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叛乱又起

就在刘邦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又有一个人发动了叛乱。而这场叛乱所产生的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所波及的人物包括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卢绾等几乎所有异姓诸侯王。这个人的叛乱直接导致了汉初异姓诸侯王的一场“大地震”。

领督赵代

发动叛乱的人名叫陈豨。

陈豨,是战国末期魏国宛朐县(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人。刘邦率军西入秦关时,陈豨就加入了刘邦的军队,在整个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他表现的并不突出,也没有立过什么像样的战功,所以其早期经历不详。

但是后来陈豨的机会来了。在平定臧荼和韩王信的叛乱中,陈豨表现突出,立有大功,被刘邦封为阳夏侯,并深受刘邦信任。

白登之围发生以后,刘邦深知汉匈边境代地的重要性,为了稳固北方形势,防御匈奴的进攻,刘邦任命陈豨为代国的相国,并让他以代相国的身份同时统领监督赵、代两地的边防军,北方边境的军队全都归他指挥。

门客千乘

既然陈豨如此受刘邦的信任,那他为什么还会造反呢?

原来,陈豨这个人有个很特殊的爱好——养门客。有爱好就会有缺点,你越是在乎什么,这个东西也就越可能成为你的软肋。

陈豨年轻时非常仰慕战国时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他很羡慕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等到他被封为侯,独揽边境军权时,他也开始广泛地收罗宾客。

他对待门客总是礼贤下士,赤诚相待,非常恭敬,所以赵、代两地的很多人都来投奔于他,他也渐渐地积累到了一千多位门客。

有一次陈豨从长安请假回家,途经赵国都城邯郸,跟随在他后面的宾客有一千多人,他们每人都驾驶着一辆马车,一千多辆马车就在邯郸城内浩浩荡荡,来回穿行,宾客们把邯郸城所有的驿馆全都住满了。

陈豨这趟高调的出行引起了赵国国相周昌的关注。待陈豨离去,周昌来到长安城向刘邦报告:“陈豨门下宾客甚众,之前路过邯郸,浩浩荡荡,不知收敛。并且他在外独揽兵权多年,长此以往,臣唯恐会发生什么变故!”

周昌的话引起了刘邦的警觉,于是刘邦马上下令调查核实陈豨手下宾客在生活与财物方面的各种违法乱纪之事。

他的门客中有很多人都是一些不务正业、混吃混喝之辈。甚至还有很多违法乱纪、鸡鸣狗盗之徒,有些宾客前去投奔陈豨就是为了寻求庇护。

这一查,果然发现了很多宾客有问题,其中还有很多事情都直接牵涉到了陈豨。

对此,陈豨非常害怕,再加上之前韩信的煽动(下一章详述),渐渐地便有了反叛的想法,于是他派门客私下里去联系王黄和曼丘臣两个叛将。

东垣之战

汉十年(前197年)七月,太上皇驾崩,刘邦命人召见陈豨前往长安治丧,陈豨则借口病重不敢前去。

此时韩王信又命令王黄和曼丘臣前来勾结陈豨,于是在当年九月,陈豨便正式扯起了反旗,他自立为代王,率兵攻打赵地与代地。

得知消息后,刘邦决定御驾亲征,他首先发布诏书,赦免了赵、代两地因受陈豨的蒙骗而参与叛乱的官吏。

到达赵国后,刘邦查看了陈豨的军队布防,高兴地说:“陈豨只顾着北面防守邯郸城,却没有向南进军去控制漳水,从这就能看出他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刘邦久经沙场,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也极其高明,他能看出陈豨不去占据有利地形,反而只是防守着一座城池,迟早必败。

周昌请求斩杀常山郡(今河北石家庄)的郡守和都尉,他说:“常山郡一共二十五座城池,陈豨造反后,他们放弃了其中的二十座。”

“他们两人有没有参与反叛?”刘邦问道。

“他们没有反叛。”周昌答道。

“这不能怪他们,只是由于他们兵力不足。”

于是刘邦赦免了常山郡的郡守和都尉,并让他们官复原职。

“赵地有没有能打仗的人可以出任将领?”刘邦向周昌询问。

“有四个人我觉得他们可以。”周昌向刘邦举荐了四个人。

不一会儿这四个人便过来参拜刘邦,刘邦一见他们毫无威武之气,便破口大骂道:“你们这几个臭小子也能带兵打仗吗?”

四个人都惭愧地伏在地上不敢起身。刘邦还是任命他们为将领,并赏赐给他们每人一千户的食邑。

刘邦身边的近臣纷纷劝谏道:“之前跟随陛下参加灭秦之战,又讨伐项羽的很多立过战功的老将领都还没有尽数封赏,如今这四个人寸功未立,又有什么资格得到封赏呢?”

刘邦回道:“如今战局吃紧,邯郸以北的地区都被陈豨占据了,朕发布紧急诏令征调天下兵马,却没有几个人赶过来,如今我们只有邯郸城中的这一支军队而已。朕给那四个人四千户的封赏,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赵国子弟们消灭叛军的积极性!”

