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一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双子星”,两人都胸怀大志而又性格各异,他们同时在秦末乱世的狂风暴雨中脱颖而出,其后又双峰并峙、争夺天下,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最终,草根出身的刘邦战胜了贵族出身的项羽。那么,刘邦为什么会获得成功而项羽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用人艺术
刘邦是一位善于使用人才的高手,他身边汇集着当时乃至整个历史中最为优秀的人才,各类人才在军事、政治、外交、后勤、参谋等领域发挥专长,各尽其用。
刘邦称帝以后,有一次在宴会上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手下的人才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有萧何、韩信、张良三人,他们是刘邦团队的核心人才,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在历史上鼎鼎有名。
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从沛县起兵时他就一直跟随刘邦,刘邦充分地信任他,把关中之地全权交由他管理,正是因为有了关中之地的兵员与粮饷,刘邦才得以在荥阳站住脚跟;张良是第一谋士,刘邦对他总是充满尊重、言听计从,对于张良所指出的错误与缺点,刘邦也总是能够及时改正;韩信原本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刘邦却能听从萧何的举荐,大胆地任命他为大将军。刘邦还对韩信“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热情关怀,使得韩信心甘情愿地为他攻城略地,并且没有背叛之心。
这三个人专业能力的互补性也很强,萧何主内,张良主外;张良主前线,萧何主后勤;韩信则是独当一面的大将。
第二梯队的人才有彭越、陈平、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他们是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
其中,彭越是个江洋大盗,周勃是个吹鼓手的,灌婴是个卖布的,樊哙是个杀狗屠夫,而刘邦都能对他们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加以提拔和任用。刘邦还能做到对手底下的人才充分信任,用人不疑。
第三梯队的人才有:郦食其、郦商、陆贾、夏侯婴、张苍、王陵、任敖、申屠嘉、随何等,他们是刘邦手下的精英阶层。
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小吏、有的是狱卒、有的是车夫、有的是儒生、有的是土匪,皆出身于社会底层,刘邦都能够把他们揽入麾下,为其所用。
反观项羽,他完全不懂得任用人才,他只任用三类人:自己的恩人、自己的族人、自己的故人。
他所任用的恩人典型的就是司马欣和曹咎二人。这两个人并无特殊才能,就是因为他们在秦朝时救过项梁,项羽为了报恩所以才厚待他们,并对他们委以重任,让曹咎担任楚军大司马、封司马欣为塞王后来又让他在军中担任要职。
汉四年项羽回师攻打彭越时,让曹咎坐守成皋,司马欣为其副手,把荥阳、成皋前线交由他俩负责。结果曹咎中了刘邦的激将法而出战,其在半渡汜水时遭到汉军袭击,楚军大败,曹咎与司马欣也因羞愧而自刎于汜水。
项羽所任用的第二类人是自己的族人,典型代表为项伯、项佗、项声、项冠等。其中,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也是他命中的灾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项伯断送了项氏楚国的江山。
如果说之前他私见张良是为了报恩,说明他还挺讲义气的话;那么后来他就已经沦为一个两面派了,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商:如果项羽胜,他则以项羽叔父的身份在楚国担任高官;反之,如果刘邦胜他则能以汉王亲家与恩人的身份在汉国得到富贵。
项佗、项声、项冠等皆是项羽的兄弟或族侄,他们没有将帅之才却居于将帅之位。项佗是楚国柱国,负责留守彭城,却被灌婴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
项羽所任用的第三类人是自己的故人或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例如郑昌、周殷等。郑昌原为秦朝时吴县县令,自从项氏叔侄起兵以来,郑昌就一直跟随左右,他与项羽的关系很好。刘邦东出函谷关,项羽封郑昌为韩王,想让他去堵住刘邦。没想到郑昌的能力实在是太菜了,被韩王信打败,一战而降。周殷在九江负责管理楚国南方军政,却禁不住英布与刘贾的利诱而投降汉军。
项羽不仅任人唯亲,他还刚愎自用、意忌信谗。当初范增为其手下第一谋士,为他屡献奇谋,对他忠心耿耿。范增眼界长远,认为刘邦将来必为楚国心腹大患,一心想要除掉刘邦,但是项羽却不能听从采纳,两人渐至心生隔阂。在成皋之战中,项羽又轻易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他不调查、不和范增做深入交流,仅凭使者的回话就认定范增私下勾结刘邦,致使范增负气辞官,死于半道。范增的死对于项羽来说无异于自断臂膀。
为什么人才都集中在刘邦阵营,难道项羽这边原本就没有人才吗?
