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女大学生的芬芳誓言

你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舞动着金色的翅膀在城市的月光下飞舞,却毅然回到家乡。

文秀的第一次远行

2008年是中国农历戊子鼠年,这一年的中国大事连连,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文秀家中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文秀大哥结婚,二是文秀考上了山西的大学!这对于革命老区田阳县的这个贫穷家庭可谓大喜事,这两件事让他们全家老少都乐坏了!就在这时,聪明的文秀看到了父母高兴表情背后隐藏的忧愁。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黄忠杰这时发愁了,且不说文秀上大学的学费,连去山西的路费都还没影子——家里穷啊!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年他们家承包20亩荒地种植的芒果获得了大丰收,并卖出了好价钱。一车车成熟的芒果运走后,换回了一张张人民币,这些钱对于文秀一家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文秀的父母平时在地里干活,渴了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来喝,更舍不得去市场买几斤肉来犒劳自己,文秀体弱多病的母亲也舍不得去买一瓶药来吃……她的父母就是这么一分一毛地把钱积攒起来。几个月后他们仔细清点,发现自家竟然从之前揭不开锅的贫穷人家,第一次成了“万元户”,全部收入达到了1.1万元!

喜上眉梢的同时,文秀的父亲因为各方面的巨大开支,又不得不叹气:手长袖短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会替父母干活分忧的文秀看出了父亲的苦衷,她主动提出:“阿爸,那我就……不去读大学了吧!”

没想到一向温和的父亲发火了:“你说什么话!再穷也要读书!这个大学你考上了一定要去读!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父亲就是父亲,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时显得独断一些,但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当初决定从偏僻的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搬迁出来那样。他痛下决心:建房,暂缓!大儿子结婚,新事新办,节约开支!小女儿文秀上大学,刻不容缓,举全家之力支持!

饭桌上的“家庭会议”解决了家中的三大难题,大家毫无怨言,照单执行!

2008年的秋天,临行的前夜,父亲叮嘱文秀说:“你第一次离开家去到北方那么远的地方,苦就苦一点吧,但要开心地去读书,学本事!”文秀心里明白,身上带的钱是家里省吃俭用挤出来的,父母为节约开支没法陪同自己远行,而自己已经19岁了,往后一切全靠自己了。文秀回应父亲说:“阿爸,请放心吧,你女儿能行的!”

19岁的文秀第一次走出百色,跨过右江、邕江、湘江,北上越过长江、黄河,从红土地的百色来到黄土地的山西,成为长治学院政法系(现为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文秀从百色田阳老家来到山西长治市,行程2000多公里,19岁的她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

“山里来的姑娘,不羞涩,很大方。”文秀的同班同学这样夸赞她。文秀在课余时间会跟大家聊广西的生活环境,她自豪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说:“广西的山美水美,广西人都很好客。”

文秀开朗爱笑,是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和烦恼的姑娘。长治学院政法系的杨老师对这位广西来的大学生印象深刻:“文秀是个懂礼貌的学生,每次远远地看到我们老师,她都会大声地打招呼。”同学小李说:“她不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但每次活动她总是第一个报名。”

刚踏进大学校门,作为一个南方来的学生,文秀对长治这座北方城市充满了好奇,后来她逐渐了解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让文秀更感兴趣的是,这座城市和她的老家百色有一个共同之处:两地都与她崇敬的邓小平有关。

现在已经退休的长治学院原政法系党总支书记程过富,还清晰记得这个班里唯一的广西学生。他问过文秀:“你的高考成绩还是不错的,可以去读更好的大学,为什么选择来长治?”文秀大大方方地回答道:“报告程老师,长治市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又称‘上党盆地’,我的老家百色也是盆地,称为‘右江盆地’,两者地形地貌相似。更重要的是,我们百色是革命老区,长治也是革命老区,都是邓小平战斗过的地方。我做梦都想来到这个地方,现在终于美梦成真了!”文秀的回答大方得体又透着自信,让老师和同学都觉得这个来自广西的小姑娘与众不同。

南方人来北方生活,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文秀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她喜欢吃米饭,可学校食堂以面食为主;她习惯独立的宿舍浴室,可学校只有集体共用的大澡堂。不过到后来文秀渐渐适应了大澡堂,爱上了山西面食,学校的茄子面成了她的“最佳美食”。

考研明星宿舍

与文秀本科同班、同宿舍、睡上下铺的秦栋艳,研究生毕业后在南京工作,回忆10年前的大学生生活,她记忆犹新。说起文秀,她无限感慨——

时光似水流年,无意间翻看手机里的照片,看到曾经和秀的合影,才意识距离那场洪水带走她已经大半年了。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我慢慢接受了秀离开的事实,却依旧会在某个午后或黄昏,看到一张照片或听到一首歌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她。

第一次见到秀,是在2008年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天。

我拖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走进舍管阿姨安排好的301宿舍,看到一个女生也在收拾行李。她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留着及腰的长发,我们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当时她说话还带有明显的广西口音,她用英语自我介绍:My name is Huang Wenxiu。

