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大汉王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那么,张良的早年都有那些经历呢?
五世相韩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他出生于韩国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代国君的相国;其父张平做过韩釐王、悼惠王两代国君的宰相,故张良家有“五世相韩”之说。
韩悼惠王二十三年,父亲张平去世,在其父死后二十年,秦国歼灭韩国。彼时张良年少,没有在韩国做过官,但是他励志要给韩国报仇。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仪,也曾经到东夷拜访过仓海君。
博浪击秦
大家都很熟悉荆轲与高渐离刺秦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秦始皇一共被刺杀过三次,除了荆轲与高渐离外,张良也曾刺杀过秦始皇。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有言:“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即言此事。
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有三百名奴仆,为了节省开支,连他的弟弟死后都没有举行厚葬。而后,他遣散奴仆,散尽家资来寻求能够刺杀秦始皇的刺客。
他花费重金寻找到一名大力士,并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的行踪。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东),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博浪沙。
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又处于咸阳到东方的驰道上,系邙山余脉,沙丘连绵起伏,一望无际,行走困难,军队更是前进迟缓,沙丘上荆棘丛生,野草没人。张良选择此处行刺,可谓神机妙算,用心至上。
他们居高临下,专心地等待着秦始皇车队的到来。不多时,他们远远看到一列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在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了。但是一共有三驾车辇,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
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将铁锤向该车击去。大铁锤一下将中间的那辆车砸得稀烂。张良与大力士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却是副车。秦始皇因害怕路上遇刺,早有防备,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一定要速速捉拿刺客。
圯下拾履
博浪击秦后,张良更改姓名,逃走藏匿在下邳(今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
有一天,张良到下邳沂水的圯桥上散步,遇见一个老翁。这个老翁穿着一身粗布衣服,垃踏着一双破鞋,蓬头垢面。他走到张良身边的时候,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
老翁回过头来对张良说道:“喂,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既惊讶又生气,心想:“我与这个老头素不相识,他为何如此辱我?真是欺人太甚!”
张良想要揍这个老头一顿,但一看他年纪老迈,饱经沧桑,便不忍下手。于是张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走下桥去将鞋子捡了上来。
没想到老头更过分,又对张良说道:“来,小子,帮我把鞋子穿好!”说着,便将脚伸了出来。
张良这回更生气了,心想:“我都已经下去帮你把鞋捡上来了,你还要让我帮你穿鞋?”但是转念一想:“我既然已经为他取来鞋,干脆就帮他穿上吧。毕竟他年纪已高,我一个后生晚辈为老人家穿鞋也不算过分。”
于是张良恭敬地跪在地上为老翁穿上了鞋。
张良穿好鞋子后,老翁笑着走开了,张良十分惊讶,一直看着老翁离去。
老人走出大约一里远后,又折了回来,笑着对张良说道:“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后天亮时分,在这里和我会面。”
张良感到很奇怪,立刻跪下说:“好的。”
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去赴约了。没想到老翁已经先来到了桥上,看到张良后,生气地说:“与老人相约,你反而后来,这是为什么?”
老人走了,并说道:“五天以后早点来这里相会!”
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的时候,张良就前去赴约。没想到老翁又先来到桥上,再次生气地说:“你又来晚了!五天以后,你再早点来这里与我相会。”说完,老翁就走开了。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赶去桥上赴约。过了片刻,那个老翁也来了,高兴地说:“这样就对了,与老人相约,就应该早点到。”
老翁拿出一卷书,对张良说道:“你读懂这卷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一定会取得成就。十三年以后,你会在济北城里见到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一块黄石。”
话说完老人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有见到那位老翁。
黄石老人
那位老翁就是黄石老人,也称黄石公、圯上老人。关于黄石公的生平事迹,除了上文所述,史书中再无其他记载,在后世民间中百姓不断将其神话,称他后来得道成仙,并被道教纳入神谱。
从上文的故事中,我们大体可以得出:黄石公是秦末汉初时的一位隐士,适逢秦时战乱,便隐姓埋名。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他曾暗中考察过张良,知道张良才堪大任,故意以捡鞋子为由考验张良的性情。张良接受住了考验后,他才以奇书相授。
他送给张良的那本书就是《太公兵法》,相传此书为吕尚(姜子牙)所著。张良十分珍爱这卷书,经常手不释卷,学习诵读。
关于张良拾履得书一事,苏东坡在他的作品《留侯论》中有过精彩的论述: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张良的传奇故事历来为后世文人所称道,李白曾有诗《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其诗曰: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投奔沛公
十年以后,陈胜等人发动起义,各路反秦活动风起云涌,张良也召集了一百多名年轻人,准备前去投奔景驹与秦嘉。
秦嘉是秦末东海郡凌县(今江苏泗阳)人,陈胜起义自立为楚王后,他便与符离人朱鸡石一起起兵,包围了东海郡郡守。陈胜听说后便派了一个叫武平君畔的人作为秦嘉所部的监军。秦嘉不服从陈胜的号令,自立为大司马,并立楚国后裔景驹为楚王,驻扎在留县(今徐州北部微山湖景区)。
张良在赶往留县的路上却意外地遇到了刘邦。原来,此时雍齿叛丰,刘邦正处于事业的低谷期,他也打算前去投奔景驹。
两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刘邦让张良担任随身将领。张良曾多次运用自己在《太公兵法》所学的知识来劝导刘邦;刘邦也认为张良说得很对,时常采用张良的计策。
张良向别人讲述《太公兵法》时,大家都听不明白,只有刘邦是他的知音。张良说:“或许是老天安排我与沛公相遇!”因此就决定跟随刘邦,不去投奔景驹。刘邦得到张良后,如虎添翼,也不去投奔景驹了。
其后张良随刘邦加入项梁集团,项梁战死后,刘邦奉命西行灭秦,张良也一路上为刘邦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