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 唐汉钧 刘胜
- 5字
- 2024-12-21 06:25:57
第一章 疮疡
第一节 疖
【概述】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学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主要病因病机】
1.外感暑毒
夏秋季节感受暑毒;或身有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生。
2.热毒蕴结
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湿热火毒内生,复感风邪,以致风湿火邪凝聚肌表所致。
3.脓毒旁窜
患疖后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护理不慎(搔抓损伤引起脓毒旁窜)而成“蝼蛄疖”。
4.体虚毒恋
体虚(阴虚内热或脾胃虚弱)而皮毛不固,外邪易侵袭肌肤,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辨证注意点】
1.根据发病季节、部位的不同,以及患者体质差异、所兼夹之病邪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发于夏秋季节者,辨证为暑热浸淫证;发于气实火盛者,辨证为热毒蕴结证;发于体虚者,辨证为体虚毒恋证。
2.应注意患者有无消渴或其他慢性疾病。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范围多小于3cm(儿童以同身寸计,为1~2寸),单个或多个同时发生。
2.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3.有头疖 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脓出即愈。
4.无头疖 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愈合较快。
5.蝼蛄疖 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窜穴。
6.疖病 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或其他慢性疾病。
7.应根据病情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
二、与痈、颜面部疔疮相鉴别
1.痈
常为单发,初起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常为6~9cm,初起即伴有明显全身症状。
2.颜面部疔疮
初起有粟粒状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肿胀范围显著大于疖,出脓较晚且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
三、辨证论治
本病基本证型为热毒蕴结证,治以清热解毒为法。需根据发病季节、患者体质差异、所兼夹之病邪差异等进行辨证,施以相应的方剂。
四、注意事项
1.头部蝼蛄疖宜切开引流,如有死骨者,可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外敷红油膏掺九一丹,待收口愈合时改用生肌散加垫棉法。
2.糖尿病或体质虚弱者,应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3.注重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湿疹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发于面部者及并发疔疮者,按“颜面部疔疮”治疗。
4.忌自行挤压,防止碰伤。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王某,男,21岁。1998年8月3日就诊。患者3日前面部出现红色结块,未予诊治,后疼痛加剧,发病前曾外出旅游。否认发热,大便秘结,溲赤。
查体:前额右侧有一枚肿块,范围约1cm×2cm,色红,根浅,肤温稍高,顶端中心有一黄绿色脓头,触痛(+)。舌苔薄腻,脉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局部结块范围小,根脚浅,成脓快,可以初步诊断为疖,并应与颜面部疔疮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辨证分期。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中有脓头,属成脓期。
第三步:辨证论治。患者为青壮年,局部红肿热痛,是热毒之邪郁阻皮肤,经络阻塞;热毒炽盛,故便秘、舌苔薄黄、脉滑。证属热毒蕴结,治拟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 15g,连翘 12g,野菊花 9g,黄芩 9g,紫花地丁 30g,蒲公英30g,白芷 9g,皂角刺 9g,生甘草 3g。
第四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疖在头面部,加防风9g清热祛风;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2g、枳实12g通腑泻实。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本案患者疖已成脓,用千捶膏外盖腐蚀脓头或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排脓,溃后疮口处掺九一丹,深者可用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忌自行挤压,防止碰伤;少食辛辣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清凉饮料;避免烈日暴晒。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1.唐汉钧医案(《唐汉钧谈外科病》)
徐某,男性,26岁。7月初右臀部始发一结块,先痒后痛,随后又相继出现2枚,无发热,大便2~3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检查:右臀部见2枚红肿结块,大小约1cm×1cm、1cm×2cm,中央各有脓头,触痛(+),质硬,另见一结块已消退,但留有色素沉着。
治拟清热祛暑。
处方:金银花 10g,黄连 4.5g,黄柏 10g,连翘 10g,淡竹叶 6g,荷叶 10g,芦根10g,制大黄9g。口服5剂,外用千捶膏。
5日后复诊,用药1日后脓出,肿痛随减,3日后肿痛渐消。
按语:患者年轻气盛,病位在下,方中黄连、连翘、黄柏、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淡竹叶、荷叶、芦根清热生津祛暑;制大黄清热泻火。外用千捶膏拔脓外出,脓出热泄则肿痛渐消。
2.陆德铭医案[阙华发,吴娟飞.陆德铭教授治疗疖病的经验.吉林中医药,1999,19(1):6-7.]
