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 唐汉钧 刘胜
- 3133字
- 2024-12-21 06:25:57
第十二节 流 痰
【概述】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起病慢,初起不红不热,漫肿酸痛,化脓迟缓,溃后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不易收口,形成窦道,多数损伤筋骨,轻则造成残疾,重则转为虚劳或危及生命。可伴有潮热盗汗、神疲乏力等虚劳症状。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主要病因病机】
1.肾亏骼空,外邪入侵 儿童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亏骼空,成人则因房劳过度,肾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入侵,结于骨骼,日久化热酿脓。
2.气血失和,外邪入侵 跌仆损伤或小儿强坐太早,气血失和,风寒湿邪乘虚入侵,结聚于骨骼,气血凝滞,郁久化热酿脓。
【辨证注意点】
1.临床应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治疗有所差异,应究其病因、度其内外、审其虚实、辨其寒热,详察而治之。
2.本病之初,阳衰阴盛,以肾经虚寒、寒痰凝聚见证,宜补养肝肾为主,温通经络、散寒化痰为辅。病久成脓,寒化为热,宜以补托,兼清其虚热,使肾水得滋,炽火归根,其症可息。
3.注意有无其他部位结核病,如肺痨等。
4.掌握病发不同部位的临床表现特征。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2.病变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为下肢髋、膝、踝,再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
3.发病缓慢,化脓亦迟,溃后不易收口。每多损伤筋骨,轻者造成残疾,重则危及生命。
4.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有混合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常呈阳性,脓液细菌培养或qPCR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局部X线摄片早期可见滑膜肿胀,有脱钙现象,后期可见骨关节面明显破坏,死骨形成。
二、与附骨疽、骨肉瘤、腰部积劳相鉴别
与附骨疽的鉴别见本章第十节“附骨疽”,与骨肉瘤、腰部积劳的鉴别见下表。
续表
三、辨明寒热虚实
内虚是本病的基本原因,早期为阳虚阴盛之候,后期由于虚寒化火,消烁阴液,阴愈亏,火愈旺,常出现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证候。化脓乃是寒化热、阴转阳之际。
四、辨证论治
以扶正祛邪为总则,分期论治。务必同时联合西医抗结核治疗。
五、注意事项
1.生于胸椎、腰椎、髋关节等部位,均需睡木板床;生于肘、膝、指关节者,以木板固定患处,并限制活动;除局部固定外,全身症状未控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2.切开排脓扩创时,切口要足够大,以排脓通畅为度。
3.如有原发性肺结核者需积极治疗。
4.宜多食牛奶、鸡蛋、牛肉、动物骨髓、豆浆等富有营养的食物,在疾病进展期,忌食鱼腥、酒类及辣椒、蒜等香燥发物。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夏某,女,23岁。患者于8个月前跌跤后肛门右侧及右腹股沟部同时出现硬结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在某医院诊断为“腹股沟淋巴结炎”,注射青霉素无效。4个月后因肛门右侧疼痛加重,住入某医院治疗1个月,疼痛减轻出院。3个月后又因肛门右侧疼痛而再次入某医院,给予局部穿刺抽脓,1周后穿刺口不敛,乃出院。来我院门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疼痛较甚,午后潮热颧红(体温37.4℃),行走不便。
查体:右腹股沟部至耻骨联合部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呈串珠状,皮色不变,按之不热,触痛明显;肛门截石位9点处有一窦道,深达6.5cm(不至肛管),流稀黄脓水。苔薄白,脉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反复8个月余,并形成窦道,脓出稀薄,且局部肿大淋巴结多而呈串,皮色不变,经青霉素治疗无效的临床特点,初步考虑为阴证,结核可能较大。
第二步:由于病变部位贴近耻骨联合,为判断骨质是否受累,予X线摄片,示:耻骨联合处可见明显骨质破坏现象,右侧更为明显,且见一3cm×3cm半月形骨质缺损区。血沉:45mm/h。诊断为“骨痨”。
第三步:进行分期。患病日久,已溃破成漏,属于溃后期。
