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定规矩:每个人都必须照章办事
- 团队管理要狠做的七件事:企业打造精英团队的28条关键法则
- 李睿编著
- 20034字
- 2022-07-28 17:50:50
世上的事绝大部分都有规矩可循,如下棋要讲规矩、治家要讲规矩、买卖要讲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一定会乱套——你想这样,他想那样,谁都不服谁。团队管理必须要先把规矩立起来、摆出来,上上下下都必须照着做,并要做得好。这样就容易把难管的人管住,把难管的事管好。要知道,团队管理工作,不能光靠嘴巴天天说,而是要把规矩大大方方地讲明,认认真真地执行。一句话,没有明摆着的规矩,任何事都难以真正地规规矩矩。
抓紧法:靠优质管理,管住不省心的事
做很多事情,没有多少要诀,抓紧做是至关重要的,要不然停一停、等一等、歇一歇、晃一晃就无法完成。美国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睿智地指出:“管理是企业的一根金条,必须首先抓到手。”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没有及时有效的优质管理,工作效率就跟不上趟。只有迅速出手,靠优质管理,才能保障手头上的工作有序,指哪打哪。
我们天天喊优质管理,到底怎么办呢?领导者要把优质管理当作企业成败的一条生命线,抓住要害不松手,靠措施出办法,靠执行来完成。目的就是靠优质管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管住不省心的事。
1.每个人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
2013年8月,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主教练郎平率队与美国女排比赛。为锻炼队伍,郎平在中间一局换了一些替补队员上去,几名队员精力不集中,失误非常多。这让向来和颜悦色的郎平当即发起火来:“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今天坐在板凳上跟助理教练说:‘这帮孩子真让人不省心,十分钟好十分钟差,弄得你鸡飞狗跳的。对方的打法一直在变,到位不到位怎么打,总要我提醒。’我让她们精神紧张一些,不管有没有拦网都得给我拼起来。她们看我突然发怒也来劲儿了。”
之前中意之战,中国队两次领先都葬送好局的表现让郎平有些憋闷:“领先那么多还被对手拿下,以后在世界大赛上打这种球是要吐血的,现在可以说为了锻炼队伍打五局,但是不能养成习惯,以后关键的时候没拿下来要后悔一辈子。”
队员“不省心”,郎平很生气,虽然最后胜了美国队,她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不省心”造成的心理变化非常形象。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不省心的事,“真让人不省心啊!”这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有一部兰思思写的网络职场小说《下个路口遇见你》第二章“这个下属不省心”,细腻地描写了职场上微妙的人际关系。有些老板在心里乱七八糟的时候,会对好朋友说:“唉!省心的,不省心的,都不让我省一点儿心。”这意味着公司里确实有些管不好、理不顺的事情天天往外冒,也弄得老板心里“鸡飞狗跳”。怎么办呢?那就是要拿出优质管理整顿企业。
马小康的公司主要承接桥梁工程。2011年,他的公司承接一项桥梁工程。他出国考察,让主管负责一手抓。主管交给了自己认识的一个工头,结果这个工头弄成了“豆腐渣”工程,桥梁中部断裂,造成七八个过桥人的伤亡。马小康回来后,对主管一通抱怨:“你呀你,真不让我省心啊!”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料理完这件头痛的事。
一个多月过去了,事情又来了。这次,承接的桥体突然坍塌了,造成外出驾车旅游的一家三口坠落滚滚激流中。原因是这次来了暴雨,洪水冲坏了桥梁一端的土壤。原来,在勘探初期,一些施工人员不仔细,没有太注意土质松软的问题,误以为多下些材料,把基础夯实就可以了。没想到这次遇到的是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雨,以至于活生生地造成了车毁人亡的悲剧。
马小康急得捶胸顿足,几近绝望。他想:“我自己造了那么多桥,为啥这几年就这么不顺呢?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按照流程去做,都细心些,桥体就不会出问题。监理方正常监管,有问题也会及时发现,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他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一名勘探师与别人赌气,才这么干的。
从此,马小康就明白了:赚钱是一回事,但抓好优质管理才是头等大事,人人都要顾大局,把自己的一钉一铆做到位!
什么是优质管理?显而易见,那就是要求每个人把基本功做好、做到位,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管理好,用百分之百的敬业精神做事情,防止在自己的身上出漏洞。用管理术语来说就是:把各个环节执行到位!
其实,做好、抓好优质管理并不难,各个环节提前调研,作好预案,发现不正常苗头就处理,就解决,而且要像擦洗自己的车一样反反复复、仔仔细细,才能化解于无形。正是由于一些人粗心大意、一些部门的失职失责,一些主管稀里糊涂,才造成了一些原本不应出现的事件发生,让老板牵肠挂肚,耗费大量精力。
公司就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团队,大家都肩负着同等重要的职责,只是大家的位置不同而已。特别是对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更要有职有责,做到不要让差错发生,不要让工作延误,不要让影响公司利益的事件出现。只有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才能避免一些糟糕事情的发生。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管理权限内的事情虚以应付,那老板就会越来越忙,甚至忙不过来。
其实,优质管理很容易,就是老板要与团队核心成员把行之有效的管理摆出来,听一听员工的意见和表态,定下最终方案,并且每个人都要做到位。管理者抓工作、整人际,必须要求大家按照优化的管理办法来,谁也不能例外!
有人这样形容:“老板来自金星,员工来自火星,常常是火星撞地球!”我们知道,老板和员工之间多是一种合作关系,老板希望通过员工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员工也希望通过老板提供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追求,而矛盾是经常存在的。比如在薪酬待遇上,老板永远主张先有业绩,后有回报;而员工则会有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心态。老板期望员工先做出业绩、表现出能力,才有资格提要求;而员工会觉得没有好的支持、没有好的平台、没有相应的权力,就没法做事情。老板更关注结果,因为市场不会关注过程,对手不会关注过程;员工则认为结果由过程而来,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肯定。老板会认为节约一元钱的成本比创造一元钱的收益更重要;而员工则认为多投入一元钱,获得的收益可能就不止一元钱。
于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的问题就出现了。老板会疑惑:员工到底要什么?制度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员工工作没有激情?为什么不愿意和老板沟通?为什么做事总不到位,还那么容易跳槽?为什么他们不接受批评,还总有那么多“抱怨”?究竟应该“以人为本”,还是应该“没有任何借口”呢?而员工更是会有满肚子的苦水,老板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个“怪物”,是个不讲情面的“地主”!