包某,男,43岁。1994年2月26日初诊。患者头皮、颜面部遍发疖肿,连续不断,此愈彼起,经多方治疗未能控制。刻下症见左耳前一疖肿,红、肿、热、痛,脓头未出,耳后扪及肿大淋巴结,二便通畅;舌质红,苔薄,脉濡。
证属气阴两亏,热毒壅阻。治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生黄芪30g,生地黄15g,玄参12g,麦冬9g,女贞子15g,白花蛇舌草30g,金银花 9g,连翘 9g,紫花地丁 30g,黄连 6g,野菊花 9g,皂角刺 15g,赤芍15g,生甘草 6g。
经治10日,耳前原发疖肿消退,耳后淋巴结缩小,苔少,脉濡细。续宗前意,前方加天花粉15g,生黄芪用量增至45g。续服1个月,头皮、枕后仍有少量疖肿新发,然疼痛较轻,肿势亦小,一般在3日内可自行消退,而服药前常需治疗1个月才可控制。伴头皮瘙痒,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濡。前方改生黄芪为60g、生地30g,加苦参12g、白鲜皮30g以止痒,防风9g以引药直达皮肤腠理,使内蕴之毒邪从外而解。再服2个月,已有1个月无疖肿新发,停药2周亦无新发。舌苔薄,脉濡。续以下方巩固之:生黄芪60g,生地5g,玄参12g,麦冬 9g,天花粉 15g,女贞子 15g,枸杞子 12g,防风 9g,白术 9g,白花蛇舌草 30g,赤芍12g,生甘草6g。之后未有新发。
3.夏少农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瞿某,女,19岁。
暑邪内不入于脏腑为痧,又不入于经络而为流注,却客于肌肤,熏蒸化毒,发为脓头痱子(多发性毛囊炎)。病起1周,先限于颌下延及面额,焮红肿痛,治宜清暑解毒法。但暑乃熏蒸之气,暑必夹湿,湿为黏腻之邪,易聚难化,故治难于速效。
处方:青蒿梗30g,大豆卷12g,淡豆豉12g,鲜生地黄30g,蒲公英30g,藿香9g,佩兰9g,西瓜翠衣9g,冬瓜皮9g。2剂。
外用:丝瓜叶捣汁调金黄散。
二诊:
处方:原方加千里光30g,紫花地丁9g,蚤休9g。2剂。
三诊:前进清暑解毒法,新之脓疹未发,原有者逐渐消退。
处方:鲜荷叶1角,蒲公英30g,藿香4.5g,佩兰4.5g,淡豆豉12g,丹皮9g。
按语:脓头痱子,疖之小者。疖,中医分暑疖、热疖、顽疖等数种,暑疖多发于夏秋之季,因疖发于暑季故名,暑疖用清暑解毒法,有较好的效果。
二、经验方
1.野菊败毒饮(《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部疖肿。
组成:野菊花9g,连翘9g,玄参9g,紫花地丁草9g,金银花12g,蒲公英15g,浙贝母 6g,生甘草 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蜂房散(《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发际疮。
组成:蜂房6g,泽泻 12g,紫花地丁草 12g,赤茯苓 12g,赤芍 12g,金银花15g,蒲公英 15g,羌活 4.5g,僵蚕 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疖病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健脾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疖病。
组成:生黄芪 30g,太子参 30g,白术 9g,茯苓 12g,生地黄 18g,玄参 12g,麦冬 9g,生首乌 30g,女贞子 12g,丹参 30g,天花粉 12g,皂角刺 12g,赤芍 3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黄芩9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清解片、六应丸、小金丹。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