我们301住有7个女生,秀给我们起了一个昵称“七仙女”。起初,大家都有些羞涩,后来随着慢慢深入接触,对秀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她热心善良,责任心强,作为舍长的她总会安排好宿舍的各种活动,在舍友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忙打水打饭打扫卫生,用烧水壶煮鸡蛋给我们吃。秀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她喜欢写毛笔字,喜欢弹吉他,喜欢看电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去学,时不时在宿舍给我们展示,很是骄傲!勤工俭学是秀大学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学业之余她做过家教,发过传单,推销过牛奶,在咖啡厅做过服务员。尽管生活不易,可秀始终乐观对待,她很少叫苦叫累,反而是我们宿舍最风趣幽默的。她总能出其不意地讲一些有趣的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我们称她为“301开心果”,有她在的时候,宿舍总是笑声不断。

大学四年,我们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表演新年晚会节目,一起去教室,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去孤儿院看望那些可怜的孩子……懵懵懂懂的青春岁月里,我们一起笑过哭过。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羞涩问候的陌生人到成为无话不谈的好闺蜜,留在我心中永远不变的是秀炽热的爱心和爽朗的笑声。

临近毕业了,她作为舍长,号召宿舍全体同学备战考研。原本我是没有这个积极性的,是她让我有了考研的想法。受她影响,我们宿舍相互帮助鼓励。考研复习期间,秀每天天没亮就出去学习,一个“考研杯”和一个“考研包”成为她的“标配”。图书馆、石凳上、路灯下……都留下了秀备考的身影。她不是在自习室就是在校园里的石凳上。她总是第一个起床,还主动为我们买早餐……后来,我们宿舍集体考研成功,成为学校的“明星宿舍”!

毕业那年,我们一起出去玩,路过一条小路,秀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我至今记得那条小路幽静美丽,弯弯曲曲地延伸着,仿佛没有尽头……

大学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开始各自的研究深造之路。大家各自忙碌着,见面的机会虽不多,但始终彼此联络着牵挂着,秀依旧是微信群里最活跃最有趣的。我们组织过几次短暂的聚会,秀来南京找我玩,我也去北京看望她。后来我们研究生毕业,再后来我们参加工作,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流逝。

我怎么也没想到,我和宿舍的姐妹们一起来到百色,参加的却是秀的葬礼。走进殡仪馆看到秀的黑白照片被各种鲜花簇拥着的那一刻,是我后来很长时间都不敢再回忆的,一股巨大的悲痛瞬间浸透全身,我脑袋仿佛被炸开,眼泪喷涌而出。我试图寻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终究是徒劳。

她真的离开了,我再也听不到她的笑声,收不到她的信息,等不到她的婚礼了,太多美好的期待随着她的离开而变成遗憾。

由于对文秀的怀念,秦栋艳写下了这些话语:

亲爱的秀,很久没有收到你的信息了,好几次梦见你回来看我,都是微笑着的。你说你一切都好,让我别难过别担心。我时常想起我们曾经很多美好的瞬间,并坚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遇。

秀,若有来生,我们还睡上下铺,我们还做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秀,若有来生,希望你可以穿着漂亮的鱼尾裙,与心爱的男孩结婚生子,一辈子平淡满足。

秀,我亲爱的秀,我太想你了!

文秀的入党初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非常枯燥,但文秀却甘之如饴。每次下课,同学们都离开教室后,文秀还在与老师交流。入学军训刚结束,文秀便写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将其交给了辅导员。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她每个月向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心得体会,越来越坚定心中的信念。

这个出身农家的女孩深知,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大一刚开始,文秀便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与几个家庭贫困的同学一起去勤工俭学,发传单、做家教、做销售……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工作她都去尝试。她在生活中总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节约路费,大学期间的寒暑假她很少回广西。文秀就这样把困难埋在心里,默默努力着。文秀的大学同学李琴还记得,班里开展慰问福利院的公益活动,文秀总是忙前忙后,捐物出力。她从不谈自己的困难,班里推荐贫困补助人选,她总是坚持把名额让给其他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文秀得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资助,才缓解了她不少经济上的困难。

2011年6月11日,22岁的黄文秀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当天,文秀对老师和同学表明了心迹:“我从百色革命老区来到长治革命老区,时刻受到革命先烈精神的洗礼、浸润。”她诚恳地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资助,没有热心人士的捐助,我很难上完大学。我选择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择加入党组织,都是由衷的、无悔的。”

老师和同学们发现,百色和长治作为革命老区所具有的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熔铸了文秀坚定的信仰。毕业后,文秀用自己年轻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党敬业、忠诚担当的品格。

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文秀一直刻苦学习,从刚入学时成绩平平,到大三时成绩进入班级前10名,再到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文秀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在这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老师和同学对这位来自壮乡的姑娘的评价是:开朗、活泼、勤奋、坚韧。

在长治学院,文秀度过了四年的青春岁月。

在长治学院,文秀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长治学院,文秀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在长治学院,文秀心中深深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的种子!

