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传承

“二十五米!”

苏明根本不用测量,目测了一眼,就已经知道了这根金丝的长度。

而那纤细的程度,比苏明那蚕丝一般的金丝还要细三分。

谢云峰将手中的金丝缓缓缠绕在线圈上,苏明也知道,自己已经输了,在拉丝这条路上,谢云分的技艺还是更胜一筹。

“谢大师果然是高手啊”

苏明看着谢云峰手中的那根细比蚕丝的金丝,不由地感叹了一声。

而谢云峰在这个时候看着手中的这根金丝,不由地也是有些喘粗气,这细如蚕丝的金丝,本身的工艺就已经能够充当一件艺术品了。

现在这根金丝,无论你用它做什么,它都价值连城,哪怕你只是随便揉成一团,也一样是天价。

而这样的金丝,谢云峰也是少有能够达到的地步,这次要不是苏明的天赋逼迫着自己使出全力,谢云峰也不能保证能够拉出这样完美的金丝。

谢云峰此时也已经缠好了自己的金丝,他也不准备再拉一次了,他的经验告诉他,若是自己再拉一次,则会有九成几率会失败。

失败对于旁观者只是一句话的事儿,在他们看来大不了重头来过,但是他手上的这根金丝是多少进行多少次拉丝才能拉出来的素丝,而每一次的拉丝都是对他们这些老一辈工匠的挑战。

耐力、精力、体力这些都是老一辈工匠逐渐失去的东西,所以失败有时候就意味着那宝贵的几次机会被自己浪费了一次。

但是,即便如此,谢云峰的金丝此时也是逼近了黄金延展的极限,这也足以证明他在花丝技艺上的强大了。

“苏明小友,如何?”

谢云峰将手中的金丝线圈递给了苏明,苏明接过来,金丝在线圈上缠了一寸多厚,而且更加纤细,这样的工艺放在人才济济的清朝造办处也必有一席之地。

“谢大师果然是高手,是在下输了。”

苏明十分干脆利落的微微抱拳,表示自己输了,比赛的结果已经非常明朗了,苏明也已经尽力了,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好说的。

他还很年轻,年轻就是资本,假以时日,不要说拉丝技艺上了,就算是花丝技艺可能谢云峰也不是苏明的对手。

“花丝镶嵌,乃是细金工艺,在华夏传承的历史不知几何,最早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上记载的金银错工艺了,在历经各个朝代的工匠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下,这门工艺在明代达到了顶峰......”

宽敞的工坊里回荡着谢云峰的声音,这门手艺的历史和层次感,在他的讲解下,缓缓展开。

人们总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谢云峰的讲解下,苏明仿佛能够感觉到自己心境上的变化,就像拂去了明镜上的尘埃一样,有些东西自然而然的浮现了出来。

“这门手艺之所以能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国富民强,黄金这种昂贵的材料得以运用到花丝镶嵌这门手艺之中,而在明清之前,花丝镶嵌则是多以银为主,甚至还有铜。

所以工匠们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守传统。只是有些事儿,旁的人不懂,我们也不想说罢了。”

谢云峰说着说着,似乎意有所指地看向了苏明。

“你一定是认为老一辈的手艺人肯定是什么老顽固,依旧固守着门派之别,固守着师徒这种传统的手艺传承方式。但是,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之前也不是没有大师走上三尺讲台,走进大学之中通过正统的学校教育来将自己的技艺进行普及。但是我们学了一辈子的手艺,又怎么是这些孩子四年就能学会的?

所以在那之后,大家还是继续着门派和师徒式的传承方式,虽然被人诟病,但是却能够支撑起华夏手艺的传承。”

谢云峰之所以和苏明解释这么多,其实也是想打消他和苏明只见的隔阂,大家都是手艺人,吃的就是这碗饭,没必要将关系搞僵。

“话虽如此,但是师徒和门派的传承没办法将手艺的传承发扬光大啊,师徒只能将传那么两三人,而门派更有外门弟子和关门弟子之别。毫无公平可言啊。”

苏明将自己了解到的师徒弊病和网上大家指责门派的言语说了出来,谢云峰闻言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苏明小友,你既然是大学生,那我问你,你高考的时候,难道所有人都上了大学吗?是不是有人考上了,也有人没考上呢?

高考的成绩是天赋加上努力,而我们各门各派收关门弟子亦是如此啊。

有天赋却不努力,浪费天赋的,是蠢材。拼命努力但偏偏没有天赋的,算是庸才吧。而到了一定境界之后,天赋的差距,就不是努力所能够弥补的了。

外门和关门之别,看似是一道门,但那是天赋高低的区别。技艺可以在庸才和蠢材中普及,但是将其发扬光大的,永远都不会是这些人啊。”

谢云峰的这一席话让苏明哑口无言。是啊,天赋是多少人咫尺天涯的遗憾?而有些天赋也确实是努力无法弥补的。

苏明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是却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

苏明心中对于传统的诟病和对于他们门派、师徒的不理解,在这一刻有所改观。

苏明在这种时候想起了张福生张叔的一句话“主人吃饭,厨子哪有上桌的道理?不合规矩!”

是啊,规矩二字,写着容易,树立也容易,但是,难的是坚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又岂能传承有序?

门派与师徒是规矩,而这些也是撑起传统手艺人发展的框架。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传承方式能够流传至今,就证明了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证明了它对于华夏传统手艺的贡献。

就像是科举的应试制度一样,它被很多人诟病,但是依然延续至今,也许它们不是最好的制度和方式,但历史已经证明,它一定是最适合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