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进诗词才子班:秒懂漫画古诗词(第二辑)
- 语小二编绘
- 4628字
- 2022-01-11 16:13:26
执着的梦想家高适
高适
姓名:高适
字:达夫
号:无
别名:高常侍
性别:男
籍贯:今河北景县
生卒年:约700—765年
外貌特征:英武
最喜欢或最擅长的事:逆袭
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我长大了要当文学家!我长大了要当画家!我长大了要当航天员!……谁小时候没有过梦想呢?只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小时候的一些梦想渐渐地被我们忘记了。
诗词才子班上有一位同学,诗词才子班上有一位同学,诗词才子班上有一位同学,他小时候就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梦想。他小时候就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梦想。他小时候就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梦想。长大后,他经历了不少磨难,有时吃不上饭,有时遭人白眼,有时被叛军追捕,九死一生。长大后,他经历了不少磨难,有时吃不上饭,有时遭人白眼,有时被叛军追捕,九死一生。长大后,他经历了不少磨难,有时吃不上饭,有时遭人白眼,有时被叛军追捕,九死一生。但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但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但与很多人不同的是,历经磨难的他仍然坚持梦想,从未动摇,历经磨难的他仍然坚持梦想,从未动摇,历经磨难的他仍然坚持梦想,从未动摇,最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最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最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位同学就是高适。这位同学就是高适。这位同学就是高适。
1
高适,字达夫,籍贯在今河北景县,大概出生于700年。他的爷爷是一代名将,战功显赫;父亲做过地方官员,政绩不凡。高适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成天嚷嚷着长大后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是因为他出身于一个文武并重的家庭。
按理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他的人生应该像坐火箭一样,直线上升。但高适并非如此,他的人生“高开低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被自己的“远大梦想”给“坑”了。
在那个年代,想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需要先走上仕途。以高适的出身,想走上仕途有两条道路可选。第一条路,靠恩荫入仕。走这条捷径,不用参加科考就能做官,但高家只有一个“走捷径”的名额,高适不是长房长孙,无法获得这个名额。
第二条路,是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参加科考。这条路虽然艰辛,但是稳妥。可年轻的高适只想着建功立业,要他老老实实地参加科考,这怎么可能?!
不按套路出牌的他,究竟想怎么做呢?他给自己安排的人生道路是鲜衣怒马闯江湖,慷慨仗剑走天下,结交各路豪杰,拜会公卿名流,然后等朝廷请他去做官。
2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职务调动,高适在十多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过韶州(今广东曲江县)。少年时代的高适学得一手好剑术,就像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襟怀磊落,潇洒不凡。
723年,年轻的高适辞别亲人,踏上了游历天下的旅程,大唐帝国的中心长安是他游历的第一站。此时的高适雄心勃勃,以为自己进了长安城,很快就能成为名人。
但冰冷的现实很快就告诉他,在偌大的长安城里,他只是个“路人甲”。
冷冰冰的长安城给雄心勃勃的高适上了一课。长安城待不下去了,高适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睢(suī)阳)。从模糊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突然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父亲病逝。于是,接下来,我们熟悉的剧情上演了。
因为父亲去世,家境衰败,高适突然从公子哥变成了穷小子。
就这样,别说出远门游历,高适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这一次,高适终于明白,好高骛远是实现不了梦想的。
3
在宋州的几年里,为了吃上饭,高适不得不自己种地,还得时常靠朋友们接济。即便如此,他还是放不下自己的梦想,时常指点江山,谈论王霸大略。
待在宋州实现不了梦想,高适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或许是攒了一点儿钱,又或许是得到了朋友的接济,731年,高适自宋州启程,奔赴北方边境。按照大唐惯例,边将自己配备“员工”,不由朝廷安排人选。
高适熟知兵法,练过剑术,觉得自己可以走迂回路线实现梦想:先去边塞找个工作,再由上司推荐回京做官。这个想法看起来很棒,高适满心期待。
边塞的天地很辽阔,边塞的鼓声很激昂,高适写诗描述了自己在边塞的所见所闻。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qiāng)笛戍(shù)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
然而很可惜,高适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在边塞游历了两年多,他什么都没有得到。怎么办?再在外面漂泊就更没戏了。仰望苍穹中南归的大雁,高适明白了,这条迂(yū)回路线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4
命运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就在高适因前途渺茫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好机会从天而降。735年,唐玄宗忽然下诏举办制举。
所谓制举,其实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特长生”考试。它没有固定的考试时间,可能一年一次,也可能十年一次,全凭朝廷兴致。只要你觉得自己有特长就可以报名参加,考中就可以做官,而且仕途往往比科举考试中的优胜者更顺利。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天子是主考官嘛!作为天子门生,前途还是很光明的。735年,高适兴冲冲地去长安参加制举。
遗憾的是,高适落榜了。
无奈之下,高适只好回到宋州。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他虽然数次出门游历,但游历的时间大都很短。没办法,他没有经费,实在不能离家太久。
在这十多年里,高适的日子过得很拮据,史书记载,他“以求丐自给”,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靠乞讨为生。
对祖上当过大官的人来说,这样的境遇实在有点儿惨,不过高适仍然胸怀大志。这时的他,在面对种种生活困境的时候,仍不忘练剑、写诗。渐渐地,他的诗名日盛,还结交了不少好朋友。
5
高适与李白、杜甫就是在这段时间认识的。李白当时在京城得罪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在人生道路上奋斗多年,事业一直没有起色。高适呢?他的运气还不如杜甫的,直到此时,他还是一介布衣平民。虽是难兄难弟,但三个人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他们高歌纵酒,吟诗作对,好不逍遥。
当然,对高适来说,梦想仍然深埋在他心中。每逢酒醉,他就把自己的梦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拿出来“晒一晒”。在这些年里,高适的代表作是名垂千古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īng)旆(pèi)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yáo)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这首诗中,高适把边塞生活写得极为生动。事实上,在这十几年里,他并没有去过边塞,《燕歌行》所描绘的场景,只是他对边塞生活的回忆。
高适的诗恢宏壮阔,很有少年气,可惜岁月不饶人,此时的他双鬓已经染霜了。可这又有何妨呢?