要解决好上面这种极为难受的关系,必须靠优质管理,做到“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不然的话,老板与员工那就“撞”个没完没了。可以这样做:
①要解决问题:不论怎样的工作、岗位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做制造问题之人,才能有助于部门或单位发展。
②要守规矩:认认真真遵守和执行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像数自己的钞票一样仔细。
③要很勤快:没有谁会喜欢懒惰的人。在单位偷懒,在同事们当中偷懒,只会说漂亮话、不会干实事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同事欢迎,在竞争中也会失败。做人就要做勤快之人。
④要会合作:一个没有团队意识的人,再有才华,再有能力,也不会在工作中撑起一片天。大家互相学习所长,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合作,在工作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
⑤要负责任:负责任是每个人所必须拥有的工作态度。负责任不是被动地承接工作责任,而是要勇于对事情负责,而不是遇到事情就推卸责任。
2.抓紧落实“优质管理五常法”
任何管理无非就是管人、管事、管物。管人,就是管有问题的人,技术能力上有问题的就集中培训,思想上有问题的就随时教育。没能力,又不想做的人,可以立马开除。工作能力强,工作又积极的人,就要树立他为榜样。总之,就是做到赏罚分明。管事,就是要做日常工作、本职工作,一刻都不能松懈,谁出问题谁负责。管物就是管理好固定设备、使用工具等。
任何管理都应该从公司最薄弱的地方入手,哪个地方有问题就针对哪个地方,靠有效的方法解决好。
“优质管理五常法”在国外早已盛行,近几年在国内开始流行。“五常”是一种优秀的管理方法,其内容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通过“优质五常法管理”培养人们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和实现高品质的服务,杜绝或减少浪费,提高生产力,提升企业形象及竞争力。
(1)“常组织”:判断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物品并把它与非必需的物品分开;将必需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并把它放在一个方便的地方。我们常去一些酒店,看到工作场所中很多物品不是每天所使用的。比如:前台还挂着去年圣诞节时所用的饰品;服务员的接桌内还摆放着春节所用的餐具;去办公室取文件时找了半天,也不知道在哪里,却无意间在一堆文件中找到了两年前的某个文件;仓库里可能会有许多过了期的调料和原料;厨房里更有去年搞美食节时所用的盛器和物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常组织”进行分层管理,判断出物品的使用率和重要程度,把“需要的”与“想要的”区分开,并恰当地保存,以便将来很容易就能找到。
(2)“常整顿”;采取合适的储存方法和容器,研究提高工作的效率,先要定出物品的“名”和“家”,旨在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或放好所用物品(所有东西都有一个清楚的标签“名”和位置“家”,先进先出,30秒内可取出及放回文件或物品)。比如在一些管理较规范的酒店中,员工通道处都设有公告栏,其中有“顾客信息”或“员工通信”等,而不是将“通知”随处乱贴;厨房里,哪个柜子放调味品,哪个抽屉放工具,员工们都很清楚,而不是混放;办公室的文件都要分类并有顺序地放置;仓库里的物品更是要先进先出,对常用的物品要靠门口放置,不常用的往里放或往高处放,使每件物品都有固定的“家”,这便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3)“常清洁”:常清洁是由整个组织所有成员一起来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负责清洁、整理、检查的范围(责任划分,使清洁和检查更容易,食品离地15厘米,清扫隐蔽的地方,地面和整体环境保持光洁、明亮照人)。香港人相信:他们在做清洁工作的同时,也在清理他们自已的头脑,每进行一次大扫除,头脑中就会有一种新鲜清洁的感觉。一位优秀的员工,头脑要常清醒、常思考,才能有创新的意念和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常清洁就是提醒我们注意那些潜在的问题,并加以适当处理。
(4)“常规范”:以视觉、安全管理和标准化为重点。维持透明度、视觉管理及好的环境,包括利用创意和全面视觉管理法,从而获得工作的规范化,提高办事效率。在视觉管理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张贴合适的标签。比如安全标签是提醒人们要特别注意某些安全问题;仪表上的区域标签,显示哪里是正常的区域,哪里是危险的区域;仓库内每样物品都有进货日期标签;物品不能超越的地方都有线条做出标记;厨房内所使用的橱和柜等应尽量使用透明的,如果不透明,应在橱柜的左上角标出里面所存放的物品名称。常规范就是将一些优良方法和理念标准化。
(5)“常自律”:向每个人灌输按照规定方式做事的能力,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工作场所,持续地、自律地执行上述“四常”要求,养成制定和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常自律就是教导每个人应该做事的方式并付诸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有助于人们养成制定和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常自律是“五常法”管理中的最高境界。俗话说:“经营靠理念,赚钱靠管理。”在市场无疆域、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希望能利用“五常法”这一管理,提升自身素质,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你要带队伍、抓管理,把这“优质管理五常法”做好,你就会省很多心,还有多少难事愁死你、绊倒你呢?有一则名为“都不省心”的笑话:
老虎和狮子正在酒吧喝闷洒,喝着喝着,竟抱头痛哭起来。
这时,服务员狐狸走过来问道:“两位大哥为何哭得如此伤心?”
狮子拍拍狐狸,指着老虎说:“它家有个母老虎,俺家有个河东狮。这日子没法过啊!”
狐狸听后,立刻眼里饱含泪水,委屈地说:“两位大哥,俺家那个狐狸精也不省心呀!”
