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乳 岩

【概述】

乳岩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乳房部无痛性肿块,质地坚硬,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乳腺肉瘤、恶性叶状肿瘤。好发于40~60岁妇女,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无生育史或35岁以后生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来潮过早或绝经晚的妇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主要病因病机】

1.内因

情志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或饮食不节,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或冲任不调,气血运行失常,致气滞血瘀痰凝,阻塞经络,日久成岩。

2.外因

感受外邪,外邪乘虚而入,阻塞经络,日久成岩。

【辨证注意点】

1.全面了解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肿瘤大小、手术情况、放化疗情况以及患者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免疫组化等相关生物学特性指标,以辨明正邪盛衰,从而有助于确定治疗时扶正与祛邪的主次。

2.注意乳腺癌与其他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别是特殊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3.乳腺癌患者术前以邪实为主,应辨明证属肝郁痰凝、冲任失调,还是正虚毒炽;术后以正虚为主,应辨明证属气血两亏或脾虚胃弱,还是胃阴亏虚。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发生在40~60岁的女性,男性少见。

2.初期 乳房内有一肿块,多发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增大。

3.中期 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块形如堆粟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 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秽臭血水。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触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乳腺钼靶X线摄片、B超、MRI等有助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二、鉴别诊断

1.一般类型乳腺癌应与乳癖、乳痨、乳核相鉴别。

2.特殊类型乳腺癌

(1)炎性乳岩多发生于青年妇女,半数发生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故临床上应注意与乳痈相鉴别。

续表

三、辨证论治

1.乳腺癌患者术前以邪实为主,证候多见肝郁痰凝、冲任失调、正虚毒炽。

2.术后以正虚为主,证候多见气血两亏、脾虚胃弱、胃阴亏虚。

四、注意事项

1.辨邪正盛衰,定扶正祛邪尺度。乳岩的临床治疗应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为总治则。明辨正邪盛衰、病变部位及病程阶段而确立不同的治法。早期宜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宜扶正祛邪同时兼顾;晚期及乳岩术后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强调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局部与整体兼顾并有所侧重。乳岩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根据病程不同,治疗侧重点亦异。乳岩早期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晚期乳岩及乳岩术后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兼顾局部治疗。

3.并发症的处理

(1)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者可先以九一丹、红油膏外敷以提脓祛腐,待脓腐脱清后改以生肌散、红油膏生肌收口。

(2)对于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而引起的溃疡,可以红油膏外敷,溃疡疮面出血时以棉球蘸桃花散外盖,并加压包扎。

(3)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者可用玄明粉外敷消肿。若并发丹毒,可将玄明粉撒于金黄膏棉垫上外敷清热消肿。

(4)放射性皮炎患者若局部红肿疼痛,可外敷青黛膏或清凉油或湿润烧伤膏。若皮肤干燥脱屑,可外敷白玉膏。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陈某,女,56岁,左乳腺癌术后8月。患者2017年7月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左腋下淋巴结4/20(+)。ER80%(+),PR60%(+),Cer-Bb2(-),Ki-67 40%(+)。术后完成化疗8个疗程(EC×4-T×4),放疗25次。目前口服来曲唑内分泌治疗。目前自觉神疲乏力,口干欲饮,手足及双膝关节酸痛,晨起明显,稍活动后能缓解,纳食不香,入睡困难,左上肢抬举受限,无肿胀。近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已绝经6年。舌质淡黯,边有瘀点,少苔,脉濡细。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左乳腺癌术后8个月,术后病理诊断示:浸润性导管癌,故乳岩术后诊断明确。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患者术后8个月,左腋下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3个,目前进行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故临床上应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复查。需做的检查有血常规、肝肾功能、CEA、CA125、CA19-9、CA153、NK(自然杀伤细胞)、TNF(肿瘤坏死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激素水平(E2、P、TSH、LH、睾酮、PRL)、B 超(肝、胆、胰、脾、双肾、子宫及附件、健侧乳房及腋下、锁骨上淋巴结)、肺CT及骨密度等。

