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的四个儿子性格各异,各有缺点,但在他的教导之下无一不成大器。而他的女儿们,虽然不能如自己兄弟一般驰骋沙场,但也为父亲的事业做出过不凡的贡献,比如扯扯干公主、阿勒阿勒屯公主等。不过,毕竟幕后的功绩比不上前台,这些公主往往不为人所知,史籍中对她们也语焉不详。
可有一个例外,那便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被称为“监国公主”的阿剌海别吉。
在传说中,这位公主可谓威风八面,她是成吉思汗远征时委任的监国,可以在成吉思汗不在的时候处理国政,为父亲营造了稳定的后方。而且,她曾被委派掌管阴山以南的帝国领土,连成吉思汗最为倚重的大将,经略中原的“太师国王”木华黎,也要受其节制。1974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五家村征集到铜印一方,上有“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的字样,后被考证为阿剌海别吉公主的官印,似乎证实了关于她的传说。
传说和真实之间总是有着差距,考察史料,我们就会发现,阿剌海别吉公主的真实生平虽不如传说中那么辉煌,但也足以算得上历史上不世出的巾帼英雄。
成吉思汗虽然用兵如神,但也非常明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真理。如果可以不用兵,他愿意用任何怀柔的手段获取胜利。他用联姻手段获取的胜利并不比用战争得到的少,叶尼塞河流域的“林木中百姓”,以及畏兀儿诸城邦便是因为他将女儿下嫁而归附,兵不血刃,拓地万里。
而阿剌海别吉公主也是在成吉思汗这样的方略之下嫁于汪古部,换来了汪古部的归附,这不但为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统一蒙古高原平添极大助力,更是为日后消灭金朝、入主中原打开了大门。
汪古部是突厥沙陀部后裔,世居阴山两麓,领地跨大青山南北,山北统治区域相当于今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卓资县,武川县,察哈尔右翼前、中、后旗广大地区;山南统治区域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土默特左、右旗;东达乌兰察布市西部;西至乌拉特中旗东部的广大地区,统治中心在今天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敖伦苏木古城,辽朝时被称为乌尔古。金朝崛起后,他们臣服于金,隶属金朝西北路招讨司。金朝建立后,他们正式成为金朝北部的屏藩,为金朝镇守界壕。成吉思汗即将统一蒙古时,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看到金朝衰败不堪,便主动归附成吉思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成吉思汗将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公主嫁给他,互称“安答和忽达”,既是朋友又是亲家。
按说,虽然贵为公主,但既然嫁为人妇,便应相夫教子,安然度日才对。可一场又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潮将阿刺海别吉公主一步步地推向前台。
汪古部虽然归附成吉思汗,但毕竟做了金朝百余年的臣属,内部仍有着强大的亲金势力,时刻想着叛蒙归金。阿剌海别吉公主出嫁不久,1207年,汪古部便爆发了一场政变,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遇害,部中大乱。阿剌海别吉公主年纪轻轻便成了寡妇,所幸成吉思汗立即出面稳定了汪古部,并命公主再嫁于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长子不颜昔班,并以不颜昔班为汪古部首领。
不颜昔班与公主年貌相当,并和父亲一样是坚决的亲蒙派,在任汪古部首领时,曾随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立有军功。有这么一位丈夫庇护,公主似乎可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了。
然而,天不遂人愿。公主嫁给不颜昔班仅四年后,1211年,汪古部再次发生内乱,亲金派势力又暗杀了不颜昔班。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侄子镇国裹挟公主及不颜昔班的幼弟孛要合一起逃亡金朝的属地云中。这次逃亡,公主吃了不少苦头,史载“夜遁至界垣,门已闭,诉于守者,缒垣以登”,十分狼狈。而到达云中后,他们也没得到金朝皇帝的善待,于是镇国再次叛归蒙古。