刘邦是一个极具权谋的人,他采用类似于“千金买马骨”的策略来拉拢赵地豪杰,提高士兵们的积极性。

汉十一年(前196年)冬季,灌婴率军在曲逆(今河北省顺平县附近)和聊城等地打败并斩杀了陈豨的部将侯敞和张春,太尉周勃又率领军队平定了太原和代郡。

刘邦亲自领兵攻打东垣(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却没能攻下,东垣城上的部分叛军同时一起大声谩骂刘邦。

刘邦大怒,率军猛攻,东垣城破,叛军投降。刘邦将东垣改名为真定,并将所有骂他的叛军全部斩首,没骂的在脸上刺字(黥刑)并发配边疆。

王黄和曼丘臣二人原本是商人,他们的部下有很多人也是商人出身,刘邦针对商人重利轻义的特点,料定他们的部下可以用重金收买。于是刘邦悬赏千金缉拿这二人,果然他们的部下接受了赏金,将此二人生擒送至汉军。

从此陈豨的军队便一蹶不振,第二年,陈豨被樊哙和周勃所率领的军队在灵丘(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打败并斩首。

斩韩王信

就在陈豨造反的同时,韩王信又勾结匈奴骑兵一起入侵代地的参合县(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东北),刘邦派将军柴武领兵前去迎击。

柴武是樊哙手下的大将,他曾经独领一军参加过垓下之战,是刘邦定天下的汉初十八功侯之一。柴武决定先打一下感情牌,他写了一封劝降信给韩王信说:“陛下宽厚仁慈,就算是诸侯王曾经叛逃,只要能够再次归附大汉的,陛下就会恢复其原有的爵位与称号,并不加以怪罪诛杀。当初大王您是由于战败才逃亡匈奴的,并不是犯了什么大罪,请大王赶紧主动前来归顺!”

韩王信回复道:“陛下将我从一个街头巷口的布衣百姓中提拔出来,让我得以南面称王,这真的是天大的恩情。可是我却犯下了三桩罪,愧对于陛下。当初在荥阳之战中,我没有以死报答陛下,反而做了项羽的俘虏,此一罪也;匈奴围攻马邑的时候,我没能坚守城池,反而弃城投降,此二罪也;如今我反倒替匈奴带兵来与将军为敌,此三罪也。我思乡盼归的心情,就好像是瘫痪的病人时刻想要重新站立,失明的盲人时刻想要重见光明一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然而,昔日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虽然没有犯下任何罪,尚且不免落得一死一逃的下场,如今我却对陛下犯下了三宗重罪,想要返回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双方交战,柴武大破匈奴骑兵,斩杀了韩王信。

卢绾投匈

陈豨叛乱虽以失败告终,可是其余波却在一直持续不断地发酵,燕王卢绾又步入韩王信的后尘,叛汉投匈了。

卢绾与刘邦是同日出生的玩伴及发小,俩人关系密切,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上,刘邦才封他为燕王的。那么,卢绾为什么却要背叛刘邦呢?

陈豨叛乱发生后,刘邦亲自率军前往邯郸平叛,与此同时,卢绾也从燕国发兵,攻打陈豨的东北方。

陈豨腹背受敌,只好派遣王黄前往匈奴求援。与此同时,卢绾也派了一个叫张胜的人前往匈奴。

这个张胜经常出入匈奴,是一名精通匈奴事务的专家。这次卢绾派他去匈奴的目的,是让他声称陈豨已经战败被杀,劝匈奴人少管陈豨的闲事,不要发兵。

没想到张胜在匈奴却遇到了原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原来,当初臧荼叛乱被杀后,他的儿子臧衍便逃亡到了匈奴。

臧衍给张胜讲了这样一番“大道理”,他说:“张大人您之所以能够得到燕国的重用,就是因为您熟悉匈奴的情况。而燕国能够留存到现在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他诸侯屡屡造反,天下征战不休,没有定局。如今你们却希望早点灭掉陈豨的叛军,殊不知一旦陈豨被灭,下一个要被灭的就是你们燕国了!”

臧衍这番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的使用价值,一旦你没有使用价值了,你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他劝燕国应该养寇自重。

张胜一听,觉得臧衍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立马转变立场,私下里要求匈奴帮助陈豨,让陈豨的叛乱可以长久持续下去。

张胜回到燕国又把这番“大道理”向卢绾诉说,卢绾亦深以为然。于是卢绾继续让张胜做使者去暗通匈奴,同时又暗中派了一个叫范齐的将领前去帮助陈豨,希望陈豨可以长期打游击战争,让战事连年不断。

汉十二年(前193年),陈豨兵败被杀,其副将投降了刘邦,并说出了燕王卢绾曾派人暗通陈豨这件事。

刘邦立即派使者前去召见卢绾,卢绾称病不敢前去。刘邦又派遣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调查。

这样一来卢绾就更加害怕了,于是选择闭门不出,他对身边近臣说道:“非刘氏而被封王的,现在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此时韩信、彭越、英布皆已被杀)。如今皇帝病重,凡事皆由吕后做主,她心狠手辣,专门找各种借口诛杀异姓王!”

于是卢绾仍旧不敢前往长安,他身边的近臣也因为害怕而逃走了,卢绾所说的话也被审食其和赵尧知道了,他们返回长安,详细地将情况报告给刘邦。此时,边境又抓到了一名匈奴兵,这名匈奴兵又把卢绾派张胜暗通匈奴的事情说了出来。

“看来卢绾是真的造反了!”刘邦怒不可遏,马上派樊哙领兵前去攻打燕国。

卢绾认为刘邦会顾念旧情,于是他带着家人、亲信及几千名骑兵,驻守在长城下等待时机,希望刘邦病愈后能够亲自进宫谢罪。

可是不久之后,刘邦就驾崩了,卢绾则率领部下逃往匈奴,冒顿单于封他为东胡卢王。卢绾在匈奴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经常受到蛮夷的欺负,时常思念家乡。

过了一年多,卢绾死于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