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 唐汉钧 刘胜
- 6038字
- 2024-12-21 06:25:57
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证候。继发于疔疮的常称为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相当于西医学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走 黄
【概述】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主要病因病机】
1.疔疮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毒势。
2.疔疮挤压碰伤,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
3.疔疮误食辛热之药或酒肉鱼腥等物,更助火毒之势。
4.艾灸疮头,增加火毒。
以上各种原因,都能促使火毒炽盛,以致机体不胜防御,从而疔毒走散,深入血分,内攻脏腑,而成走黄之证。
【辨证注意点】
1.疔疮走黄的症状变化多端,皆与火毒走窜的途径及侵害部位不同有关,或内传于脏腑或外达于肌肤,故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2.注意辨善恶顺逆。
3.应中西医综合救治。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有疔疮病史。
2.原患之疔疮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四周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
3.有明显的高热、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等全身症状,舌质红绛,舌苔多黄燥,脉洪数或弦滑数。
4.若毒传脏腑,可有不同见症。毒入营血,可见胸腹斑疹隐隐;毒入于心则神志昏迷;毒入于肝则面赤痉厥;毒入于脾则腹胀腹泻;毒入于肺则胸痛喘咳;毒入于肾则尿少目暗,手足冷。
5.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脓液培养及血培养+药敏帮助诊治。进行肺部X线、心脏B超、心电图、肝胆胰脾肾B超以及肝肾功能、血糖、细胞和体液免疫学检查,以判断内脏损伤程度。
二、辨证论治
三、注意事项
1.中西医综合救治,早期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
2.固定患部,局部严禁挤压。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杨某,男,60岁。患者1个月前因右手拇指腱鞘炎行封闭治疗后出现右拇指红肿疼痛,继而延及整个手掌,并伴恶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外院曾予头孢菌素等治疗,但症情未能缓解,肿势向前臂蔓延,近2日又出现腹胀不适,小便量少。既往有肝硬化病史。
入院时查体:患者右手掌心高突肿胀,失去掌中凹陷,手背亦高肿色红,肿势向上延及右前臂,右腋下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全腹膨隆,按之坚实,移动性浊音(+)。舌质红,舌苔白腻,脉细数。查B超示:肝硬化、脾肿大,侧腹水131mm3。肝功能示:白蛋白28g/L,白/球蛋白比例倒置,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疔疮早期手术史,原患之疔疮原红活高肿,后肿势迅速向四周扩散,有明显的高热等全身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疔疮走黄。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掌握患者感染程度,故需要随时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同时需做脓/血培养+药敏以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又因患者有肝硬化腹水、脾肿大病史,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并做肝、脾B超,必要时应做血气分析。
第三步:进行辨证论治。本案患者右手肿势向上蔓延至前臂,为疔毒局部走散的征象,又出现臌胀、尿少,乃为疔毒内攻脏腑的表现。证属毒盛入血,治拟凉血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18g,赤芍9g,丹皮9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15g,黄芩12g,白花蛇舌草30g,鹿含草30g,七叶一枝花30g,桑枝9g,生草6g。
第四步:辨证选择外治法。金黄膏外敷患肢以箍围消肿。
