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宿清都观
灵飚动阊阖,微雨洒瑶林。复此新秋夜,高阁正沉沉。
旷岁恨殊迹,兹夕一披襟。洞户含凉气,网轩构层阴。
况自展良友,芳尊遂盈斟。适悟委前妄,清言怡道心。
岂恋腰间绶,如彼笼中禽。
此是诗人游道观。孙望先生从“旷岁恨殊迹,兹夕一披襟”,断言“应物自入仕途,未游斯观者有年矣”。认为本诗作于大历己未(779),诗人在鄠县令任内游清都观时所赋。从中华学术史与唐诗史可知,在中唐佛教以禅宗风潮影响及普通士人之前,对于释道,唐代士人均仅取其清寂,并没有做严格区别。韦应物也如此,如诗中云:“适悟委前妄,清言怡道心。岂恋腰间绶,如彼笼中禽。”思路依然在于表达道观的清寂及其关乎出世与入世之思考,但韦应物以所提示的“怡道心”较盛唐“寻寂乐”显然是关键性一大跨步。[7]
近藤元粹云:“已知笼禽之闲,何不决然学柴桑先生?”应是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个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