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桃花源记

多年来,桃源人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依然在这里生老病死、与世无争。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三十三岁的陶渊明来到荆州,加入桓玄幕,为桓玄作幕僚。

南阳名士刘子骥是陶渊明的表弟。听到消息后,到荆州看望陶渊明。刘子骥好游山玩水,一路走走停停,考察民情。

在路过武陵时,他乘船在武陵江上游玩。感慨武陵的美景如画。他闲来无事,和渔夫攀谈,问此处有无适合隐居之处。

渔人姓孙,说起此事。他说道:“我儿时曾听家父提起,武陵深山之间,溪水尽头,有一处桃花林……”。原来,这渔人正是孙宗之幼子。

刘子骥听后,大喜。他记得当年有人在南阳给他的家族送过“日月谷藏宝图”,其中就有路线。当时他年纪尚小,只记得秦朝遗民。看来,那就是地图!

刘子骥拜访陶渊明后,和他说了此事。

刘子骥对陶渊明说道:“你常年在外辛苦,为这几斗米有什么意思?不如找个地方隐居。我刚才和你说这地方,就是首选。我一定要找到那个地方,到时候邀请你一同前往啊!”

陶渊明:“我性格闲静少言、不慕名利,与现在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我更倾心是回归田园,自给自足。无奈现在需要养家糊口。不过即使隐退,我也会回到老家。你说那个地方,我不建议你去。”

刘子骥一脸茫然,急问为何。

陶渊明说:“如果真有这地方,那是自古以来所没有的,确实令人神往。咱们如果隐居避世,是独隐。他们聚族而居,藏于深山,是群隐。如果我去了,我的独隐没有了,他们的群隐也不自在。正如桑落酒和九酝春酿,原料不同,风味不同,各有所好。如果把他们混在一起,就不对味了。所以,我建议你不要去找,不要去打扰他们。你就在你的南阳,不是很好吗?”

刘子骥说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但无论再怎么隐,也是隐于现世。君不见竹林七贤,毕竟脱不了现世纷繁琐事。我的志向,是隐于古。秦时遗民,古人古风,我隐于其中,不问世事,乐而忘忧,幸哉幸哉!”

陶渊明说道:“我就问你一句,你能否和我一样,自己种地,凡事亲力亲为?如果还是和之前一样吟诗作赋、清谈饮酒,一副名士做派,那恐怕不合适。”

刘子骥说:“本来想邀请你,结果你反倒给我拖后腿。那我自己去找了,我去了你别后悔啊!”

其实,陶渊明何尝不想去,他只是希望,这个地方,不要被破坏,不要被干扰。

刘子骥离开后,回到家中,翻箱倒柜,终于找到地图。他兴奋无比,抓紧买船,找了几个跟班,按照地图的路线,紧锣密鼓地去找桃花源。

他顺利地进入鲟鱼嘴,即将进入百渚荡时,突然听到耳边嗡嗡响,定睛一看,一只腹部黑黄相间的蜜蜂正向他袭来。他躲闪不及,被刺中脖子。之后,手舞足蹈,不慎落水,回武陵的船上就奄奄一息。到武陵昏迷数日后而亡,终年二十岁。

陶渊明听闻,伤心之余,说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永初二年(421年),五十七岁的陶渊明已经隐居多年。他感觉自己老了,更爱回忆往事。当年他在桓玄幕中时,十分思乡,后来母亲病故,他回家丁忧三年。之后,又给刘裕当幕僚,做过彭泽县令。在任时,他喊出: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之后,他隐居起来,一直过着清苦的日子。他想到他的朋友们,颜延之、周续之、慧远、羊松龄、邓治中、庞遵、刘遗民楚骁、楚瑶……,对了还有脾气相投的刘子骥。想到刘子骥,他心中一阵惆怅,为了那个心心念念的桃花源,年纪轻轻的刘子骥丢掉了性命。

唉!那个桃花源,真的那么美好吗?

陶渊明一边思索,一边提笔写下“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写完诗后,又在前附一序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