粗看起来,这个笑话的趣味不高。但把“老虎”“狮子”“狐狸”当作三个公司的老板,把“母老虎”“河东狮”“狐狸精”当作三个公司不好管理的男女员工,这个笑话就很有意味了,是一个管理学的好例子。这表明:抓紧落实“优质管理五常法”已经迫不及待,不容迟疑一点,要不然天亮了,不知道会碰到啥问题。及时抓就省心,不及时抓就犯难,大家都费心,管理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钢板法:在制度面前必须要一刀切
大家知道:钢板的密度、厚度都很坚实,所以它到处都有大用,尤其在重要部位绝对不能缺少。管理需要有效的手段,就像锻造钢板一样,照着模子才能打造出好样品。任何缺少严厉手段的管理均不易不奏效,张三李四王五都会各干各的,谁也指挥不动谁。
企业的钢板法是什么?就是金光闪闪的“制度”两字。怎么做?就是一句狠话:在制度面前必须要一刀切。俗话说得好:“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1.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
张大力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公司有三十多个人,搞快递业务,但是在创业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些人中有不少人让他不省心,有的上下班不按时、工作疲疲沓沓,有的占公司便宜、卖掉公司利益,有的制造些乱子。他整天让主管好言相劝都不行,自己烦恼透了!
有一天,张大力读到一本书《你能管理住一个高效的团队吗》,里面有一段:
在非洲大草原有两个很有战斗力的狮群,都将近有六十多年的家族史,都是狠角色,一个叫星巴巴斯,一个叫洛尔道森。在它们眼里对方就是自己的死敌,需要赶出自己的地盘,不能在自己的领地撒野;而别的狮群都是小喽啰,不值得去较劲,只要远远地咆哮几嗓子就解决问题了。
星巴巴斯率领着32只大大小小的狮子,洛尔道森率领着41只大大小小的狮子。它们两族之间有战斗、有拆台,都想把对方吃掉,也都想留着对方,因为各自阵营里都有“叛逃的”,洛尔道森自己就是七八年前脱离星巴巴斯加入“新团队的”,因为它在原家族论资排辈成不了“狮王”,它决定出走,寻找一些希望。巧了!它去的那个家族愉快地接受了它,给了它足够的信任,慢慢地它就成了“狮王”。
两个狮子王管理自己的团队各有一套本领:星巴巴斯属于集权管理,讲排行顺序,讲拳头,不听话、不省心的就收拾;洛尔道森是分权管理,讲能力大小,讲公平,不听话、不省心的就上课。但它们有一条是共同的——讲制度,讲团结,尤其面对成群结队的鬣狗袭击的时候,两个家族就会联合起来围堵、撕咬鬣狗群。所以它们从不担心让不省心的鬣狗群捞得一点儿便宜。就这样,它们在打打闹闹中也相安无事,得以延续自己的血脉!
张大力明白了,自己现在必须向星巴巴斯学习,拿出有效的制度,摆在大家面前,谁不服从,谁就等着被处理!果不然,不到一个星期,公司井然有序,人际关系好多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没有客户投诉了。其实,执行钢板法的管理制度很容易,就是老板要敢于下决心,把硬硬实实的制度摆出来,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让大家照着去做到位,而且必须要求大家无一例外地执行制度。
一个没有制度的企业只是一个货堆。很多单位都整天强调员工的自觉性,但责任要到位,光靠自觉是不行的,必须用制度来保证。但制度也得落实到位。很多时候,单位的制度只是贴在墙上,并没有真正落到执行中去。要想责任到位,制度就不能形同虚设,而必须从墙上走下来,用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当中去。在现实中,有很多因为制度形同虚设而导致执行出问题的案例:
“雪印”曾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牛奶制品厂家。它创立于1925年,在日本拥有34家奶制品工厂,年销售额在54亿美元左右,在当时居同行业之首。然而,自2000年6月27日开始,大阪、京都、奈良等日本关西地区的居民因喝下“雪印”相继出现呕吐、腹冯、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仅一天,大阪市卫生部门就接到200多起投诉电话。紧接着,“雪印”的另一种鲜奶制品喝后也出现了中毒现象,而且中毒现象多达14000余起。
中毒事件立刻引起了日本全社会的震惊,大阪警方立即着手进行调查。中毒原因很快查清,“雪印”大阪工厂生产的鲜奶中含有金黄葡萄球菌,这些细菌滋生在生产牛奶的输送管道间门及阀门附近管道的内壁。内壁为什么会滋生细菌?警方通过调查发现,原因是雪印乳业公司大阪工厂的工人没有按规定操作而引起的。
据调查,雪印乳业公司有严格的卫生制度规定,生产线要每天进行清洗,每周进行一次杀茵处理。但大阪工厂员工在回答警方询问时却表示“这几年基本没有按规操作”,并且承认:“3个星期没有清洗。”
几乎一夜之间,“雪印”这个日本奶制品王牌就名誉扫地了。
我们不难想象,要想在这次灾难后,重建公众对“雪印”的信心,企业要花费多大的精力、物力和财力。
尽管有明确的制度,但只是贴在墙上,并没有落到实处,责任当然就会不到位,执行必然会出问题。“雪印”因为制度没有落实到工作中而酿成了悲剧,也有很多企业因为严格执行制度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活力,如麦当劳。
麦当劳的制度非常严格,比如坚持用100%的纯牛肉,供应来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要通过40多项指标的严格测试;如炸出来的薯条在保温槽中摆放的时间超过7分钟就必须扔掉。正因为将制度严格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中,麦当劳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的品质。一次有关薯条来源和质量的问题,成为麦当劳的一个焦点问题,他们在认真调查核实后,迅速通过公关宣传信誉度,尽量挽回影响!
毫无疑问,制度一定要从墙上走下来,为了保证这一点,需要做到:有了制度,就必须落实到执行的层面;如果没执行,就一定要对不执行的人采取惩罚措施,以强化执行,这才是真正的钢板法!