那一年,文秀来到北师大

2013年,北京,一个初秋的早晨。

一位身材匀称的姑娘,身穿洁白的裙子,迎着北京初秋的风,拉着行李箱,高兴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径直来到研究生院报到。当她领到研究生的学生证时,心里无比激动,欣喜地拿着手机来了一个自拍。

这位开心的姑娘,就是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广西籍学生——黄文秀。她来到了她一心向往的北师大!

北师大的研究生教学,如今采取的是“双向选择”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导师,学院里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老师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后,学院安排了一次“双向选择”,那是导师郝海燕和文秀第一次正式见面。

这天,文秀落落大方地来到郝海燕面前,笑得很灿烂:“老师,我一见您就觉得很亲切,看到您我就不紧张了。”

白净、清秀、聪慧,外表柔美,性格热情爽朗,为人善良,这是文秀留给郝海燕的最初印象。

从此,她们成了师生,开始了她们亦师亦友又情同母女的缘分。

文秀第一次担任助教,是在郝教授主持的“人文教学论坛”活动中。为办好这个“人文教学讲坛”,郝教授邀请了北京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北师大给刚入校的学生上通识课。

文秀按照导师的指点,首先了解计划邀请的专家学者的情况,再做出一个能反映每个专家学者特点的详尽情况介绍表,最后不厌其烦地和每位专家学者沟通确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并多次提醒、接送专家学者到校上课,向他们介绍学生的情况。她的细心周到受到师生们的好评,这门课后来被评选为北师大的“优质通识课”。

有了良好的开端,第二次做助教,文秀就更有底气了。她知道郝教授承担了一门向全国开放的网络课程,需要一个帮手,就主动帮助导师。这是一项细致的活儿,需要用电脑传输文件,一遍遍地重复,文秀毫无怨言。她事先请教导师,了解网络课程各个环节的要求后,定期上传一些课程资料,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老师和同学搭建沟通的桥梁。临近毕业时,她把每年添加的新内容整理留档传给下届学生,并教会他们工作技巧与方法。

经过大家的努力,这门课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的“网络课程开发二等奖”。

文秀向郝教授请教,并探讨道德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立德树人”“塑造灵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秀认为,在道德教育领域同样存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德育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不仅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德育资源,而且更应该下大力气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56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德育资源,以应对和有效解决德育资源开发中的妄自菲薄、盲目崇洋问题。

文秀的用心钻研,得到了郝教授的肯定。在课堂上,郝教授赞同她在课堂展示里所强调的,德育工作的关键是“人”,而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键。这个探讨,对文秀后来的下乡工作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正如郝教授所说的:

文秀,正如你之后在百坭村的工作中,也是把人的工作放到首位,真正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心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切实为百姓做实事,为百姓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郝教授的书房里,还存留着文秀的硕士毕业论文《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以传扬歌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这篇近4万字的论文,就是紧扣“德育”和“传统文化”来展开的。看着这篇论文,郝教授眼前又浮现出文秀刻苦钻研撰写论文的情景。

文秀从不需要导师提醒、催促,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想去写。做选题时,文秀去征求郝教授的意见,郝教授鼓励她要从自己的学术兴趣中找自己最关心、最擅长的选题来做。这个建议,给了文秀启发和信心。作为一名从广西来的壮族学生,她打算从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入手,进行剖析、研究。

毕业前夕,文秀回顾三年深造的时光,对郝教授充满了崇敬和感激,她写道:

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现代女性的伟大,学校的工作和家庭她都能协调得很好,在她身上我还感受到了许多作为女性的美好品格。学习上她也一直砥砺着我,受她启发,我对道德教育非常感兴趣。也是她一点点地帮助我,使我超越了表面肤浅的认识,深入到事物实质性的认知。

那一次,文秀的毕业选择

有人说,中国农村是“3亿人出走后的世界”,可文秀说“走出去之后肯定有部分要回来”。

有研究生的同学说,文秀就是那个“走出去,又坚定地回来的人”。

三年的相处,郝教授视文秀如女儿,文秀待恩师如母亲。临近毕业时,郝教授很关心文秀的毕业选择,说:“以你的能力,在北京找一个好工作是没问题的。对于你的将来,你可要考虑清楚呀。”

文秀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她也向导师如实袒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我们北师大历来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您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是从广西的贫困山区考出来的,我想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的父老乡亲。”

了解自己学生的郝教授心里很清楚,文秀这孩子思考的常常和同龄学生不一样,她一直牵挂着她的家乡广西。

每当文秀和她谈起家乡广西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风物特产时,那种打心底里的骄傲自豪溢于言表,而目前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对这些宝贵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却几乎没有,文秀为此感到万分惋惜。郝教授说,正是文秀这种对教育状况的担忧,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想改变现状的决心与勇气,深深地感染、打动了她。

郝教授对文秀说:“通过多次促膝谈心,我能感受到你急切想返回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强烈愿望与决心。老师支持你,愿你为家乡多做贡献!”

这位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取得硕士学位的高才生,于2016年7月辞别老师和同学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养育她的家乡——广西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