第三步: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神疲乏力,口干欲饮,纳食不香,此为气阴两虚;腋下淋巴转移提示术前癌毒已外侵旁窜。舌质黯,边有瘀点,少苔,脉濡细。证属气阴两虚。治拟益气养阴,解毒活血。

处方:生黄芪 30g,党参 30g,白术 15g,茯苓 15g,苏梗 15g,黄精 15g,川石斛 15g,灵芝 15g,肉苁蓉 15g,白花蛇舌草 30g,蜂房 9g,丹参 30g,莪术 30g,石见穿30g。

第四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患者左上肢抬举不利,可加入桑枝、桂枝、川芎;入睡困难,可加入酸枣仁、五味子;手足及双膝关节酸痛,晨起明显,可加入骨碎补、煅牡蛎、补骨脂、山茱萸等。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左上肢抬举不利,可进行上肢抬高锻炼,但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当进食富含钙质的饮食,并适当补充钙片。尽量避免患肢提拎重物。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振奋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唐汉钧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张某,女,48岁。

因右乳乳腺癌根治术后,右上肢肿胀疼痛半年就诊。患者自觉右上肢胀痛,腋下牵掣不适,食欲较差,夜寐梦多,二便尚调。

检查:右上肢明显较左侧增粗肿胀,触诊皮肤硬韧。舌红少苔,脉细。证属气阴两虚,血瘀湿阻。治拟补气活血,除湿消肿。

处方:生黄芪 30g,太子参 30g,白术 15g,茯苓 12g,苏梗 12g,当归 15g,桃仁 12g,赤芍 12g,川芎 12g,桑枝 9g,地龙 12g,黄精 9g,生米仁 12g,白花蛇舌草15g,露蜂房9g,肉苁蓉9g,炒枣仁15g,生甘草9g。

二诊:右上肢胀痛感较前减轻,胃纳渐增,睡眠好转。前方加丝瓜络12g、忍冬藤12g以通络消肿。尊此法服药3个月,右上肢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术后正气已伤,加之放化疗使气血俱伤,脾胃功能受损,瘀血痰湿停滞而发为本病。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以补气活血、除湿消肿为治则。选用八珍汤加味以补益气血,使气血两旺,邪不可干;辅以祛邪解毒之品,祛除残留之邪。更以桑枝、地龙活络利水消肿,并引诸药直达病所,气旺血行湿化,肿胀自消。

二、经验方
1.乳癌散结汤[《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能:扶正祛邪,消癥散结。

主治: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组成:生黄芪30g,党参12g,白术9g,仙灵脾30g,肉苁蓉12g,山萸肉9g,天冬12g,天花粉16g,枸杞12g,女贞子15g,南沙参16g,白花蛇舌草30g,蛇莓30g,蛇六谷 30g,石上柏 30g,龙葵 30g,半枝莲 30g,山慈菇 15g,莪术 30g,蜂房12g,海藻 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蜂房不留汤(《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

功能:破血逐瘀,扶正祛邪,解毒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各期乳腺癌。

组成:露蜂房 9g,穿山甲 9g,石见穿 16g,王不留行 12g,莪术 16g,黄芪16g,当归 16g,三七粉(分 2次服)3g。

加减:癌块直径超过3cm,加水红花子16g、桃仁9g、蛇六谷30g;已溃,加太子参、土茯苓各30g;偏阳虚,加人参养营丸1丸;阴虚,加天冬、生地黄、天花粉各15g;偏寒,加桂枝、细辛各3g;偏热,加夏枯草15g、蒲公英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穿鳖消癌汤(《当代著名老中医秘验单方选》)

功能:化痰软坚,活血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各期乳腺癌。

组成:穿山甲12g,制鳖甲12g,夏枯草30g,海藻30g,望江南30g,野菊花30g,白花蛇舌草 30g,白毛藤 30g,丹参 30g,全瓜蒌 30g,牡蛎 30g,昆布 15g,怀山药15g,南沙参12g,王不留行12g,露蜂房12g,桃仁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小金丹、西黄丸。

(程亦勤、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