2.在制度面前,谁也没“豁免权”
钢板性制度就是说一不二,没有商量的余地。再换句话说: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在制度面前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但现在流行很多管理制度,究竞选择哪种最好呢?先看几种类型:
(1)硬性式的强制制度:国外有两个搞管理的名人麦格雷戈、泰勒,他们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没有责任心,只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劳动,甚至不愿意工作。在工业社会初期,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只会考虑到以怎样的方法强迫员工进行劳动。这是强制性的“硬”要求,严格规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对员工完成某项工作的动作都有要求。这种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对员工的关心,只是一味地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员工迫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只能服从这种强制制度。
(2)软化式的约束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和改变,员工渐渐会反抗过于苛刻的管理制度,站出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相应地,管理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管理制度,出现了“软化”的趋势。正如“人际关系之父”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时间等管理方法。显而易见,这些措施的提出,已经不再把人当作“工具”,而是当作“人”来看待了——这种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对人本身有了关心和思考。
(3)“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制度: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制度。从员工来看,管理制度就是一只无形的手,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有违反便会受到处罚;但另一方面,员工对这种约束制度并不是特别抵触,制度中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对劳动环境的改善。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不能过紧,否则会如强制制度那样压榨员工,使员工心存不满。管理者不再把人和机器等同,管理制度也不会像机器的使用说明书那样严格教条了。可以说,现在的这种约束制度在管理制度上还是有一定软化的,但无论从力度还是范围的角度看,都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在我们看来,小到十几个人的公司,大到十几万人的单位,都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而且制度需要得到严格执行。如果有人享受和行使特权,就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制度有没有威力,能不能让人敬畏,关键在能不能对每一个当事人都具有相等的效力、相同的威力。制度是由人来设计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反之,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管理者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只有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才能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一些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没有发挥应有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好人主义盛行,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有的单位借口安定团结、协调稳定、关系融洽,打着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保护和挽救犯错误者的旗号,回避矛盾,避开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闻而不动,重人情、轻法纪,重情面、轻规范,重潜规则、轻硬规定,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成了“两码事”,变成“两张皮”,照章办事不如照“官”办事,按规矩办事不如看“官”眼色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好好的制度被扭曲,制度的实效大打折扣,也就不足为怪。所以我们主张在人们自觉意识还达不到的情况下,实行钢板法,在制度面前谁也没有“豁免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不然就是开了“绿灯”闯了“红灯”,单位就会忙活去修补乱糟事情,还能把工作做好吗?
3.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带来的启示
一本管理杂志登了一篇关于杜邦公司安全观的杂文,作者这样写道:
作为一名安全员,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常事,可与杜邦人一起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还是头一次。走到总装车间门前,尽管陪同人员热情邀请,但杜邦公司的弗兰克还是停下脚步,问道:“我们没有戴安全帽和护目镜能送去吗?”回答:“可以。”问:“可是你们的安全标识清晰地写着‘进入者必须戴安全帽和护目镜’?”答:“那是针对操作员工的。”一旁的弗兰克已戴好护目镜和安全帽。
“那是针对操作员工的”,这一回答很是耐人寻味。当前,类似这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的现象,在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层干部身上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制度的遵守,而且给管理安全工作留下了隐患。他们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要求员工写安全责任保证书,自己的本上却了无“痕迹”,这就是用“特权”观念、“自我”意识给制度戳了个洞、开了一个口子。上面讲的杜邦公司的例子,弗兰克就是按照钢板法执行制度的,留下几点启示:
(1)大家都要一个样子:要树立在制度面前“人人都是员工”的观念。制度中的条令、条例要从严,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和别人监督工作,确保上上下下一个样,都必须严格遵守。大家常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怎么做才能平等?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面对制度,管理者要放下架子,少些自我,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员工,保持平常心,从内心深处认真对待制度,从行动上自觉遵守制度,才能体现出制度执行上的平等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2)人人要带头做到家,即要发挥“检查员”率先垂范的作用。200多年来一直将“安全”作为核心价值的杜邦公司,具有世界领先的管理经验和文化理念,安全目标是“所有的伤害都是零”,支持理念是“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怎么预防事故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发生事故的原因96%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追根溯源,预防事故的关键就是要从人抓起,加强人为因素的预防预测,从“检查员”做起、从“检查员”严起。管理者作为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首先要率先垂范,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团队。在当“裁判员”的同时,更要带头当好“运动员”。如果律己不严、自身形象不好,严人不严己,严下不严上,团队就不会有遵守制度的好风气。
(3)要有一股认真劲:要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杜邦强调:“安全是我的责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安全“我”有责任,他人安全“我”也有责任,团队安全“我”同样负有责任。这里的“我”,体现的是一个大“我”,而不是小“我”,是一种团队精神,“我”不仅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负责,更要为团队负责,这正是自主管理的要义所在,正如一位退休老矿工说的:“保证安全关键在自己。”因此,管理者要强调每一个员工首先对自身负责,同时,也要对其他人负有提醒的责任。通过责任区分,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这是自我心态的一种积极转变,是追求安全行为的一种高度自觉。
大家读到上面的“安全”两字,切忌只以为是某项检查工作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其实所有管理包括钢板性管理制度的最高目标就是安全,安全的人、安全的工作、安全的产品、安全的消费。为了这几个安全,在制度面前必须要一刀切!谁切得齐,谁受益;谁切不齐,谁倒霉!
问责法:谁出问题谁承担
打些比方:爸爸不问责惹事的儿子,就是失职;警察不问责犯罪的人,就是失职;班主任不问责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就是失职;狮子管不住来犯的虎豹鬣狗,就是失职。
美国管理大师皮鲁克斯有一句话说得让人们眼前一亮:“我的员工:你不负责,就回家去洗盘子吧!”在2013年企业经理人大会上,一个“500强”的老板说自己最欣赏的就是这句话,它说明:制度不是摆设,你在这里必须守制度,不服就回家去。这就要学会问责,敢于问责!让大家把“谁出问题谁承担”的这句话扎扎实实地记在心里头!