第五步:综合治疗。配合西药抗菌消炎、利尿。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绝对卧床休息,并固定患肢;饮食宜清淡,忌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视病情酌给予素半流质饮食或素普通饮食;局部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禁房事。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唐汉钧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顾伯华医案[《中华名医医案集成·外科医案(上册)》]
邵某,男。40岁。
初诊:颧骨疔毒走黄,疮顶低陷,紫黑无脓,坚硬木痛,头面皆肿,左眼突出,身热气盛,神昏谵语,口干引饮,舌苔灰黄,脉象弦数。平素喜食厚味,蕴结阳明,火毒上攻,症势严重。
拟方:犀角(研粉冲服)3g,鲜生地黄 30g,粉丹皮 10g,赤芍 12g,大青叶10g,川连 3g,紫花地丁草 18g,野菊花 10g,生石膏 30g,草河车 1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生甘草3g,皂角刺2g,外科蟾酥丸(吞)5粒。(注:方中犀角为原书中记载,现多用适量的水牛角代替,以下同此)
外用拔疔散加疔疮虫(苍耳子草中的蛀虫),放在红膏药中贴于疮口上,再用芙蓉叶粉30g、鲜菊花叶连根打汁调,放四周肿处,干则用汁润。
复诊:昨服上方及佐以清热解毒之法后,颧骨疔漫肿较剧,疮顶渐起。但依然无脓,坚硬木痛。热度已减,神志略清,惟手足蠕动,时有泛恶,大便不爽。脉弦洪数,苔黄中灰,此火毒扰动肝阳,防其攻心。再予原法加平肝通腑之品。
处方:犀角(磨粉,吞服)3g,羚羊角(磨粉,冲服)1.5g,鲜生地黄30g,丹皮10g,赤芍 12g,大青叶 10g,紫花地丁草 18g,野菊花 10g,生大黄(后下)10g,川连3g,金银花20g,生甘草3g,皂角刺2g,外科蟾酥丸(吞)5粒。
外敷药:同初诊。
三诊:连服上方后,颧骨疔根盘逐渐收缩,疮顶渐高,尚未得脓,坚硬作痛。身热渐退,神志也清,便下色黑。苔腻渐化,脉弦数。证有转机,原方出入。
处方:犀角(磨粉,吞服)2.5g,鲜生地黄 30g,粉丹皮 10g,赤芍 12g,川连3g,紫花地丁 18g,野菊花 10g,半枝莲 10g,金银花 20g,连翘 15g,皂角刺 2g,生甘草3g。
外敷药:用红膏药加疔疮虫2条,贴于疮口上。敷药同前法。
四诊:颧骨疔根束顶高,得脓不多,肿痛已减,热度也退,能进饮食,惟夜寐不安,苔化舌红,脉象弦数。热伤津液,拟生津解毒。
方如下:鲜石斛18g,鲜生地黄18g,粉丹皮10g,紫花地丁草12g,蒲公英12g,赤芍 10g,金银花 15g,连翘 15g,山栀 6g,朱茯神 15g,辰灯心 2 束,甘中黄(包)3g,卷心竹叶20g,鲜芦根(去节)30g。
外敷药:用九黄丹入膏药中,贴于疮口。
五诊:颧骨疮得脓较多,腐肉取出,肿退痛止。左眼突出已经收缩,纳食也香,能安寐,脉息渐平,舌红稍润。原方出入。
处方:鲜石斛 24g,鲜生地黄 18g,麦冬 18g,金银花 10g,连翘 10g,赤芍10g,紫花地丁草 12g,蒲公英 12g,粉丹皮 10g,竹叶 20g,鲜芦根(去节)30g,甘中黄(包)3g。
外敷药:同四诊,日换一二次。
六诊:颧骨疔腐肉已化,新肌渐生,肿消痛止,清解余毒。
药用:小生地黄12g,麦冬10g,天花粉12g,紫花地丁12g,蒲公英10g,土贝母 10g,金银花 10g,连翘 10g,赤芍 10g,甘中黄(包)3g,鲜芦根(去节)30g。
外敷药:仍用原法。
六诊之后,诸症已除,惟疮口未收,乃以本方加减调理而愈。
按语:顾氏认为此颧骨疔毒走黄由于疔疮火毒炽盛,加之患者平素喜食厚味,则生湿动火而助其火势,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发本病。局部可见疮顶低陷,色黑无脓,肿势扩散,伴见神昏谵语、口渴引饮等七恶证。走黄的病机重点是火毒炽盛,入营入血,故治疗当急投重剂凉血清热解毒之品。
二、经验方
顾氏经验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走黄。
组成:紫花地丁草15g,野菊花9g,金银花9g,连翘9g,黄连3g,黄芩9g,山栀 9g,生地黄 9g,丹皮 9g,赤芍 9g,半枝莲 9g,草河车 9g,水牛角 15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安宫牛黄丸、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
内 陷
【概述】
内陷是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窜,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又称“三陷变局”。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3种,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发生于2~3候溃脓期的称干陷;发生于4候收口期的称虚陷。
【主要病因病机】
1.火陷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不当或失时。
2.干陷
