-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 唐汉钧 刘胜
- 2798字
- 2024-12-21 06:25:57
第六节 流 注
【概述】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根据病因、部位之殊,有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脓肿。
【主要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
正虚是本病形成的重要因素。正气不充,邪毒流窜血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着而为患。
2.感染邪毒
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窜入血分,流于经络,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余毒流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暑毒湿热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致使气血凝滞而成暑湿流注。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瘀血流注。除上述流注的病因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以致余毒、暑湿、湿热结聚,气血凝滞而成。
【辨证注意点】
1.本病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漫肿,疼痛,皮色如常,易走窜,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2.掌握流注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3.注意询问病史。发病前是否有疔、疖或局部损伤史;跌仆损伤或产褥史;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疖、痈,或外受暑湿史。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一)暑湿流注
1.多见于夏秋季节。
2.多发于四肢近端或躯干部。
3.初起患处漫肿,肌肉酸痛,皮色如常;成脓时疼痛加剧,皮色焮红;2周左右成脓,随之溃脓而愈。
4.有明显的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二)余毒流注
1.有疔、疖或局部损伤史。
2.患处有结块,疼痛明显;成脓时,皮色焮红,肿块有明显波动感;溃脓后脓出黄稠,肿消痛减。
3.有发热、恶寒、口渴等全身症状。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三)瘀血流注
1.有跌仆损伤或产褥史。
2.随处可生,好发于四肢或躯干的肌肉深部,多为单发,局部肿胀明显,皮色紫红,疼痛明显。
3.初起即有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肢体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四)髂窝流注
1.发病前常有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有疖、痈,或有外受暑湿史。
2.多发于一侧髂窝部,发病后患肢屈缩不伸,触及肿块,压痛明显。
3.初起即有恶寒发热、身疼肢倦等全身症状,成脓时有高热、汗出等表现。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髂窝流注应与环跳疽及髋关节流痰相鉴别
1.环跳疽
疼痛在髋关节,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屈曲(髂窝流注是屈而难伸)。患肢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做髋关节穿刺以助鉴别。
2.髋关节流痰
起病缓慢,可有虚劳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患病后6~12个月以上。大腿及臀部肌肉萎缩,站立时臀纹不对称。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本病溃后不属大虚见证,忌用竣补,以免留邪致变。
2.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复溃、附骨疽、内痈、内陷。
3.髂窝流注需行X线检查,排除骨病及内脏疾病导致的脓肿和积液。
4.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在痊愈或完全收口2周后,帮助患者做适当的下肢屈伸功能锻炼,或橡皮膏牵引。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顾某,男,24岁。2003年5月12日就诊。患者为消防战士,2周前训练时左小腿不慎被砸伤,出现一处肿痛,色青紫,后肿胀焮热疼痛日趋明显,伴寒战发热,食欲不振等症,外院予抗生素治疗1周后,热退,但肿痛无明显缓解,且患部下方又出现一处肿痛。
查体:左小腿屈侧有两处漫肿,范围约9cm×8cm、7cm×6cm,色瘀暗,触之微热,按之有波动感,触痛(+)。舌边瘀点,脉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有跌仆损伤史,发于下肢肌肉深部,局部肿胀明显,皮色紫红,疼痛明显,且一处未愈,他处又起,可以初步诊断为流注(瘀血流注)。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严重程度,需做血常规检查;为明确是否形成脓肿,应做病变部位B超或穿刺检查。
第三步:进行分期。局部肿块微热,有波动感,故属成脓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瘀血凝滞,化生火热,走窜筋脉,故局部漫肿疼痛,皮色青紫,舌边有瘀点。证属瘀血凝滞,治拟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 15g,赤芍 12g,桃仁 12g,苏木 9g,丹参 18g,蒲公英 30g,黄柏12g,薏苡仁 12g,忍冬藤 12g,虎杖 15g,萆薢 12g,牛膝 9g,皂角刺 12g,生甘草3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成脓期,应切开引流,切开后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注意加强营养,忌食鱼腥、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顾伯华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王某,女,16岁。
1周前,左手中指在劳动时裂伤继发感染,3日后右足内踝处红肿疼痛,4日后左足背红肿疼痛,伴有高热(体温39~39.5℃),曾用中西药物治疗,但病情加重。
检查:两腹股沟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4~5枚,有压痛。右腰背和左臀部各有两块肿物,范围7cm×8cm,不红略肿有压痛。左足从足趾到足背、足底均红肿灼热,明显压痛。右足踝内侧漫肿,边界不清,焮红灼热疼痛。左手中指末节有1cm×0.5cm因外伤感染后的结痂。白细胞计数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
西医诊断为多发性肌肉脓肿(毒血症)。流注多处,肿块焮红灼热疼痛,伴有高热,大便不畅,小溲短赤,咽干唇燥。舌苔薄,舌质红,脉细数。仍有毒势内陷之虑,急拟清热解毒为主。
处方:生地黄30g,赤芍9g,金银花9g,黄芩9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半枝莲15g,大黄9g,车前子12g,生甘草4.5g。
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加四季青(钠盐)注射液30ml。外敷金黄膏。
二诊:1周后发热已退至37.5℃,多处肿块已退,仅有轻度压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细数。拟和营清热,化湿通络。
处方:当归 9g,赤芍 15g,丹参 9g,生地黄 30g,紫花地丁草 30g,四季青30g,制苍术 9g,黄柏 9g,虎杖 15g,忍冬藤 15g,丝瓜络 4.5g,新消片 3g(分吞)。
三诊:肌肉深部脓肿基本全退,唯跖趾关节尚酸痛,余肿未退,活动不利。舌苔薄,脉平。拟祛风清热,利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
处方:独活9g,桑寄生12g,川牛膝12g,虎杖15g,土茯苓30g,汉防己12g,忍冬藤15g,当归9g,赤芍15g,粉萆薢15g。
服药1周后痊愈。
按语:多发性肌肉脓肿,属中医“流注”范畴。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初起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凝结日长,可化脓溃破。有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中,邪毒结滞不散,气血凝滞不通,导致脓肿形成。若治疗及时,先清热解毒,后和营通络,每多可消散而不致溃脓。
二、经验方
顾氏流注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流注。
组成:鲜生地黄 30g,赤芍 9g,丹皮 9g,黄连 6g,金银花 15g,连翘 30g,紫花地丁 30g,黄芩 9g,生大黄(后下)9g,生甘草 3g,雄黄粉(吞)0.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