1.在什么位置上就干好什么活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家喻户晓的小故事:
一只山羊爬上一户农家的高屋顶上,下面有只狼走过。山羊认为自己处在高位,那只狼拿它没有办法,便骂道:“你这傻狼、笨狼。”于是,狼停下来说:“你这胆小鬼,骂我的并不是你,而是你现在所在的位置啊。”
很多人已经明白这则寓言的寓意:山羊和狼因为位置高低不同,一个蔑视一个,一个不服一个,但两个家伙都有向对方问责的心理——农家的屋顶是你待的地方吗?有本事在一个平台上较量较量。山羊自然不愿意,狼的意图是想激怒山羊,以便得逞。山羊要的是威风,狼玩的是实力。在管理学中,这个寓言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职位不等于具有可以指挥别人的权威,但是都要守好自家的地方,为自家负责,不怀好意的别人来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问责。
我们可用一句话概括“问责制的重点”,即在于预防失职失责行为的发生,及时化解失职失责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问责制是和手上的权力密不可分的,有权力就必然要负责任,只要在权力范围内出现某种事故,必须有人为此承担责任。管理者有管理的责任,员工有员工的责任,谁做不好,谁就要被问责。问责制必须制度化、常态化,从而避免失职失责行为的发生。
问责制就是要让责任“归位”,使监督“强硬”,对失职和渎职者一律追究责任,给大家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促进从严治理、照章行事,是十分必要的。
在单位或企业中,最先需要问责的就是干活的积极性怎样。是积极地要做出个样子来,还是消极地混日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甚至干少干坏比干多干好还强些。这就是没有问责制的“一盘散沙”!
一说起当年端着“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情形,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忆犹新:人浮于事,几个人几天做不了一两件正事,私事要比公事来得快。一碰到公事,办公室就死气沉沉,互相推诿。一件工作放上很长的时间,进展缓慢,甚至依然无人理睬。一旦要问责,却人人都有一堆理由搪塞。现在,很多单位或企业同样存在这些现象。因此,如何让一盘散沙的人心、士气重新凝聚,是许多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这就是“治庸问责”的问题——怎样变“庸、懒、散、软”为“勤、快、实、强”?
(1)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上上下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工作观、事业观,敬畏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杜绝慵懒散软现象。(2)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本职,遇事不推诿,把履行责任作为第一追求,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工作目标,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认真履行好本职工作。
(3)要提高工作执行力。执行力是效率和创新的结合体,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4)要发扬与同事间和谐互助精神,懂得同事之间合作的好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宽容,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优质的工作环境,迅速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5)要强化自己的纪律意识,在增加自觉性上下功夫。坚决杜绝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擅自脱岗等违纪行为,变“要我守纪”为“我要守纪”。
(6)要提高服务意识,弘扬奉献精神,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做奉献,真心实意为单位或企业工作好、服务好。
一个想有作为的单位或企业针对有些人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必须加以纠正——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就必须治住无所用心的问题,上上下下要谋实事、干大事,讲实施、讲效率,强化履责,优化作风,务实高效。每人针对自己身上的多多少少的懒散问题,要及时查找改正,要克服自身缺点,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每天都在完善自我。具体做法是: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实绩考核力度,明确责任目标,建立有效问责机制,严格奖惩措施,杜绝随意履职、弄虚作假现象,使考核真正成为治庸治懒治散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要提高工作执行力,坚决克服、纠正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不难看出,问责制就是要求大家这样做——在什么位置上就干好什么活。你对单位负责,单位对你负责,这就要求管理层和员工一起做到“三同”——“同约、同训、同考”。
2.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问责制区分了责任,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追查的是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者,既不会“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把所有的责任人同等处理,更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只是拿具体责任者问罪。问责制问的是“责”,追究的是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做到真正的赏罚分明。
(1)“问责制”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重大。企业引入问责制,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感、强化企业的工作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①引入问责制,将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更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各级管理人员倍感肩负责任的重大,更加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无论是厂长经理负责制,还是职业经理人,都会努力避免失误的发生、损失的发生、亏损的发生,为企业、股东、员工谋求最大利益。
②引入问责制,是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实现制度管理的制度化。可以利用“问责制”的“铁手腕作用”,切实改变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感,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不光看说得怎么样,更要看干得怎么样。