气血两亏,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3.虚陷
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
以上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毒邪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成。
【辨证注意点】
1.强调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2.注意辨善恶顺逆。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发生于项、背部范围较大之有头疽,或其他疮疡的病程中。年老体弱或患有消渴者易于发生。
2.可发生于有头疽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疮顶不高或陷下,肿势平塌,散漫不聚,疮色紫滞或晦暗,疮面脓少或干枯无脓,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腐肉虽脱而疮面忽变光白板亮,新肉难生,局部灼热剧痛或闷胀疼痛或不痛。
3.全身症状有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头痛烦躁,或精神不振,甚至神昏谵语,气粗喘急;或气息低微,胸闷胸痛,咳嗽痰血,胁肋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或泄泻,汗多肢冷,或痉厥,或黄疸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血糖、尿糖检查,脓液培养及血培养+药敏可协助诊治。肺部X线片、心电图、肝脾肾B超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判断内脏损伤程度。
二、辨证论治
三、注意事项
1.应中西医综合救治,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2.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固定患部,防止对局部病灶的挤压与刺激。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秦某,男,74岁。因“项后部结块肿痛10天”入院。患者10日前项后部出现肿痛结块,曾于外院行切开扩创术,术后症情不缓,肿势进一步扩大。入院时患者低热,嗜睡,纳呆,项后部结块肿胀范围约20cm×25cm,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滞,有脓头三十余枚,中有一扩创口约4cm×4cm,疮内脓腐量多。舌质红,舌苔薄黄腻,中剥,脉濡细。血常规示:WBC:24×109/L,N:92%。血糖8.6mmol/L。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痈肿早期手术史,原患之痈肿肿势迅速向四周扩散,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滞,有明显的发热、嗜睡、纳呆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可以初步诊断为疽毒内陷。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掌握患者感染程度,需要随时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同时需做脓、血培养+药敏以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因患者有糖尿病,故需监测血糖、尿糖、尿酮、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必要时应做血气分析。
第三步:进行辨证论治。本病为过早刀圭,以致邪陷入里,内攻脏腑,正虚举托无力,不能托毒外泄,故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滞;火毒炽盛,毒邪传心,故见发热,嗜睡等症。证属虚陷证,治拟益气养阴,清热托毒,方用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 30g,竹叶 12g,生地黄 30g,玄参 15g,蒲公英 30g,金银花30g,黄芩 15g,皂角刺 15g,丹参 30g,制军 9g,炒谷芽 15g,陈皮 6g。
第四步:辨证选择外治法。局部外用九一丹棉嵌以提脓祛腐,并用药线蘸九一丹插入较大脓头中引邪外出,外敷金黄膏箍围消肿。
第五步: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换药时,手法轻柔;宜食甘香开胃食品。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唐汉钧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1.顾伯华医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钱某,男,63岁。