成吉思汗对不颜昔班的遇害非常恼怒,《史集》中记载,成吉思汗曾降旨道:“是谁杀死了我们的亲家,把凶手带来,让他血债血偿!”镇国下跪禀告道:“全体汪古人彼此合谋杀死了他,如果全部杀掉,有什么好处?”成吉思汗说:“那就把下手杀他的人带来吧。”便将凶手的全部族人杀掉了。虽然成吉思汗知道不颜昔班之死与镇国脱不了干系,但为了汪古部的稳定,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让阿剌海别吉公主再次嫁给了镇国,封镇国为北平王,继任汪古部首领。
短短数年之间,公主经历了两次变乱,三次改嫁,心中的苦楚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也使她有了坚毅、临危不乱的性格。镇国成为首领后,汪古部终于不再反复,成为成吉思汗忠心的臣属。不颜昔班的幼弟孛要合跟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而镇国和公主留守故地,配合太师国王木华黎经略中原。
镇国的年寿也不长,在1216年至1217年之间便病逝,阿剌海别吉公主虽然与他有一个儿子聂古台,但年龄太小不能主政,于是公主正式成为汪古部的监国。对于她监国时的政绩,后人评价为“明慧有智略,祖宗征伐四出,尝摄留务,军国大政,率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认为她是成吉思汗西征时大蒙古国的监国的说法,便是从这条记载而来。
不过,蒙古帝国、元朝时期,载有明文的有三位监国:其一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以他的幼弟帖木格为监国;其二是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汗即位前的三年中,以拖雷为监国;还有就是元朝灭亡时,元惠宗逃离大都,以淮王帖木儿不花为监国。前两位是遵循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第三位则是依照汉地王朝皇帝出巡,亲王监国的传统。而无论如何,一个已经出嫁的公主,是不可能被指派为监国的。阿剌海别吉公主所监之国,是她的夫家汪古部,而汪古部的孛要合跟随成吉思汗西征,才有“尝摄留务,军国大政,率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的说法。当时,南宋出使蒙古的赵珙便在他的《蒙鞑备录》中记载,公主是“领白鞑靼国事,日逐看经,有妇女数千人事之。凡征伐斩杀,皆自己出”,所谓白鞑靼,是汉地对汪古部的称呼。
虽然阿剌海别吉公主只是汪古部的监国,但成吉思汗赐给她“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所谓“行”便是兼任,所谓“宣差”便是钦差,也就是说,她是在汪古部监国的同时,以钦差的身份兼任河北都总管的职务,被授予协助木华黎经略中原的重任。因此,我们便可看到,在当时的中国北部,监国公主的各项作为:
1217年,公主率汪古部人马进兵代州,游骑到达坚州时,金朝官兵望风而逃,民众推举刘会、王兆二人为首领,向蒙古军投降。公主颁下“懿旨”,封刘会为骁骑将军、坚州都元帅兼节度使,王兆为昭武将军、坚州左副元帅;1219年,公主派遣将领不华收取河东地区,汾州西河县人李佺召集乡人归降,被授予汾州左监军之职;1221年,太师国王木华黎进攻山西、陕西,途经汪古部封地丰州时,公主派人犒赏三军。
1224年,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孛要合回到了汪古部,为了汪古部的稳定,公主再次下嫁孛要合,以其为汪古部首领。此时孛要合十七岁,而公主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她显示出了自己的大度和贤明,给孛要合“进姬侍,以广嗣续”。这些姬妾为孛要合生下了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三个儿子,公主对他们视如己出,尽心抚育。君不花、爱不花后来先后继任汪古部首领,跟随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战,均有功劳。
随着第四次出嫁,阿剌海别吉公主逐渐淡出了前台,在史籍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228年。这一年,大将王檝“奉监国公主命,领省中都(今北京)”。此时,成吉思汗已经去世,窝阔台汗尚未即位,正是拖雷监国之时。公主仍能命大将“领省中都”,可见其权势依然不减。而当窝阔台汗正式即位后,她才彻底隐于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