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写作背景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其中,金融风险防控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当前,精准脱贫目标已基本实现,污染防治成效明显,而金融风险防范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在内、外部因素的叠加之下,特别是在中美贸易、科技摩擦带来的大国关系不稳定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

中国金融必须坚守底线,坚守金融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从业基本戒律,灵活应对风险挑战,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如果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在金融业遵从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原则中,安全性永远排在第一位。只有这样,中国金融企业才能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经得起开放条件下市场竞争、经济周期变化和外部冲击的各种考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展望未来,面向“十四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创造长期安全稳定的金融宏观环境是整个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积极创新的基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尽快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金融工作能力,树立金融风险意识,强化各类金融机构负责人风险风控意识,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以助力重大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非常重要的工作。

金融风险是一个内容宏大宽泛的课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有攻坚战的特点,又有持久战的历史性特征,既有涉及某一具体机构、影响范围较小的微观情形,又有对整个领域、整个区域全面性和系统性影响的场景。立足中国稳步迈入的新发展格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顺应变化,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升金融供给体系对需求的有效性,不断提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必须转变方式,确保消除要素流动障碍的阻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稳定发展预期、政策预期、制度预期,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经济新体制。

围绕金融风险的海内外有关论著、文献较多,有的侧重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有的侧重利用数学模型对某种市场风险状况进行计量和预测,有的侧重各类具体市场或业务风险防范、应急处置方式与技能。此外,金融监管机构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通常体现在法规、研究报告或回忆录中),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内部也已经探索建立了自身的风险防控体系,但这些经验或探索尚缺乏社会关注度,许多内容还不为社会所了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为助力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向纵深推进,我们需要一部结合中国实际,系统性、前瞻性地论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外延、海内外对应对各种金融风险的探索、各类持牌市场机构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著作,以帮助党政干部学习了解金融知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金融工作能力,指导各类金融机构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也给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从事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有鉴于此,相关方面专家共同撰写了《中国金融业风险管理》。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兼顾党政干部、金融机构人员、教学研究人员等三类读者,首先简要介绍金融市场的情况(特点、功能、机构、市场体系)以及金融稳定、金融安全、金融风险处置与金融科技等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其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金融风险的内涵与外延、特征与机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关键环节,海内外对防控金融风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市场与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等进行系统论述。再次,对各类持牌机构(持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的金融业务许可证)及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有时也简称为“金融基础设施”)如何有效防范风险进行专门论述,以期对这些机构的风险管理进行指导。

二、分析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本书分析解构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站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这样一个逻辑起点,我们应通过历史、文化和哲学的思考增强信心,以全面、辩证和长远的眼光认清大势,把握金融的本质,解构风险的实质,在危机中辨析新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于变革中开新局。

本书贯穿两大核心观点:一是金融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血脉,金融风险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二是从自身的特点以及海外广泛的实践经验看,金融行业是特许经营行业,需要严格规范高效的牌照管理。

本书按照从一般逻辑到现实具体逻辑、从国际市场和国际实践到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与监管实践方法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分析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风险的一般特征,解析金融市场风险产生的机理,在分析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状况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问题。其次,围绕金融行业特许经营这一特点,从基本情况、监管要求、主要风险和风险管控措施4个方面,重点分析各类持牌机构和经监管机构批准的经营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简单介绍公论性、普遍性内容,重点论述特色内容。

写作风格上,力求逻辑严谨、透彻精准、简明通俗,达到党政干部读后感到(此书)不过于专业晦涩(易于理解)、金融机构专业人员不以为说外行话(可以得到启发、指导实际)、专家学者可以认同(作为重要参考)的效果。

三、框架安排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要介绍金融市场体系,分析金融风险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以及产生原因,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国内外实践。下篇针对各类持牌机构、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风险管理分别进行论述。

考虑到上市公司、私募基金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以及公司上市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私募基金需要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进行备案,本书专门安排相关章节对其风险管理进行论述。

目前,与金融创新相伴,一些科技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涉足支付、借贷等金融业务,有些业务增长还很快,规模也很大,部分领域新型金融风险积聚且日益显性化,给传统金融业务以及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以金融科技名义从事非法金融业务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社会上各类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给正常的金融市场、经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这些现象值得社会各界,特别是监管机构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考虑到这些活动均为非持牌机构所为,涉及的行为主体众多,我们未将其风险管理问题列入本书。

考虑到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特征及其代表着国家信用,其风险特征与市场化持牌机构有明显不同,我们未将其风险管理内容列入本书。

本书除绪论外,分上、下两篇,共十章内容。上篇包括三章,侧重逻辑分析:第一章介绍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与牌照管理以及金融安全、金融科技等内容;第二章在介绍金融风险的内涵外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海内外金融风险状况;第三章在简要分析金融风险可防范性、风险防范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探索。下篇共七章,分别就各类持牌机构风险管理进行论述:第四章分析持有央行颁发牌照的机构风险管理,第五章分析银行机构风险管理,第六章分析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第七章分析保险业机构风险管理,第八章分析证券业机构风险管理,第九章分析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第十章分析金融市场重要基础设施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