初诊:1980年5月27日。
主诉:项后患头疽12日,初起呈粟米样脓头,继则红肿,迅速扩大,疼痛日加,曾在外院用庆大霉素、四环素1周。
诊查:体温38.4℃,血白细胞计数2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脓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尿糖阴性。自溃脓少,肿势日展,今已上至枕骨,下抵大椎,旁及两耳矣。中央结块大约12cm×12cm,边界不清,坚硬紫滞,疮顶平塌,溃如蜂窝,无脓。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邪热炽盛,脏腑蕴毒,正气不足,不能达邪外出,火陷变局已成。
治法:益气和营,清热托毒。
处方:生黄芪 12g,当归 12g,党参 12g,皂角针 9g,赤芍 9g,金银花 9g,野菊花 9g,制川军 9g,半枝莲 30g,蒲公英 30g。
并以中药鹿衔草提出的有效成分鹿蹄草素40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0日。
外敷八二丹、金黄膏。
二诊:用药半月后,体温恢复正常,血白细胞计数下降至9.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纳谷渐增,二便自调,疮口渐隆,腐肉松动将脱,疮周红活,脓水较多,但清稀不稠。舌苔薄腻,脉滑。此邪热渐清、脏腑蕴毒渐泄之际,气血不支之象,防成干陷,仍以益气养荣,清化托毒之法,40日后而敛。
按语:顾氏认为此类有头疽毒盛期的陷局,名曰火陷。或由于年高平素阴液不足,疽起之时,火毒炽盛,而成陷局;或因疽起之后妄加挤压,邪毒走散;或由误治、失治,正不胜邪,火毒入营入血。局部可见疮色紫滞,漫肿不束,疮顶平塌不隆,疮口难于溃脓,灼热、坚硬、剧痛,并见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胁肋隐痛时起,苔黄或腻、或糙,舌质红,脉数或弦、或洪、或滑等全身症状。火陷变局的病机重点是火毒入血,一派热象之下阴液暗伤,邪入心营,蒙闭清窍。
2.医案[阙华发.唐汉钧救治外科疑难重症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3):14-16.]
郁某某,男,57岁。住院日期:1993年7月12日—11月16日。
患者入院前1周左背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米样脓头,痒痛兼作,服六神丸无效,肿块渐大,脓头渐多,皮肤焮红灼热,疼痛剧烈,伴发热、口干、纳呆、便秘。查左背部痈肿,上有多枚脓头,状若蜂窝,疮顶凹陷,疮色晦暗,漫肿,约10cm×8cm大小,脓泄稀少,触痛明显。舌苔薄,脉弦细。素有消渴。
证属阴虚火炽之体,脏腑蕴毒炽盛,邪盛正虚不能托毒外泄。治拟益气养阴,和营清化托毒。
处方:生黄芪 30g,太子参 30g,黄精 18g,丹参 30g,天花粉 18g,地丁草30g,皂角针 9g,生米仁 12g,生地黄 18g,山甲 9g,枳实 12g,制军 12g,川连 9g,赤芍12g,丹皮9g,制半夏9g,陈皮9g,生甘草9克。
外敷金黄膏、九一丹,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然症情未控制,患者渐起高热,肿势增大,约20cm×14cm,状如覆盆,痛不可忍,并于15日乍发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虚数(128次/min)。查血白细胞计数4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淋巴细胞百分比9%;空腹血糖17.5mmol/L,尿糖(4+),血二氧化碳结合力3.4mmol/L。
此乃内陷变局已成,于前方中加入别直参9g,另煎冲服,以补气固脱。并短期加用大剂量高度敏感性抗生素以控制脓毒症,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经治10天,血白细胞计数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淋巴细胞百分比18%;空腹血糖12.3mmol/L,尿糖(1+~3+);血二氧化碳结合力25mmol/L。精神较振,体温正常,纳食渐增,疼痛渐消,疮肿渐隆,疮周红活,肿势局限,并及波动感。予“十”字形切开引流,并于前方中加入白术、山药、茯苓等健脾和胃,使气血充沛,化腐溃脓,载毒外泄。以后,渐减黄连、地丁草等清解之品,渐加当归、白芍、杞子、首乌等扶正之品。经4个月,空腹血糖5.7mmol/L,尿糖(-~±),疮面全敛而出院。
二、经验方
凉血托毒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内陷。
组成:生地黄 30g,赤芍 30g,丹皮 12g,水牛角 30g,金银花 30g,连翘 30g,野菊花 15g,紫花地丁草 15g,生军(后下)9g,生黄芪 30g,皂角刺 15g,僵蚕12g,生甘草 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安宫牛黄丸、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