③引入问责制,可以促使企业强化“硬管理”与“软管理”,明晰权责,奖惩分明,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引导员工关心企业发展,维护自身利益,提高员工自觉自愿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2)推行问责制应注意的事项
①问责事项要抓住根本。问责,不能不分轻重大小地把单位所有问题统统拿出来问责,什么问题都问责,结果往往什么责都问不成。人无完人,任何人在生活、工作中都难免会有过错、过失,如果都拿来问责,将出现人人被问责的局面,显然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应当问责的问题和事项必须设立门槛,只有事关全局、比较典型、比较严重、不良影响较大的问题或事项,才能拿出来问责。如年度工作责任目标任务无正当理由未能完成的;重大决策程序执行不力,个人独断专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选拔用人违反规定程序、原则和纪律的;任职区域内发生重大特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的;发现严重违反纪律或项目严重亏损的;商务活动中违反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等等。
②责任核定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问责事项发生后,不光看事情的后果,还要把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考虑进去。如果瞒报,就是对企业不负责任。如果不作为,就应该不折不扣地加以问责。
③问责程序要可行和具有严肃性。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力求每一个条款都是可行和管用的,没把握落实的条款宁可缺少。在现有情况下,有充分把握能做到什么样子,就做出什么样子的规定,必须把形式主义的水分挤干。问责程序一旦颁布,就必须下决心狠抓落实,坚决维护其严肃性,决不能把它当摆设。
3.问责制案例的程序分析
近十几年,很多单位或企业财务管理是个“重灾区”,屡屡发生不该发生的严重事情,因此会计监督中引入问责制需解决的问题,就特别重要,不可稍有疏忽。
(1)何事需要问责。总体来说,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违规操作,违反财经纪律的都应当追究责任。小到日常工作失误,只是违反单位内部制度规定,未造成大的影响和损失的,应该在效益考核中有所体现,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罚办法进行问责。
(2)谁应该被问责。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一件事故责任,不仅仅涉及一个人。从横向看,一般都设置岗位互相负责制度,一笔经济业务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从纵向看,一般独立法人单位,从最底层的财会工作人员到最高领导至少有五级,而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中央企业如银行,从总行到各分支机构营业网点的柜台一线人员要有十级以上,还未包括行业监管部门。也就是说,当发生经济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时,要追究哪些人的责任,追究到哪一级别的责任呢?这就要遵循“有权必有责,权责必对等”的规则。
(3)由谁来问责:明确问责主体。再好的制度,没有人认真执行等于空谈。问责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意愿和意志,重视了,问责力度就大,反之,力度下降。要注意的是,一旦上下级之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利益同盟,就会出现问责主体缺位。下面以某市农业银行金库特大盗窃案为例:
中国xx银行总行责令河北省分行行长瞿xx引咎辞职,亦即本案的问责,仅到省级行长为止。
张××副行长涉嫌渎职犯罪被刑事拘留,依据是2004年12月至2006年年底,农行成立直属营业部接收金库及组建现金管理中心以来,张xx作为主管金库的副行长,未依照《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现金业务操作规程》中关于“主管行长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查库”的规定,履行对金库的查库管理职责。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张未组织进行过查库,也从未有查库记录。该行规定省级分行“主管行长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查库”,那么总行级的主管行长要不要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查库呢,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总行有没有人来查过库?这里强调的是权责对等原则。多大的事,该由哪一级负责,应该是很明确的。
各层级对人事任免、贷款审批、费用开支等都有明确的权限设置,只是大小不同。据知,有权就该有责。该行5100万元被盗,该负责任的只是省级分行以下的有关人员吗?除了权责对等原则,还有事件发生的时间跨度和责任人该承担责任的期限问题需要讨论。假设本案发生在张副行长主管金库工作半年内,当然不会追究他的渎职罪,最多是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免职就有了交代了。问题是,案件发生时张副行长主管金库工作两年了,两年内,张副行长至少应该全面查库四次,可他一次也没查,应该追究他渎职罪!
然而,还要考问,张副行长每半年要全面查库一次,依此类推,比张副行长大一级的可一年查库一次,大二级的一年半或两年查库一次总应该吧?可事实上有这样规定了吗?没有。是制度的漏洞,还是制度只管下不管上?问责制要求有人对张副行长的履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没有履行这种监督检查职能的也要被追究相应的责任。这就是问责制的核心——一追到底,这个底在哪里?权之所在,责之所承!
这个案例对公司留下的普遍启示是:做任何工作,只要牵扯利益问题,就有原则问题。为了强化职责,促使公司各部门领导恪尽职守,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过错,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高绩效团队,就必须实行主管级人员问责制度——公司对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各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监督检查、客户服务工作中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部门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贻误良机,或者损害公司或其他部门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全面的问责责任应当包括内外问责相结合、上下问责相结合,承担相应责任,防止滥为,误为、无为,落实执业责任、决策责任、管理责任、质量责任、服务责任、绩效责任。原则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责任与权利对等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平、公正等原则;同时,坚持问责与改进相结合、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奖罚分明。在追究过错责任的同时,应当主动纠正错误,以及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灵活法:大问题严一点,小问题宽一点
