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什么是增长战略

增长研习社发起人 李云龙

最近几年,我写书、做咨询、给商学院讲课,接触了大量企业,对中国经济越来越有信心。原因并不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都较低。一位组织专家告诉我,在 21 世纪刚开始的几年,她在外企工作,后来辗转多家民营企业,得出一个结论:2021 年的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比 2001 年的外企还要差,差距在 20 年左右,战略差、运营差、营销差、供应链管理差、组织差……

有意思的就在这里,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很差,中国经济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增长,秘密在于——红利。

改革开放的红利、人口的红利、全球化的红利、互联网的红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在新冠疫情中我们的管控水平比其他国家高很多,这也歪打正着地为部分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红利。正是这些红利推动着中国企业增长。只要选好赛道,在一个经济有活力的地区,创始人勤奋又敢干,企业基本上就能起来。

凡红利必有周期,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的大红利时代正在退场。我之所以仍然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是因为“大管理”的红利周期才刚刚开始,把管理水平如此之低的中国企业提升一个档次,即可释放巨大的增长空间,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战略”。

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可以被称为“本能增长”:没有什么战略,凭着一股血勇之气和市场机会,噌噌噌就干了起来。这在过去或许可以,在未来却绝对不行。意识到过去的增长大部分应当归功于红利,而不是自己有什么英才,是企业家的意识启蒙。

请你试着问问自己有没有思考过以下问题。

· 我的目标客户群体是谁?他们如何决策?

· 我所在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天花板在哪里?

· 我思考过行业的本质和底层逻辑吗?我所在的产业正在发生什么 10 倍速的变化,会怎么影响我?

· 我的生意有清晰的路径吗?

· 我的核心能力有哪些,可以支撑我干多大?有哪些公司会对我们产生跨界打击?我的护城河是什么?

这些都是战略问题,市场上对战略的理解各自不同。有人说战略是选择和取舍;有人说战略是聚焦;有人说战略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有人说战略是如何从现在走到未来;有人说好战略要有杠杆效应,能够以小博大;有人说战略不是规划,而是干出来的;有人说战略是一系列有逻辑的连贯动作;有人说战略是解决关键问题……说的都对。

战略就像是一头大象,每个人都摸到了一个侧面,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对的。我个人研究的重点是增长战略,请看下图(见图A)。

这是用来描述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模型图。图中,点 1 是企业第一曲线的破局点,点 4 是第一曲线的极限点,点 5 是开启第二曲线的破局点。

图A 企业生命周期

有些公司刚达到几千万元的营收规模就开始琢磨自己如何开展第二曲线,想多了,真正的第二曲线都发生在大公司转型中。

世界上 90%的公司都处在点 1 之前,它们可能还没有实现破局就死掉了。在剩下的 10%里,可能有 90%的公司都在点 1附近徘徊,做了一笔生意,没有死掉,但多年没有什么变化。世界上只有不到 1%的公司真正踏入了点 2,点 2 和点 3 之间是企业的增长期,点 2 处于增长早期,点 3 处于增长后期。点 4 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它代表一家企业所在的系统到达了极限。在到达点 4 之前,企业就要思考如何跃迁到点 5。

所谓增长战略,是指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实现不同阶段结构性跃迁的战略,即在企业生命周期图中,如何实现点 1、2、3、4、5 之间的跨越。

我们称这种增长为结构性增长,结构性是一种宏观尺度的确定性。与之对应的是微观尺度的运营性增长,从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曲线、第二曲线的每一个点切进去,我们看到的都是运营性增长的适用范畴。

《增长思维》是我们团队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第一本书,内容以运营性增长为主。为了保持连贯性,本书第一章“增长的本质”会接续一些和运营性增长有关的内容。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则是为结构性增长匹配的 5 个核心策略:价值破局、杠杆放大、核心聚焦、壁垒构建、系统破界。

在点 1,企业考量的核心是创造何种价值,实现市场突破,故称之为“价值破局”。点 2 开启了增长期,在外部,企业要看清杠杆资源;在内部,企业要有明确的核心路径。到达点 3 的企业则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构建护城河来抵御竞争。从系统思维看,点 4 是不可避免的,一家企业必定要走向极限和衰落,而暂时摆脱宿命的方法是识别原系统的瓶颈和边界,突破它们,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开启第二曲线。

在本书中,每一个核心策略都会匹配具体的打法和案例,帮助企业识别经营现状和设计战略路径。

未来的中国必将引领世界经济,发达的商业实践也必然会催生基于本土的新商业理论体系,中国的商业研究者应该有理论自信,这件事需要很多同侪共同奋进。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增长”这两个字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主题词:从增长黑客到增长思维,再到增长战略,以后还会有增长型组织、增长的反思等话题,足够我研究与实践一生。我也感到特别幸运,从一开始就以出版的方式对外输出,这给了我一个接受大家检验与反馈的重要渠道。《增长战略》是我的第二本书,动笔于疫情期间,一路走来,殊为不易,要感谢太多人。

首先,感谢家人,我希望自己与女儿一起成长;再者,感谢本书的共同作者曾楠老师,她为本书的出炉耗费了大量精力;还有我的创业伙伴丁洁老师,她一直支持我走这条难走的路;我尤其要感谢混沌学园以及善友教授,在这里,我开启了现在这样的人生。混沌的领教群体是我最珍视的伙伴,给了我大量滋养,欧爷还为本书的最终立意提供了关键意见。还有我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是你们给了我机会深入商业实践一线,相信我,鼓励我。最后,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伙伴们,感谢蒋永军总经理、张英洁编辑、王雨堃编辑,你们的专业工作确保了本书有机会呈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