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掌故(典藏本)
- 章创生 范时勇 冯建华
- 1455字
- 2024-12-02 21:11:56
永远的沧白路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敲响了几千年来中华封建王朝的丧钟。全国上下闻风而动,革命气势如火如荼。
重庆同盟会支部见起义时机成熟,加紧与各州县革命党人联络,并公推了杨沧白、张培爵为起义领导人。11月21日,杨沧白密约各界代表到重庆总商会商议重庆独立事宜。会议决定,第二天(11月22日上午)在小什字朝天观夺取清朝廷重庆知府的大权,并宣告重庆蜀军政府成立。
杨沧白先生
会上他们得知,重庆知府钮传善是一个老顽固,担心通知他到场可能不会来,如果用武力手段,又难免不发生流血事件。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杨沧白的好友李湛阳(大富豪李耀庭大公子)与钮传善是儿女亲家,委托李湛阳去动员说服钮传善就范。
11月22日一大早,杨沧白、张培爵指挥同盟会支部控制的各种武装力量遍布城区,防止暴乱。同时邀约了全城官、绅、商、学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朝天观开会。九时许,重庆城暖阳高照,朝天观外人山人海,有二三千观众。
杨沧白在战友们的簇拥下大步流星迈进朝天观,第一个登上讲台,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的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复汉灭满”建立“中华民国”的呼声,激起了与会者惊天动地的掌声。接着,他呼令将重庆知府钮传善和巴县知县段崇嘉带上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收缴了他们的官印。并叫他们当众跪下,剪去了头上的长辫。接着宣布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并通电全国。
时年仅30岁的杨沧白被公推为蜀军政府都督;他却高风亮节让贤,最后定为:由张培爵、夏之时为正、副都督,杨沧白、朱之洪为高等顾问。
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烈士
杨沧白,名庶堪,重庆巴县人。1903年创立四川第一个旧民主革命组织“公强会”,1906年该会改组为“同盟会重庆支部”,先生任主盟。1911年,杨沧白率众推翻清朝川东政权。1913年底,杨沧白在重庆组建“讨袁军”,讨袁失利后前往日本,觐见孙中山并为其器重而引为肱股。此后沧白先生便全力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先后出任四川省长、财政部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候补监委、广东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
抗战爆发后,他拒绝南京汪伪政权的利诱,抛妻别子,转归重庆参加抗战。却终因不满蒋氏独裁而归隐山林。
归隐后,他在重庆办新学、创新刊,传播进步思想。因其德才兼备,“蜀中贤豪长者、文人学士,皆与公投分结纳,服其雅度”。沧白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学贯中西,其诗词、文章、书法、文物鉴赏,均可自成一家。著有《天隐阁诗集》《邠斋文存》及英文著作《译雅》传世。
1942年8月6日,杨沧白辞世于南岸大石坝寓所。杨沧白逝世后,国民政府举行国葬。重庆各界五千多人在夫子池举行公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电致唁,送挽联:“高风亮节,自有千秋。”
蒋介石亲临主祭,题送了“哲人其萎”的挽幛,书写挽联:“抗战方殷,吾党又弱一个;言行不朽,先生独有千秋。”
《新蜀报》专为杨沧白先生逝世发表题为《追悼杨沧白先生》的社论,称沧白先生是“革命元勋,四川耆硕,文章大师”。
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评价:“开国有诗人,沧白杨夫子。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
为了纪念杨沧白,1943年7月,国民政府把杨沧白曾任监督(校长)的重庆府中学堂旧址改建为“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纪念堂所在的炮台街更名为“沧白路”(洪崖洞上的公路);他的故乡木洞镇改称“沧白镇”;木洞小学改名为“沧白镇中心国民学校”。
重庆府中学堂旧貌
70多年过去了,曾经优雅静穆的沧白路而今已在欢闹的洪崖洞风情中安息了。然而沉淀在历史中的沧白精神却长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纪念斯人,永远的沧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