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5000年悠久的历史赋予它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三皇五帝、三教九流、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洋溢着属于中国文化的独一无二的迷人魅力。

那么,当我们面对如此璀璨、如此磅礴的中国文化宝藏时,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了解呢?

实际上,不论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还是一个做学问的研究专家,都很难讲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

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学者可能穷其一生细细研究中国文化聚宝盆中的其中一块瑰宝,却仍研究不完。而我,非但不是穷经皓首的文化学者,更是一个外国人。虽然身为外乡人,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几十年光阴让我发现,通过学习中国功夫可以非常快速地切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中国功夫涵盖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走进功夫,我逐渐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让我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我相信,无论是外国友人还是中国的青年一代,要想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价值,都可以通过积极锻炼身心,了解并学习一门中国功夫来获得更深的感受。

要知道,中国功夫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年轻人可以练硬一些的功夫,而相对年老一些的长者则可以选择慢的功夫修养身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由内而外散发魅力。练习功夫,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益处,而且能帮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领悟做人做事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方法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意场上,还是国际外交上,都会对人有所帮助。

我的寻找功夫之旅

在来到中国,走进中国功夫之前,我其实已经接触了其他类型的功夫。

40年前,在我的故乡夏威夷,我便开始了空手道的学习。那个时候我的师父是船越老师,他是黑带十段拥有者,也是松涛馆流空手道的嫡系传人。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对我说,“如果你想了解空手道的起源,那么你必须要去了解少林功夫”。跟着他学习空手道的那段时间里,他反复强调空手道发源于中国的少林。时间长了,我的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我想要亲自找到少林,找到神秘的功夫源头。因此,为了探寻功夫的起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便来到了中国,开始了我的寻找功夫之旅。

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我终于来到传说中的嵩山少林寺。那一天,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穿过一棵棵葱郁的古树,来到了挂着少林寺牌匾的大门前。我并没有撑伞,而是戴上帽子,任由雨滴落在身上,穿梭在一片雨雾迷蒙中。那一刻,天地之间笼罩着青灰色,把人的思绪带回千年以前,颇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感觉。我拾阶而上,站在离“少林寺”三个大字最近的地方,摘下帽子,驻足片刻,便推门而进。

在少林寺,少林功夫第三十一代传人释德扬大师带着我参观浏览,一路上向我讲解少林寺里面各个塔林和石碑的历史。我受益颇深。他见到我双手合十,表示尊敬,之后便带我参观弟子练功。我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攥着拳头,发出吼声,动作整齐划一,干净利索。与小弟子不同的是,我在释德扬身上看到了岁月沉淀在少林寺留下的宁静和淡泊。透过他的眉眼,我彷佛看到千年以前的江湖故事。

龙安志(右)和少林寺第三十一代传承人释德扬(左)

释德扬说:“我们都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遍天下。我们少林寺(僧人)是通过练武来修炼身心,我们不但不是为了打,而且是为了不打。在这个世界上有空手道、跆拳道、唐手道、咏春,它们都一致认同它们的根源就是在这里,在少林寺。这个地方现在有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少林弟子归宗朝圣。”

通过他的指点,我发现少林寺斑驳的墙壁上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上面刻画着五百罗汉。而少林弟子们就是在一个有着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地方,每日习武。少林寺的环境与其他的现代武馆迥然不同。这里没有被刷得很白的墙壁,没有现代化的高科技练功服。一切都是古朴的、散发着古木香气的。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座石碑前。大师对我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通石碑是世界唐手道协会来归宗认祖。”这之后,他还带着我参观了其他的碑刻,他解释道:“这是元朝的,日本的僧人邵元在少林寺求法学习二十多年。也有记述空手道包括我们中国的僧人在元明时期到日本,到暹罗(泰国的旧称),到琉球,到高丽这一带去传播少林武术,这些都是有资料记载的。如果你观察空手道的动作就会发现,它们有很多技巧非常直接,比如你的出拳以及在高级空手道中的圆周运动,所以如果你观察会发现它是南少林和北少林的结合,所以它的来源很明显。”

在塔林脚下,有一些少林弟子练习功夫,释德扬不断纠正弟子的动作,并且告诉他们要“看前方,平稳呼吸”。

我从少林寺之旅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这之后,我又设法找到了许多位功夫大师,向他们请教功夫的历史和传承。