什么叫灵活法?就是两面甚至多面都能照顾到,一个都不落下,一个都不少,不是那种只顾一头而不顾另一头的做法,就像高手摆弄“三截棍”那样飘飘忽忽、挥动自如,让人惊叹得瞠目结舌。管理也是这样,两面抓、多面抓才能抓得稳,双管齐下、多管齐下才是灵活自如的管理手段。
在管人方式中,常见两种极端模式:什么都不放过,什么都放过。前一种是老大至尊式:管理者重视维持个人的领导权威,时时刻刻把权威形象摆在头里,依仗权力武断行事,唯我独尊,不能与下属坐在一条板凳上;另一种是哥们一家式:管理者降低自己的权威,想方设法讨好迎合下级,经常淡化上下级关系,喜欢与下属坐在一条板凳上。以上两种方式用得好,都可以见效果,但是用不好就会顾了一头、不顾另一头。
现在很多人提出“中国式管理主张”,下面介绍两种。
1.恩威并重——一种行之有效的“无间道”
总体看,管理需要深事深谋、浅事浅谋、大事大谋、小事小谋、远事远谋、近事近谋,根本在拿住眼前的事,着重一切向前看。
恩威并重法,又称宽严相济、严仁均衡,是指两种不同管人风格的融合,即宽容与严格的有机结合,感情管理和严肃法纪相配合,以理服人与以德服人相联系。一个真正具有威信的管理者必须和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能让员工对你如避瘟神,也不能让员工在你面前举止轻浮,没大没小。身为管理者,在注重感情投资的同时,也要该唱黑脸时唱黑脸,不可心慈手软。在管理过程中讲究恩威并济,双管齐下,对员工又打又拉,才是管理员工的灵活妙诀。
实践证明,维持管理者的权威,保证工作绩效的最好策略之一是宽严相济,既能施人以恩德,赢得下属的信赖,又对下属表现以威严,使下属对上司产生敬畏之心;既不使下属肆意妄为,轻举妄动,又不使其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既能对下属大胆放手,使之有所作为,又能牢牢把握方向,使之有所不为;既能密切联系群众,同下属打成一片,取得下级的拥护信任,也能严格执法,铁面无私。总之,施威时正气凛然,号令如山,令行禁止;施恩时宽宏大度,关怀体贴。施人以爱,束人以畏,有恩有威,有敬有畏。
我国古代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因为儒家思想向来强调“仁政”“德治”。五项之首的仁慈,向来被许多古人赞誉为一种修养和美德,把治国之要寄托在道德的教化上,这种管人之道往往一厢情愿,在实践中难免受挫。对管理者来说,仁慈用得太多太滥,效果不一定理想。设想,管理者如果有求必应,一味随和,毫无原则可言,本身就是一种失职。当然,对下属过于冷酷严厉,属于冷血动物,也难得众人拥戴。可见,管人施仁既不能过分,也不可不足,而要恰到好处。驯兽师训练猴子的方法,明显体现出恩威并重:猴子如果顺从听话,则给以爱抚和美食;如果调皮捣乱,则给以鞭打呵斥。从而驯化出来的动物,一般都能善解人意,表演出精彩节目。
管人离不开权威,要让下属尊重和服从管理者的权威,就应在工作中主动制造一些夸奖和责备下属的机会,对成绩及时表扬,对缺点及时批评,在下属不知不觉中树立管理者的权威。古今许多管人实践早已证明,恩威并重有好处:
南越王赵佗,原来是秦朝派到南越一带的地方官。秦朝灭亡后,他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不愿再动刀兵,对他实行了安抚政策,仍任命他管理南越,并给他一些赏赐,这种怀柔政策使汉朝的南疆及偏远地区长期得以安宁稳定。可是当吕后执政时,却将南越视为蛮族,并制定一些歧视或压制的政策,激起赵佗造反闹事。吕后派兵征讨,结果因南越气候潮湿酷热,瘟疫流行,汉军作战屡屡不力。汉文帝即位后,重视恢复推行安抚政策,除给赵佗许多赏赐外,还给他的亲属加封官职,使赵佗深受感动,自动废除了王号,并上书请罪,发誓永远诚心向汉朝称臣。
威与强是战争手段,恩与弱也是战争政治不可缺少的条件,只不过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威有所施,恩有所设,强有所加,弱有所用,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如此用兵和管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诸葛亮率领蜀汉军的精锐开始第一次远征时,起用了年轻的参谋将校马谡统领先锋部队。然而,马谡在与敌人大部队遭遇时,竟无视诸葛亮的指示以致惨遭大败。诸葛亮不得不变更作战计划,第一次远征归于失败。失败的责任在于马谡。如果不追究其责任,则军队的纪律无法维持。诸葛亮强自克制私情,按照军法,将爱将处以斩首之刑。可是,诸葛亮并没有忘记对马谡的遗孤给予亲切的关怀,保证他依然享受以往的待遇。因此下属对他又敬畏又爱戴。
诸葛亮在处理“马谡失街亭”的事件中,使用的就是领导管人艺术中的严仁均衡法。
所谓严,是指管理者管人的严厉态度;所谓仁,是指管理者管人中要有宽厚温和的一面。严仁均衡,这是恩威并重的管理手段和作风。管理者如果缺乏严厉的作风,下属就会产生骄矜放纵之风,导致纲纪松弛。但只凭严厉的手段,只能使下属畏惧战栗,并不能使人心服。因此,仁慈是必要的。一方面严格要求,另一方面示以仁爱,抓住下属的心。这是管人艺术的妙道。
“严”与“仁”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在管人中如何实施严仁均衡的方略,是需要讲究技巧的。
首先,当严则严,以仁为先。对人的指挥和管理,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管理者要明白,这种严是以对被管理者的“仁”为前提的。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被管理者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取得更好的成效。那种企图把人一棍子打死的管理者,是不会受到人们的拥戴的。严是严在令上,严在组织管理的纪律上。古人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严是为了保持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高效率。严肃的组织纪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令行禁止,是管理有效的重要保证。无原则地姑息和迁就纪律涣散的现象,不仅不利于人的进步,不利于提高效率,甚至还会导致团队的瓦解。
其次,严要得法,严中有仁。大事要严,小事要仁。严要严在大处,严在关系到原则问题、本质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大事上。谙熟严仁均衡方略的管理者,一般是主张大事上严、小事上仁的。
明朝初期,御史大夫检举大臣李善长,说在皇帝因病不能上朝时,他不来问候,连他那当驸马的儿子也居然一连几天都不来朝拜,这明显是李善长“家法不修”,有失“事君以忠之道”,应予治罪。
李善长父子为此十分恐惧,怕有个三长两短,于是自己摘下官帽,等候发落。皇帝朱元璋却说:“大罪不治,则法无以立;小过不赦,则人无所容。”他认为这是件小事,批评批评就是了,不必问罪。
作为现代管理者,应有谅解宽恕被管理者缺点错误的度量,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当严就严,当仁应仁。
还有,把禁止性措施和提倡性措施结合起来使用,是管理者严仁均衡的常见手法。禁止性措施主要是指通过惩罚实施的管理方式,提倡性措施则是指通过奖励实施的管理方法,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批评与表扬是管理者经常使用的两种措施,许多擅长于严仁均衡之术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发现,把批评与表扬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效果最佳的管理。
美国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玛丽·凯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绝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事情,都必须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说。这叫作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