天下本不缺千里马,缺少的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韩信和陈平这两个最牛的人才本来都在项羽阵营,而项羽却不能知人善任。项羽让韩信担任执戟郎中,让陈平担任随身都尉,韩信屡次给他献计他都没有采纳,所以后来才会转投刘邦阵营。让千里马从事拉磨的工作,千里马能不逃走吗?
固然,项羽自身的军事能力很强,但是他相当于是用一己之力来对抗刘邦整个人才集团,又岂有不败之理?
正如汉朝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在他的政论著作《法言》中对刘项二人的评价:“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汉王尽量采用众人的计策,众人的这些计策又充分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却讨厌采用众人的计策,而只想表现自己的力量。善于利用他人力量的人就会取得胜利,只表现自己力量的人就必定会失败。)
战略规划
刘邦能够取得成功的第二条因素就是他的战略规划太高明了。
首先,他拥有关中之地这块稳固的大后方,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关中之地沃野千里、物产丰盈、百姓殷富,可以为刘邦的军队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饷物资与兵源补充。当年秦始皇正是凭借关中之地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
其次是刘邦的三大战线相互配合,运用得当。三大战线分别是:刘邦的正面战线、韩信的北方战线、彭越的敌后战线,还包括卢绾、刘贾等敌后骚扰。
尽管在荥阳、成皋的正面战线上刘邦经常打败仗,但是韩信从北方扫平了项羽的侧翼,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围,可以从齐国南下直取楚都彭城;彭越在梁地更是把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多次切断项羽的粮道,和卢绾、刘贾等一起破坏楚军的战略物资,逼得项羽数次回师、被调动着来回跑,荥阳、成皋也数次易手。每当项羽回师时,彭越却滑得像个泥鳅——打不过就跑!
反观项羽,他为了所谓的“衣锦还乡”,放弃了险塞富饶的关中之地而选择在彭城建都。然而彭城地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很容易被汉军攻破。这导致项羽没有稳固的大后方,其北方被韩信威胁,楚国腹地又被彭越、刘贾、灌婴等轮番破坏。他自己又没有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只是凭借其勇武之力充当“救火队长”,被汉军各处调动着打。
性格特征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正好相反,一个富有弹性、永不言败;一个锋芒毕露、过刚易折。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人身体中最坚硬的是牙齿,最柔软的是舌头。可是当人老了以后最先脱落的就是牙齿,而舌头却不会脱落;当猛烈的大风吹过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安然无恙。
刘邦经常被项羽打败,数次逃跑都狼狈不堪。但是刘邦信念不失,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屡败屡战。他每次战败后都能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坚持与项羽对抗。
刘邦虽然一直被打败,但是从来没有被打垮。
反观项羽,他刚强勇猛、无坚不摧,自从跟随项梁从吴郡起兵以来一直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诛灭暴秦、镇服诸侯、分封天下,未尝败北。
但是也正因为他早期走的太顺了,所以才会导致他后期经受不住失败,承受不起挫折。
刘邦就像蒲苇和竹条一样柔韧,被折弯了以后还能再弹回来;而项羽垓下一战而败,像钢筋一样被折弯以后却再也不能恢复原样了。
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不能只是像钢铁一样的坚强,更应该像竹条一样的柔韧。
政治权谋
刘邦像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老谋深算、善于使用政治手段。
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他处处抓住项羽的缺点或过错不放,并加以放大,在道义上给项羽泼污水。他自己则处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讨伐不义、诛杀暴贼”为名发动战争。
他首先提出项羽没有按照怀王之约封自己为关中王,他还定三秦只是为了实行当初的约定,拿回自己该得的地方。接着,他指出项羽杀害义帝,是为乱臣贼子,并通告各路诸侯,自己则以为义帝发丧的名义率领诸侯联军攻打彭城。
他把天下动乱的原因归结为项羽的封分不公,然后向各路诸侯展示自己的“仁义”。他多次派出说客到各路诸侯处游说,宣扬项羽“背信弃义、残暴不仁、有功不赏、有过必罚”,支持项羽没有好处;而他自己则“宽容大度、慷慨正义、仁慈友爱、天下归心”,并且愿意与诸侯共分天下,让诸侯们都支持他。
用以上方法,他成功策反了项羽手下第一猛将英布和楚国南方大总管周殷,并且说服了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归降自己。
而项羽则是一个完全不谙政治、不懂权谋的愣头青。他只会使用武力,只迷信暴力,只知道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他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下级的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化解天下各路诸侯之间的纷争。对于刘邦打出的政治牌他也不知道如何反击,二十多岁的愣头青是玩不过五十多岁的老狐狸的。
以上,是我所总结出的楚汉战争中刘成项败的四点最为重要的原因,希望能够给大家以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