有一次,船越松涛馆空手协会主教练船越義延,也就是我小时候练习空手道的师父船越的儿子跟我讲:“真正传统的空手道,起源于少林寺。船越义珍把它从少林寺带到松涛馆并加以改造。松涛馆流空手道是一种赤手空拳的格斗术。最初的空手道是根植于少林拳法,因此被称为唐手。冲绳岛历史上是一个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在贸易、艺术和政府等领域有各种各样的互动。当外面的人来到冲绳岛以后,他们通过武术交流思想,然后一些冲绳人就去了中国,所以当时有很多往返之旅。”

不仅如此,第13届全运会空手道女子个人冠军、第33届SKIF全日本锦标赛优胜者崔宇,也是我平时的练习伙伴,她经常对我说:

“空,这个字源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唐手是受中国武术影响的,但是它并没有受日本本土武术影响,或者(影响)很少很少。我们再往前溯源的话,就是要看中国和我们刚说的发祥地琉球群岛的关系。这样去看它的历史,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不是从中国去的。少林流或者少林寺流,这两个流派现在在冲绳还有,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南少林、北少林那个少林。它并不是说完完全全继承了少林的功夫,但它肯定是受其影响的。然后我问过当地的老师,简单的说法就是,大家觉得南少林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或者说武功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影响很大的,所以他们就把这个流派叫少林流,或者少林寺流。有从中国到琉球的人,琉球也有去过中国的人。”

“空手道从中国走出去,从我的国家走出去,现在好多谈到刚柔流空手道,主要是福建一带,因为我们跟白鹤拳算同源。比如说东恩纳宽量(冲绳刚柔流空手道宗师)是先到过北京,(有关)武术的记载是到了京师然后去的福建。非常有名的是佐久川宽贺(琉球著名的武术家),佐久川宽贺也是在北京,而且待了很久,他最后染病去世在北京。有史书记载他学的是八卦掌,拜的(老师)应该是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他只学了八卦掌,或者说他中间接触了别的武功,他还和其他的人学过,空手道并不只受白鹤拳影响,所以这些空手道型里面,你能看到所有的中国元素在里面,一定是它受了(中国武术)很多的影响。”

从这些老师们的谈话中,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少林功夫的发展渊源。我也知道了这些老师们并不认同空手道发源于日本的说法,而是认为空手道发源自中国。从前,琉球的前辈到中国学习、切磋,然后再回到琉球,由此形成极为密切的交流。

少林不仅仅诞生了许多中国传统功夫,而且还是世界武术的摇篮。在中国古代,全国各地许多一流的武师纷纷来到少林,有的甚至削发为僧,他们相互交流,切磋技艺,精益求精。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危机时刻,有皇帝曾经诏征少林僧人保家卫国。1928年,当中国陷入动荡之际,军阀将少林寺焚毁,大师和僧人们流徙各地,其中许多人来到北京,他们传道授业,交流知识,北京的许多四合院由此成为这些武林大师的武术社。

能够在中国广博的土地上生活如此多年,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极其宝贵的机会,因为我能够在大江南北东奔西走,跋山涉水,去追寻功夫的源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亦十分珍惜生活在中国的时光,在各派功夫大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不同的功夫招式,了解了关于功夫的各方面历史、文化和传承,并且一点点地从功夫窥见中国文化整体的价值观。

非常荣幸地,我成为北京市直拳研究会会长刘鸿池老师的弟子,他从小就向许多在四合院里教授武术的老拳师学习中国功夫,是一位非常有威望的老武术家。

在这本书里,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分享我这一路上寻找功夫的所见所感。我虽然并非功夫研究领域的学者、权威,但是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在本书中详细耐心的分享,能够帮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亦希望这本书能够对21世纪沉迷于电子产品和海外文化的中国青年人有所启发,希望他们看到我的书之后,能够开始寻找自己的根,寻找文化的根。

中国功夫是讲究武德的,而武德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国古典哲学、道德,这些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找到。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但是现代人往往在人生路上对它视而不见。