在这十几年里,与高适来往较多的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昌龄和王之涣同样喜欢写边塞诗,在这一点上,他们和高适非常有默契。三人组成“边塞三人组”,互相唱和。
尽管在有些诗里,高适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但他更多的还是表现追求梦想的乐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为送别友人董大所作的《别董大》一诗就反映了高适乐观的态度。
这首诗的前两句还有些伤感,后两句却一扫忧愁,雄壮豪迈。
很多人都不知道《别董大》其实有两首,还有一首是这么写的。
六翮(hé)飘飖(yáo)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6
749年,机会又一次来临了。当时,张九皋(gāo)被派驻宋州做太守,他在偶然间读到了高适的诗,称赞不已,并把高适推荐给了唐玄宗。
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而张九龄做过宰相。对于张九皋的举荐,唐玄宗可能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但唐玄宗十分看重张九龄。于是,唐玄宗把高适召到京城考了个试。高适的考试成绩不错,他被任命为封丘(今河南封丘)县尉。
虽然有了正式工作,但封丘县尉这个职位太低了,与高适的梦想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过迫于生活压力,高适只能走马上任。在这个职位上,高适每天不仅要应对又多又杂的事务,还要面对鱼肉百姓的上司。高适感到很压抑——这和他的梦想差距太大了。
750年秋天,高适奉命护送新兵到北疆服役。当时的北疆边帅是安禄山,为了建功邀宠,安禄山经常无事生非,向契丹挑衅(xìn),却总是被打得抱头鼠窜。明明战败了,安禄山还虚报军功讨唐玄宗欢心,说自己在边疆连战连捷。新兵到边疆服役,其实就是去给安禄山当“炮灰”的。高适看在眼里,气在心间,他回到封丘后立刻辞职,再也不愿助纣为虐。
7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次迎来好运气的机会,如果没有,那就是机会还没来。辞职之后,高适的好运气来了——受田梁丘的推荐,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hàn)军中任职。哥舒翰是大唐名将,与高适年龄相仿,将略娴熟,仗义疏财,喜欢读书,和高适的脾气十分相投。
在哥舒翰手下,高适工作了几年,两人合作得十分愉快。然而好景不长,755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了。
哥舒翰临危受命镇守潼关,高适随军出征。哥舒翰的战略是先死守潼关,消耗叛军的实力,再与之进行大决战。但唐玄宗心急,外行指导内行,不停催逼哥舒翰与叛军决战。结果潼关失守,哥舒翰兵败被擒,高适则于险中脱困。
赶回长安后,高适请求唐玄宗犒(kào)赏三军,以鼓动将士们与正向长安杀来的叛军决一死战。但唐玄宗担心叛军太强,扔下长安,逃向了四川。
听到消息后,高适抄近路追上唐玄宗,不断给唐玄宗打气,鼓舞他重燃斗志,还给他出了不少主意。
一看高适为了救国这么卖力,唐玄宗当即册封他为御史,后来又提拔他做了谏议大夫。一看高适为了救国这么卖力,唐玄宗当即册封他为御史,后来又提拔他做了谏议大夫。756年冬天,永王李璘谋反,一看高适为了救国这么卖力,唐玄宗当即册封他为御史,后来又提拔他做了谏议大夫。756年冬天,永王李璘谋反,756年冬天,永王李璘谋反,高适又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李璘。高适又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李璘。高适又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李璘。
8
虽然是第一次领兵作战,缺少经验,但高适出手不凡,如同身经百战的老将,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李璘,并擒获了李璘的手下,其中就包括他的好哥们儿李白。
或许有人会问:高适为什么不救李白呢?这是因为李白此前为李璘效力,罪名是谋反,属于重罪,高适根本没能力救他。但好在没过多久,李白就被赦免了。
李璘兵败后,朝廷又派遣高适率军救援被叛军包围的睢阳。睢阳早就岌岌可危,而高适的家人就在那里。其实,早在与李璘作战时,高适就给离睢阳最近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写信,请求他迅速派遣援军去睢阳救急,可贺兰进明无动于衷。当高适星夜兼程赶到睢阳时,睢阳已经陷落,大肆劫掠一番的叛军也早已退走。高适的家人呢?史书没有记载,也许在叛军的杀掠中罹(lí)难了。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适就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变成称霸一方的节度使,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梦想。只是命运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十分宝贵的东西。
9
睢阳之战之后,到765年去世,高适虽然几经变迁,官职有升有降,但始终深受器重。而且,不管在哪里做官,他都很爱护百姓。诗词才子班里的许多同学都说过豪言壮语,什么建功立业、出将入相,但整个班级里真正做到这些的连同高适在内,仅寥寥几人。
谁都有梦想,但像高适这样与梦想“死磕”,最后真的能圆梦的人并不多见。有的人缺少实现梦想的才华;有的人虽有才华,却好高骛远;还有的人承受不住磨难的锤打,早早就放弃了梦想。因此,我们除了要看到高适实现梦想后的辉煌,还要看到他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他百折不挠的毅力。他的独特人格,才是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