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刘邦手下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善于用兵,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被后世称之为“兵仙”。他为刘邦扫平了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凭借一己之力,为汉家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才是大汉真正的第一功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汉家有大功的人,其最后的结局却是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刘邦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擅杀功臣的恶名。
这样的结局真的是令后人扼腕叹息,有关韩信之死的原因,后人也一直争论不断。
多多益善
刘邦采用“伪游云梦”这样的欺诈手段将韩信抓获,并把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剥夺其一切实权,让他在长安城中被监视居住。
韩信觉得自己有大功于天下,被封为诸侯王是自己该得的,刘邦的这种做法彻底伤害了韩信那脆弱的心灵。
从此,韩信每天都心存怨恨,整日窝在家中闷闷不乐,觉得自己辛苦征战立下的不世之功,如今却只能与周勃、灌婴等人处于相同的列侯地位。(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于是他经常称病不朝,刘邦所举行的任何活动他都拒绝参加,他采用消极对抗的方式向刘邦表达着不满与抗议。
有一次,韩信闲得无聊就到樊哙的府中去拜访。在楚汉战争中,樊哙曾经是韩信的部下,樊哙这个人虽然是个大老粗,可是他对于昔日的这位领导还是心存几分敬仰的,他非常敬重韩信的功勋。
于是樊哙对韩信礼数周到,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然会光临属下的寒舍,这真是属下莫大的荣幸啊!”。
韩信出门之后却冷笑着说道:“真没想到我韩信这辈子竟然会沦落到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
刘邦知道,韩信被收了兵权,就像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目前威胁不到自己,所以对待韩信比之前更加随和了。
有一次,俩人在一起从容地聊天,一同探讨朝中诸位将领领兵能力的高低。
刘邦忽然问道:“以朕的能力,能够统率多少兵马?”
“陛下不过能统领十万兵马。”
“那你能统领多少呢?”
“自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这就是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后来还衍生出一句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还被我捉住了呢?”
“陛下虽然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其他人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
密谋陈豨
在楚汉战争期间,陈豨是韩信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他曾经跟随韩信一起攻打过赵国的陈馀,所以韩信是陈豨的老领导,他们之间的私交也颇为密切。后来,陈豨的叛乱也与韩信的煽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邦任命陈豨为代国国相,负责统领赵、代两地的军队。在出发前,陈豨专门来到韩信府上向韩信辞行,顺便问候一下这位老领导。
此时的韩信正处在苦闷之中,看到自己的老部下来看望自己,韩信心头一动。
他拉着陈豨的手,避开左右侍卫,先是与陈豨一同在后院中缓缓散步,忽然,他仰望星空,感慨地说:“我有话要对你说,咱们可以说说心里话吗?”
“愿听将军差遣!”陈豨素来崇拜韩信,他预感到韩信要说的一定是大事。
“你所管辖的区域,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你又是陛下最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上书告发你造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如果有人再次告发,陛下就会心存疑虑;如果有人第三次告发,陛下一定会龙颜大怒,亲自带兵前去征讨。到那个时候,我就在京城做为内应,咱们里应外合,天下就唾手可得了!”
陈豨知道韩信的军事能力天下无敌,相信有了韩信作为内应,造反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于是他立马就答应了下来,说道:“我一定会听从您的指教!”(谨奉教)
钟室被杀
果然,陈豨真的起兵造反了,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征讨,韩信借口生病没有随行,并暗中派人与陈豨书信来往。
于是,韩信和心腹家臣商议,他的计划是这样的:入夜以后假传诏书,赦免京城各个官府中正在服役的罪犯和奴隶,然后把这些人武装起来,发动他们前去宫中偷袭皇后吕雉和太子刘盈。
当时精兵猛将都已随刘邦外出平叛,长安城守备空虚,只要控制了皇后和太子,就等于是控制了长安城。
韩信一切都已部署完毕,只等陈豨派人从北方传来消息。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韩信欲造反的秘密还是泄露了出去。
原来,韩信府中有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就将这个人囚禁起来并打算要杀掉他。这位家臣的弟弟就上书吕后告发了韩信将要叛变的事情。
吕雉想要召韩信进宫,又担心他不肯轻易就范,于是就找来相国萧何商议对策。吕雉和萧何令人假装是从前线返回报信的使者,诈称前方战线已经取得胜利,陈豨已经被抓获处斩。吕雉要求长安城所有的列侯群臣都要前来“祝贺”。
韩信心中正在疑惑,依旧是称病不去。萧何亲自来到韩信府中邀请说:“如今陛下大获全胜,淮阴侯就算是生病,也应该打起精神,进宫祝贺!”
韩信一直都很感念萧何当初的知遇之恩,所以当萧何亲自前来“邀请”时,他便放下了心里戒备,随同萧何前往宫中。
刚一进宫,吕雉就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将他杀死,并夷灭其三族。
临刑前,韩信长叹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用蒯通的计策,最后竟然被老儿和妇人所欺骗,这真是天意啊!”