因此,我希望你们沉静下来,思考功夫,练习功夫,无论何种派别,只要能深入进去,你们就能挖掘到未知的宝藏。

如今,功夫类型的影片风靡全球,美国人也喜欢观看功夫大片。从李小龙到《功夫熊猫》的风靡,足以证明全世界人们对于功夫电影的热爱,对神秘的东方文化、东方武术哲学的向往。因此,本书希望通过讲述寻找功夫的一系列故事,吸引人们的目光,并且向他们介绍应被视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组成之一的中国文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后冷战背景下中美两国隔绝的局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而就在两年后的1981年,作为最早的一批美国学生,我非常幸运能够来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感受别样的文化。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中美两国的青年热切地希望中美两国关系有光明的未来。我们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种使命感,这样一种浪漫的理想来到中国。四十年后,我仍然怀揣着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深深地认同这一新时代理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不能失去初心。而通过中国传统武术这个窗口,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初心,我看到这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人民的全心全意、理想信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藏在功夫的一招一式里。

我希望本书也能够成为类似这样的一扇窗,向全世界的人民打开,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别样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让我意识到文化和体育运动的交流对于打破不同国家间屏障的重要性,通过文化和体育运动,两国之间逐渐能够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别,平等交流,相互了解。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普遍性,具有全球普适性。40年前,我们这群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全民普及,更不用说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了。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美好梦想——希望能为中美关系走向更明媚的未来做出一点贡献,为创造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世界献出我们的热血。

如今,我们曾经热切的时代已然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今世界情况异常复杂,国际社会充斥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2020年7月,美国国务院要求中国关闭驻得克萨斯州休斯顿总领馆,并且要求中国的外交官在72小时内离开美国。此后三天,中国下令关闭美国驻成都领事馆。这些事态的发展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自1979年建交以来降到冰点。

我认为,当今世界亟需一场新的“乒乓外交”,重新启动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流、抛开刻板印象的沟通。文化和体育运动可以提供一个让国家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平台。功夫外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当时我们美国交换生和中国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这份精神能够延续到今日,那么,中美两国可以在高新科技、太空探索、食品生产、绿色能源、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保护和全球化的医疗体系中更密切地合作。这些都是巨大的且充满正向能量的商业机会,人们应该在这些领域推进合作。

为什么全世界的人民都热爱李小龙的电影呢?

不仅仅因为它是优秀的功夫电影,人们看电影其实不是为了看打斗的场面,而是为了看中国的哲学、道德。透过打斗,通过电影,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由此可见,许多中国自古形成的价值观可以为全世界人们所分享。如今,西方媒体时常抨击中国的某些政策和举动,认为中国人缺乏西方人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念,例如选举时的互相公开辩论等。但我以为,这些只是每个国家内部的政治上的管理手段而已。西方媒体不能够把自己以为好的一些理论强加给中国人,强加在独特的中国文化身上,这便是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之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气候变暖加剧,这些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西方国家反复强调保护人权,但是却在疫情防护措施中做得不尽人意,确诊人数不断攀升,对疫情严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中国政府在面临疫情时,却能够雷厉风行出台措施,尽快遏制病毒在人群中扩散,将保护人民扎实落到实践中。首先控制好了第一波发生在武汉的疫情。在北京新发地等地疫情暴发后,迅速果断封锁隔离,出色地控制住了第二波疫情,没有造成大范围的传染。

从一次次的亲身经历中,我目睹了中国办实事的高效率,亲身感受到了在中国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中国政府在认识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专家团队,奔赴到疫情地,救治确诊的百姓,隔离、保护其他百姓不被传染。

在此关键时刻,我认为全世界的国家应该手拉手,坐在一起想办法,首先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国家之间不应该相互抨击谩骂,这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许多国家质疑中国的防疫能力,甚至不惜冷嘲热讽,这其实是没有认清此次公共卫生事件重要性的表现。实际上,中国政府在控制好国内疫情传播的同时,向国际社会介绍自己的抗疫经验,并且积极与其他国家保持沟通交流,分享经验,甚至派出医疗队支援。这在国际整个抗疫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难得的。这就是中国精神,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借鉴和学习。

