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九二火灾

1949年9月2日,农历闰七月初十,时值秋老虎肆虐,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更是酷热难当。下午3点40分左右,下半城陕西街余家巷内突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瞬间,从东水门到朝天门,从陕西街到千厮门一带,几十处高大的火头,无情地吞噬掉幢幢木制竹编民房,连成一片火海.滚滚的浓烟冲天而起,连太阳也变得黄灿灿的。房屋的门窗吐出火舌,烧断的屋脊带着一堵堵墙垣轰然坠落在地上,大批无路可逃的市民在腾腾烈焰的逼迫下,只好退向沙滩河边。

这年长江、嘉陵江十分反常,9月还发大水,朝天门江边的大片沙滩已被淹没,逃难的市民潮水般地涌上停靠在江边的木船和趸船。紧临嘉陵江而建的大批房屋带着烈火垮落于江边,又引燃了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据当事人给政府的报告上说:未着火的船只“急忙撑离码头,殊水流甚速,片刻即流至嘉陵码头,被码头火船所挤,倏即着火焚尽”。着火船只把停靠在嘉陵码头附近的一只民生公司油船引爆燃烧,汽油漂到哪里,火就燃到哪里。嘉陵江千厮门至朝天门段的江面也成了火海。接着,火势又将嘉陵江对岸江北城河边的一排排房子引燃。一时间,满江是火,满岸是火,烧死和淹死市民无数。

民国时期的重庆巡江消防艇

民国时期的重庆消防车

大火因烈日和风势助虐,到处逞威,朝天门一带火光冲天,大火延续了十几个小时,最后被位于新街口的美丰银行(现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位于字水街的中国银行(今重庆饭店)和位于曹家巷口的川盐银行(现重庆饭店旅馆部)等几处高大的钢筋水泥建筑挡住,方才停息下来。平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被称之为重庆华尔街的银行区和重庆港的仓库区,一夜之间化为一片瓦砾。

据历史档案资料统计,这场大火烧毁大小街巷39条,学校10所,机关10处,银行钱庄33家,仓库22所。火灾后拆卸房屋236户,受灾9601户,灾民41000人,有户口簿可盘查的死者2568人,掩埋尸体2874具,伤4000余人。物资损失巨大,烧毁棉花15万担,棉纱2500余件,布匹2000余匹,食糖640多万斤,食盐1000万担,粮食2000余担,以及大量汽油、桐油、猪鬃、烟叶、纸张等物资。据和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川盐银行有关档案材料记载,仅猪鬃一项,即可折合当时的美元近25万元。

九二火灾的次日,重庆各大报纸对火势及起因均作了详细报道:

重庆《中央日报》在“本报讯”中声称:“重庆陕西街昨日空前大火,自昨日下午三时四十分开始延烧至今晨五时尚未完全扑灭,本市金融业中心全部付之一炬。火灾自陕西街余家巷十七号一油腊铺发生,转瞬即延烧至陕西街,邮局及中央合作金库首先着火。消防队赶来时,因自来水停水,施救困难,加以昨日气候亢热,风势甚大,风纵火威,陕西街即成一片火海。”

重庆《大公报》在《火势猖獗原因:秋干、风大、水姗姗来迟》的大标题下报道:“这次火势燎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秋干多时,昨天又吹大风,且是东风,致使火舌的方向由临江的地域伸展到房屋稠密的城区。一是自来水姗姗来迟,当它含羞带愧爬出水管的时候,火神已是张牙舞爪,而难于遏止了。”

重庆《国民公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陕西街十七号协台油腊铺老板、甲长李清发家三楼佃客陈树章屋里,因陈夫妇外出就医,家中仅留三小孩,不慎发生火警”,“治安机关已将火头李清发捕得,将由警备司令部严加讯办。”

其他如《和平日报》《商务日报》《新民报》等,也都对火灾情况作了内容大体相同的报道。

九二火灾发生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年月,重庆经济濒临绝境,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广大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场火灾给百姓带来的生命、财产、心灵伤害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