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引论·文化定义

第001讲
今天的日期

我们的课程,最初叫作“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程”。对此,我需要解释一下。

“秋雨书院”虽然以我个人的名字命名,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研究生院的一个教育机构,任务是招收中国文化史专业的博士生。但是,这一个“博士点”比较难考,每年经过层层筛选,总有一些优秀的人文学者不能入学。我正在为这件事感到抱歉,喜马拉雅的朋友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在他们那里开设一些公开课程。于是我想,干脆把课堂扩大,让那些无法入学的考生和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听课。而且,我也可以把自己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像《中国文脉》、《修行三阶》、《极品美学》、《君子之道》、《境外演讲》、《北大授课》中的研究成果,用更普及的口语方式讲述一下。

既然扩大了,那就应该脱去“秋雨书院”的帽子,而且也不是“必修”了,因此课程的名称回归寻常,叫“中国文化课”。

你一定会问:这个博士点不是很难考吗?相关的课程也会有一定难度吧,大家能听得懂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需要讲一个基本原理来宽你的心。那就是:在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课题大多来自普遍人心。而且,每个人的最初疑问,都有可能直通最深的学问。

因此,你千万不要把自己看低。也许你年纪还轻,学历不高,不是学霸,但是你的天性,恰恰是人文学科通向圣殿的山门。

昨天晚上,我在准备的时候,想到了第一座山门,那就是今天的日期。

今天是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这是全世界的文化节日,最能体验文化穿越时空的共同价值。我正好在这一天开课,倒不是特意安排,而是一种巧合。但是,既然巧合了,我就不想轻易放过,要冲着这个日子多说几句。

我记得,把今天作为“世界读书日”,是由西班牙政府向联合国提议的。照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优秀的书籍和优秀的作家,为什么这次西班牙一提,大家就都点头赞同了呢?因为他们提出的是这样一个名字:塞万提斯——著名小说《堂吉诃德》的作者。四月二十三日,正是他去世的日子。去世的年份,是一六一六年。

直到他去世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总结说,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三大领域,有三位登峰造极的巨人,那就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歌德。

我们今天,离塞万提斯去世是四百多年,隔了这么久,全世界还因为他而捧起了书本。这真是了不起。

但是,这个全世界都在纪念的巨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却非常狼狈。狼狈到什么程度?我连复述一遍都不忍心,只能以最简约的语言提几句。

他只上过中学,没钱上大学,二十三岁当兵,第二年就在海战中受伤,致左手残废。几年后又被海盗绑架,因为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摆脱海盗后,又连续两次,因遭人诬陷而入狱。好不容易被释放后,他开始写《堂吉诃德》,但书刚出版,却因家门前有人被刺,再度被关进监狱……。总之,与这位文化巨人终身相伴的是残废、绑架、海盗、诬陷和监狱。他实在太苦了,苦得难于想象。直到很久以后,他的家乡,以及他的祖国,才以极其隆重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歉意。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中心竖立了他的雕像。竖立雕像的地方,叫西班牙广场,也就是以堂堂国名来安顿他。后来,就是以他的去世之日来申报世界读书日。西班牙,这个曾经非常傲慢的海上霸权国家,终于明白让自己足以称雄世界的,是文化,只能是文化。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在塞万提斯去世前二十几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打败,它在世界上的海上霸权地位也随之被英国取代。

正像失败的西班牙不在乎可怜的塞万提斯,胜利的英国也不在乎躲在一个小镇上的文人。这个文人是从伦敦的诽谤圈里逃回来的。为什么遭受诽谤?因为他的作品太好,引起了轰动,但其本人没有什么学历和背景,引起了嫉妒,遭到了围攻。他回家乡后沉默寡言,甚至直到临死前,家乡人也不知道他在外面做过什么。最后需要在遗嘱上签字时,他摇摇头,没有签。这情景,就像当时乡间的大多数文盲。

但是,谁能想到呢,多少年后,正是这个没有签的名字,成为英国问鼎全世界的文化旗帜。甚至连那些威武地站在船头的将军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名字,比他们所占领的所有领土都更加重要。因为有了他,英国的一举一动都有了美的光辉。这个本人临死时没有签的名字,由这些字母组成:Shakespeare。不错,他就是莎士比亚。

海涅所说的三个登峰造极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应列首位。

说到这里,我发现了一个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时间重叠。莎士比亚没有在遗嘱上签名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是哪一天?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与塞万提斯同年同月同日去世!

我曾在他的老家木桌边写下一段文字,收在《行者无疆》这本书里。我说,他在闭上眼睛后还会再一次睁开,问身边的亲族,今天是几号。听到了回答,他笑了一下,随即闭上了眼睛,永远不再睁开。他为什么笑?因为这一天,也正好是他的生日。

因此,我相信,当西班牙代表在联合国以塞万提斯的理由提出把四月二十三日作为“世界读书日”的时候,首先赞成的一定是英国代表。


说了如此奇怪的时间巧合,借着“世界读书日”,借着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我要讲述几条文化哲学的常规。

第一,在世间所有的力量中,文化最软,又最强。当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时代的王公贵族早已无人记得的时候,只有他们的名字和他们创造的故事、人物、情感、悲欢,还在各国流传,而且会永远流传下去。

第二,文化穿越仇恨。当两位大师去世的时候,他们的祖国还对立着,但他们却让所有的读者和观众消仇解恨、破涕为笑、化丑为美。

第三,杰出的文化创造者大多身处卑污的环境,受尽诽谤和磨难。这似乎是冥冥中的故意安排,就像绘画中的玄黑色背景,让光亮更加光亮。这又符合天地间“相反相成”的千古悖论,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屡见不鲜。一生平顺的文化人,历来无足轻重。

先说这三条吧。听我这么一说,大家一定能够更加深切地领会四月二十三日这个“世界读书日”的厚重分量了。两位在世界历史上登峰造极的文化巨人同时离开,我曾说,那天,地球有点儿失重。

顺便说一句,就在这一天之后不久,一六一六年七月二十九日,中国的一位文化大师——《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也去世了。这一来,地球更失重了。

这些年来,人们显然越来越重视文化了,证据之一,就是很多人都会记得“世界读书日”。有些城市的机关、单位,甚至会在这一天停止办公半天,请哪位文化人来演讲读书。我本人,总是年年在这一天被邀请。这对我来说,既不便推托,又有点儿为难,因为四月二十三日,也正巧是我妻子马兰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