可怜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战神,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江苏淮安有一座淮阴侯祠堂,祠堂门口有一副对联曰:“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幅对联很有意思,上联“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韩信被刘邦重用是出自萧何的推荐,被吕后杀害也是出自萧何的计谋,可见韩信的成功和失败都与萧何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后来就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则成语。“两妇人”所指的当然是漂母和吕雉。
关于韩信之死,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说法:韩信功勋卓著,为刘邦屡立大功,刘邦就许诺在三种情况下不能杀他,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雉为了给刘邦兑现承诺,就把长乐宫钟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关上,使韩信见不到天;并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毯,使韩信见不到地;然后命令一群强壮的宫女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刺死。
赦免蒯通
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后返回到京城,当他得知韩信被杀时,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太史公司马迁用了五个字非常传神地表达出了刘邦当时的心情:且喜且怜之。
首先刘邦是非常高兴,韩信的军事才能让他感到害怕,现在终于少了这样一位潜在的敌人,所以刘邦内心窃喜;但同时又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毕竟韩信为刘氏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
刘邦问吕雉:“韩信临死之前有说过什么话吗?”
“他说自己遗憾没有采用蒯通的计策。”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还记得蒯通此人?他是秦末汉初有名的说客,在韩信平定齐地后,他曾力劝韩信背叛刘邦,选择中立,三分天下。
于是刘邦下令通缉蒯通,很快蒯通就被抓捕,并被送往长安。
刘邦问:“当初是你唆使韩信造反的吗?”
“不错,我确实劝过他背叛陛下。只可惜那小子不肯采纳我的计策,所以如今才会被杀。如果他当初要是听从了我的劝告,陛下又怎么可能杀掉他呢!”
“死到临头还敢嘴硬!来人,快把这个家伙烹了!”听完蒯通的话,刘邦大怒。
“陛下您要烹我,我实在冤枉!”
“你自己都承认了,当初曾教唆韩信造反,还有什么可冤的呢?”
“看门的狗对着尧帝一顿狂吠,并不是因为尧帝不够仁德,而是因为尧不是它的主人。我当初在韩信手下当谋士,我只知道要为韩信考虑,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手执利器想要自己当皇帝的人多着是,只是力量不够罢了。您难道可以把他们全部烹杀吗?”
刘邦想想也是,他在晚年特别强调臣子的忠诚,蒯通当初忠于韩信,并没有错,于是就赦免了蒯通。
蒯通不愧为一流说客,在命悬一线之际,依然能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救自己一命。
死因之谜
韩信是一位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一直争论不断。
司马迁认为,如果韩信能够懂得谦恭退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因为自己有才能而目中无人,那么他对汉朝的功劳就能够与周朝的姜太公、周公旦等相提并论了。
确实,被贬为淮阴侯后,他耻与绛灌同列、耻与樊哙为伍,把不满和牢骚都写在脸上,还在刘邦面前炫耀自己带兵多多益善,丝毫不懂得谦虚退让,这是他被杀的原因之一。
司马光认为,韩信当初拒绝蒯通的建议,后又迎接高祖于陈地,不会有反叛的想法。是刘邦采用欺诈的办法剥夺了他的王位,使他心中郁闷不快,最后才会陷入大逆不道的境地。
但是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他在灭掉田氏齐国之后就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给气的当时就想发兵打他,在张良与陈平的阻拦之下不得已封他为齐王,从那时起,刘邦就已经对他动了杀心;第二次是固陵之战时,本来约好了一起围攻项羽,可是韩信却按兵不动,等待着刘邦给他加封土地,刘邦再次对他起了杀心。
韩信以市井小人之心,处处抓住机会为自己谋求利益,却要求刘邦以君子之心来对待他,这不是很困难吗!(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两位史学大师的评价都颇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专制体制本身的原因,这个原因我们在前文评价张良时就曾经分析过。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帮助他打败吴国,复兴越国的最重要的两位谋臣,一位是范蠡,一位是文种。
等到勾践成功复国以后,聪明人范蠡便功成身退,离开越国,泛舟五湖,经商致富,成名天下,结局完满,被后人称之为“陶朱公”。
范蠡曾劝说文种一起离开,他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这种人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富贵。您为何还不离开呢?”
可是文种却因为贪图功名富贵,不愿离开,最终被勾践逼迫自杀。
韩信被刘邦“伪游云梦”抓住后,也曾说了同样的话:“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在权力私有化的帝制时代,皇帝最看重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权力,如果自己的权力哪怕受到别人一丁点的威胁,皇帝都会想办法把这个人给除掉。
总而言之,韩信之死,既有他自己居功自傲,不知收敛的个人原因;也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宿命。然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专制制度本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