这是一种典型的严仁均衡领导方略。此外,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管理者从生活上体贴关怀下属,就像诸葛亮先斩马谡后关怀他的遗孤一样,也是效果较好的严仁均衡的管人方略。
总之,严仁均衡是至诚精深的管人方略,它集管人手法与用人艺术的精髓于一体,熔理性与经验为一炉,具有多种良好功能。优秀管理者非讲究严仁均衡之道、运用严仁均衡之术不可。
2.软硬兼施——一种能镇住人的藤条手法
管人方式多种多样,无一定例,其中包括软方法、硬方法两种。前者指管理者通过感化、引导、启发、说服的方式,通过人格和情感的力量,使下属由衷地、自觉地服从管理;后者指管理者通过个人施展威慑力,强迫、压制下属服从管理。
管理者究竟被人爱戴亲近好,还是被人畏惧害怕好?表现在管人方法上是软化柔顺好,还是刚硬严厉好?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许多管理实践表明,二者各有利弊,长短兼备。如果重软轻硬,一味放任,势必使管理松懈无力,形成一盘散沙;如果重硬轻软,一味控制,又会使管理缺乏生气和活力,下属像一堆受气包。
喜欢硬方法的管理者,管人缺乏人情味,在下属面前冷若冰霜,或不荀言笑,对人动辄训斥责骂,或以罚款开除相威胁,使下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工作在恐惧、紧张的气氛中,这种工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物极必反,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面对专横跋扈、冷酷无情,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下属的强烈反抗,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喜欢软方法的管理者,为了调动和激励人,时时处处去满足下属的期待,甚至某些非分的要求,但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结果。无原则地随和,会使下属产生过分的期待;事事迁就的办法,会造成娇宠放纵、懒散惰性的局面。管理者对下属迁就一次,下属不合理的要求便会接踵而至,会形成得寸进尺、难以满足的情况。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谋略家马基雅维里提出:“软硬方法最好是二者兼备。尽管在管人实践中,两者合在一起比较困难,如果一个人对两者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他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受到恩惠便产生爱戴感,但这种爱戴一旦危及他个人利益时,就会置爱戴于不顾了。因此,所谓敬爱是暂时的、易变的,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他推论:“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为此,他十分强调把握使人畏惧的尺度,称:“即使不能赢得人的爱戴,也要避免自己为人们所憎恶。因为一个人被人畏惧,同时不为人们所憎恶,这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管理的艺术往往可分为“打”的艺术和“拉”的艺术,前者是一种强迫措施,被管理者的行为必须遵照公司的制度规范来执行,是“硬”的管理措施;所谓“拉”的艺术,则是通过有效的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激励机制的驱动,使员工自动自发地按照管理者所期望的行为方式开展工作,这是一种“软”的管理措施,施于无形而成效明显,实际效果并不比硬管理差。软管理通过员工的内心服从和积极行动,常常比被动服从的硬管理更具有持续性。
软硬兼施的管人方法,如同人的身体构造,有坚硬的部分——手、脚、骨骼等,也有柔软的部分——肌肉、软组织等,二者有机结合,人才能灵活自由地从事多种活动。
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起用姚启圣的事例,就可看出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的管理手段的高明之处。
早在顺治二年(1645年),姚启圣官至福建巡抚,但自恃才高,能言善辩,屡屡与上司争吵,被一再降职;康熙五年(1666年)又遭裁撤,被贬至盛京(现沈阳)郊区一马场任九品司厩。不过,康熙帝重用的盛京将军周培公对姚启圣很是赏识,他临终前向康熙帝力荐姚启圣。
康熙帝找人打听姚启圣的详情,待查明底细后,下令关他入牢:“好吃好喝供着,三个月任何人不得同他说一句话,朕要把这只能言鸟憋个半死。”由沈阳回京途中,康熙帝让姚启圣在冰天雪地里坐在四处漏风的囚车上,待其吃尽苦头,才让其进入龙辇,赏点心吃,又让其读御书。在行营一侧的简易牢房中,黎明时分,姚启圣仍在读书,忽听一声咬牙切齿的话:“朕真想杀了你!”姚启圣抬头一看,康熙帝正隔栏站着,姚启圣慌忙叩首,康熙帝接着说:“你心中为仇室满,因而几十年来,故做愤世嫉俗之状,嘲写达官贵人,讥讽皇亲国戚,以大清之矛击大清之盾,却又屡屡游离法网之外。你并非不能做官,而是蔑视大清官员,故意不守常道,情愿在荒原饲马,不愿入朝为官。朕最恨的就是你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你杀一千次了。”
长达三个月的幽禁,回京途中的一冷一暖,特别是这番“黎明谈话”,让姚启圣着实领教了康熙帝的驭臣术,体会了康熙帝的知人之深。康熙帝一行进京时,姚启圣已学会了为人:“皇驾进京,好比雷霆万钧,却又寂静无声,难得啊!”康熙帝笑了,很舒服。第二天,养心殿“经筵日讲”上,姚启圣侃侃而谈,纵论宋明理学和安邦治国之道,而后献上收复台湾的“三必剿与三必抚”之策。虽然大臣们不满姚启圣之轻狂,康熙帝却十分赞赏他的见解深远,封姚启圣为闽浙总督,专务平台政略与战略,执行“迁界禁海”的大政方针。姚启圣连连叩首,自此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命,后来果然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康熙帝心里对能言善辩、冷嘲热讽、擅议朝政的姚启圣很痛恨,因为没有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皇权的轻蔑。这种“明道救世”“从道不从君”之气,对于康熙帝来说是很不舒服的,且有动摇朝纲之害。可偏偏姚启圣才华过人,又熟悉福建情况,康熙帝正在思考平台大计,此人又非用不可。为了能让姚启圣身心俱归朝廷,康熙帝很动了一番脑筋,软硬兼施,冷暖交加,多管齐下,最终迫使姚启圣服服帖帖,甘愿好好工作。从中看出,有威慑力的管理者通常决断力比较强,办事爽快果断,常常是一字千金,可以使员工折服,员工也会因佩服他而自觉地向他靠拢,全心全意地接受他的领导。真是刚柔相济法远胜于刚柔偏废,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光有硬的或软的都不妥,最高明的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硬在大处、软在小处。中国式管理注重在管理过程中采取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管理者用硬话发威后,给员工一段时间检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然后再慢慢地搞收服人心的工作。管理者可以从为员工考虑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长谈,用词恳切些,态度真诚自然些,让他们仍感觉到上司确实是为他们着想,这就可以在一种软性气氛中真正感动员工。可见,管理者应靠强硬的一手镇住局面,再通过柔软的一手化解紧张感,把温情浸润到员工的心中。
因此,管理者善于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能够很好地达到管住人的目的。另外,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也要注意把握分寸,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