第四步:辨证论治。患者局部皮色不变,触之疼痛,溃破脓出质稀色黄,伴有午后潮热颧红,脉数,属于阴虚内热,又因外伤之后,瘀血凝聚,久之则可化热。故当治拟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外治当以提脓拔毒为先。
处方:当归 8g,桃仁 9g,红花 3g,苏木 6g,丹皮 8g,银花藤 15g,紫花地丁30g,青蒿 6g,鳖甲 12g,银柴胡 6g,地骨皮 9g,续断 9g,牛膝 9g。
外治:以九一丹纸捻插入窦道引流。
第五步:注意创口观察,若有死骨,当予以取出。并嘱其减少活动。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第三册)
王某,男,38岁,工人。
病史:患者1957年不慎跌伤脊背,因疼痛不能行走,在南京某医院拍片确诊为胸腰椎结核,而连续注射链霉素、口服异烟肼后发热即退。1962年3月起,发热有时到38℃左右,神疲乏力,胃纳减少。4月份发现脊背高突,并日见明显,即在某医院骨科会诊,确诊为胸腰椎结核并发冷脓肿。后转我院治疗。有肺结核病史,1951年已钙化。1957年,因急性自发性气胸,行左肺切除术。
检查:体温37.3℃,脉率80次/min,血压114/80mmHg。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心肝无新病发现。局部:脊背明显后凸。第11、12胸椎及第1、2、3腰椎均有明显压痛,运动受限制。左腰背侧有一肿块,范围15cm×15cm×3cm,皮色未变,已有明显波动。
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0g%,红细胞358万/mm3,白细胞6 000/mm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淋巴细胞百分比2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血沉24mm/h。拍片:胸10椎体完全破坏,胸9、11椎体近胸10边缘不整齐,胸11~12前缘见有骨桥相连。胸12、腰1椎体边缘不整,间隙变狭。
诊断:①胸9~12、腰1椎体结核。②腰椎肥大性变化。
初诊:1965年1月4日。右肾俞流痰大如覆碗,漫肿色白边界不清,按之中软应指,但无触痛。神疲腰酸。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及腰部外伤史。苔薄腻,脉濡数。气血两亏,骨骼不充,虚痰凝结,蕴久化热为脓,阻于肾府。治拟益气养营、补肾壮骨,佐以托毒。
生黄芪3钱,潞党参3钱,焦白术3钱,全当归3钱,炒赤芍3钱,大熟地4钱,炒续断3钱,炙狗脊3钱,桑寄生3钱,皂角刺1.5钱。
二诊:1月7日。肾俞流痰在局麻下切开,流出脓液250ml左右,质地稀薄夹有败絮状物质。苔薄,脉濡。再拟前法出入。外用:红油膏、二宝丹药线。
前方去皂角针,加鹿角片(先煎)4钱、白芍3钱。以后一直服上方,至3月10日疮面收敛。后发现两腹股沟也起肿块,外敷大布膏、十香散、桂麝散2个月而消散,体重增加30多斤,检皆正常,出院后即上班。
按语:流痰病程多迁延,成脓亦慢,出脓质稀,疼痛不肿,属于阴证,治疗上当以补养为主。本案初诊时以黄芪、党参、白术、全当归、赤芍、大熟地益气健脾养血,续断、狗脊、桑寄生温补肾阳以壮骨,皂角针能透脓外出。二诊时脓液成熟,即切开排脓,外用红油膏、二宝丹提脓祛腐,脓液已出,故去皂角针,又加鹿角片、白芍以补肾柔肝。以后随证应用芳香温散类外用药,则正气来复,肿消病愈。
二、经验方
1.许履和之骨痨汤(《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功能:养阴清热,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主治:骨痨。
组成:青蒿 6g,鳖甲 15g,银柴胡 6g,丹皮 6g,地骨皮 10g,杜仲 10g,怀牛膝10g,续断 10g,桃仁 10g,红花 6g,苏木 6g,银花 15g,紫花地丁 1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骨痨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益气养血。
主治:骨痨后期。
组成:党参240g,黄芪、地骨皮、山药、熟地、茯苓各120g,陈皮、甘草、当归各60g。共煎成浓汁,加鳖甲胶、鹿角胶各90g,龟甲胶240g,共烊化,加粗砂糖240g,一起熬成膏。
用法:每日早晚各1匙,温水化服。
3.流痰经验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温阳化痰,通络解毒。
主治:骨痨各期。
组成:麻黄 1.5g,鹿角片 9g,浙贝母 9g,熟地 6g,白芥子 3g,伸筋草 5g,炮姜炭3g,光杏仁9g,橘红络3g,丝瓜络9g,生甘草2g。
加减:脓将成时,加当归9g、赤芍9g;脓已成时,加炙山甲9g、皂角刺6g;阴虚火旺者,去麻黄,加鳖甲15g、秦艽6g;溃后脓稀,加黄芪15g、党参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小金丹、虎挣散(片)、鹿角粉、芩部丹。
(程亦勤、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