值此人类危机之时,我们亟需一个新的乒乓外交,这就是功夫外交。因为中国功夫里面包含的天人合一、互相尊重的价值观,对于全世界都有借鉴意义。就在2019年,我终于有机会自己当导演拍摄纪录片《寻找功夫》。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中国功夫的前辈、大师以及传承人,我也有机会与年轻的功夫老师、新一代的传承人成为好朋友。在采访的内容之外,我也向每个人虚心请教不同派别的功夫打法和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

要知道,在国际上,有非常多的人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功夫以及从中国功夫衍生出的其他武术。我拍这部纪录片和写这本书,实际上是想给大家提供独特而宝贵的经验。因此,我希望把这些传承人的观点在书中分享给全世界的人,并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分享给想要了解中国功夫的人。

龙安志和他的团队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不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像我一样拍摄电影,成为一个导演,而且是把儿时所想拍成电影。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个宝贵的机遇,想要尽我自己最大所能,发挥我自己的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本书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亦相信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读者都能相当轻松地阅读本书,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因为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不论是还在上学的小朋友,已经进入社会的大朋友,还是颐养天年的老朋友,都能在闲暇的时候翻阅,并享受阅读的过程。

本书平实朴素的语言是能够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功夫本身所代表的身心健康的宗旨和深刻的文化价值也是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我相信这本小书拥有能够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本书看似是关于寻找功夫大师之旅的故事,实则借由功夫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宝贵遗产的重要性。我试图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展现为可以被人类普遍接受的文化命运和文化价值观。

我相信这本书有可能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读者,并且通过武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这样一来,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轻松地走进中国文化,走进这个让大家普遍感兴趣的文化体系。

在《寻找功夫》里预见中国

功夫作为一种健康习俗和运动方式,能够使全世界的人们彼此连结。从少林武功到太极,功夫里面可用的身心健康系统能够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受益。

《寻找功夫》是一部由我执导和拍摄的纪录片,根据拍摄的过程和自己的经历、感悟,我撰写了这本书,主要讲述我寻访中国功夫大师的旅程。这部纪录片以及这本书没有试图宣传任何一种功夫风格,而是在解释从空手道到跆拳道,再到现代综合格斗(MMA)等各种国际流行运动与中国功夫的渊源。

此外,这部纪录片和这本书不仅采访了中国的武术大师,而且采访了国际上的知名武术家,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书通过功夫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功夫的传承,同时展现了功夫中蕴含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功夫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功夫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价值观,本书不可能完美地囊括全部。为了读者阅读的便利,我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从十二个维度出发,试图表达我的理解和感受。如此一来,本书仅仅作为一个开头,提供十二个切入点,也是给读者打开十二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我并非执着于细微末节之处进行研究,而是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娓娓道来。读者若有兴趣,可以自行深入挖掘。我亦希望在本书面世后不久的将来,会有更丰富的作品面世。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杜德平以及戳脚翻子拳传承人钟海明两位老师进行指导。二位老师向我介绍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渊博的知识让我受益颇深,十分感动。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把十二个章节分为三部分——天、地、人,象征天人合一。我把自己实地探索的经验放在中国文化的框架里,分享给读者,如此一来,易于理解。

·第一部分讲“地”。地是忍、是根、是忠、是敬。

简单地说,忍是下决心练功,根是基本功,忠是忠于老师、学校和传承,敬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的准则。

·第二部分讲“人”。人需要和、需要易、需要平、需要中。

一个人有了功夫基础之后,意念和内心要稳定下来,要使身体的能力和生活各个方面达到和谐。社会不断变化,练功之人也要不断改变,适应变化,从而维持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讲“天”。天是空、是无、是实、是武。

无为,是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空是抛除杂念,心无旁骛。实是实事求是。武是不打,练功夫不是为了打,而是为了不打。练功之人都知道如何打以及打的后果,因此不会轻易卷入祸端。只有不懂功夫之人才会惹是生非。

我们要寻找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传统,那些教学相长的心法技艺,它们代代相传,绵亘不绝。本书中,功夫的核心概念包括:忍、根、忠、敬、和、易、平、中、空、无、实、武。

武术的本质并非好勇斗狠,而是勇于奋斗,敢于拼搏,也是充分释放潜能,从而达到真我之境。让我们一同出发寻找功夫,你能找到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