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县城(不规则的城池)

在我国,城池原则上都做方形城池,其来源前面已讲过。但是在全国各地,做不整齐的,特别是不规则的城池也是很多的。其中的代表性城池即是丹徒县城,做得极不规则。其构想可能主要是受到城池选址的影响,也许有其他原因也未可知,或许是规划人或主持人喜好这样设计。这种城池在南方或边远县城才这样做。

丹徒县城在江苏,这里古代为丹徒县城,隋朝建置,从唐朝一直延续到今天。镇江府驻在这里。

全城大体上做方形,但是城墙都没有直墙,东北面与西北面均向外突出两个城弯。南城墙是东西方向,西墙向北斜,东城墙也向西北方向斜,四面城墙都做成弯弯曲曲的形状。全城设五个城门,南城门叫虎踞门,在南城墙偏东。东城墙设两座城门,偏南的叫朝阳门,偏北的叫定波门,在城门附近又建一所定波楼。北城墙设一个城门,叫十三门。西城门偏北,叫延晖门,在延晖门附近建有一座大观楼。每座城门外,都建有圆形瓮城。

全城建炮台八个,炮台建在城墙之外,单独做一个炮台,犹如其他城墙的马面。东城墙建四个炮台,南城墙只建一个炮台,西城墙也建一个炮台,北城墙建两个炮台。

南城墙与西城墙外有运河贯通,利用这段运河作为护城河。东城墙与北城墙另外引河水作为护城河。同时,把运河里的水引进城中。第一条河是从城外运河南闸引入的,然后从南水关进入城中,通过朝阳门进入水城,再转向西流,到达延晖门,转北城墙北水关出城;第二条河是从南城墙偏西引入,从兵营南端经教场转向营门,向东直达清风桥,然后向北直达绿水桥与主流汇合;第三条河是从延晖门南侧引入城中,直通绿水桥与第二条河汇合。这样一来,即构成县城的水网。

第一条河上的桥有:清风桥、镇营桥、千秋桥、绿水桥、太平桥五座;第二条河上的桥有:澄沙桥、大娘桥、黄节桥、七狮桥、石桥、珍珠桥、观音桥、中市桥、百家桥、水塔桥;第三条河上的桥有:哇哇桥、斜桥、杯子桥。

城内道路 从延晖门进城的大道叫堰头街,经过四牌楼,一直通向千秋桥。从定波门进城的道路,直通小市而达镇营桥。从虎踞门进城之大道叫五条街,经过石桥斜达镇营桥。从朝阳门进城的叫屏风街,经过清风桥、东观巷,到达城内教场。另外从虎踞门入城,沿路经过城内教场,从兵营西侧可到达延晖门,这是一段环城路。其他小巷纵横相交有二十多条。

丹徒县城平面图

小形山 唐颓山 钱象山 梅花岭 寿邱山 乌风岭 达家山 小精山凤凰岭 月华山……

公共建筑 从清风桥往北直达乌风岭、小市、青云门、陵公祠、凤凰岭双阙,而到谯楼。再从谯楼进入三间牌坊,到达府署。府署位于十三门内城墙之弧状处,十分安全。因为十三门是一个死门。府署左面是试院,右面是县历知事。另外在西半城有大兵营,其中有将军署、都经署、大营驻防。全区设五个营门,每个营门用牌坊为代表。南部东西二营门为券门式建筑。城中还有许多祠庙。

北城有武庙、魁星阁、青苔仓、道署、火药局。西城内有万寿宫、文昌阁、弥陀寺。南门内有武庙、节烈祠。朝阳门内有县学、育婴堂等。定波门内有府学、典史署、县署、陵公祠、高公书院、郡庙、茶府署、清真寺……

城外护城河桥 通阜桥 拖板桥 登仙桥 北门桥 东门桥 便易桥泰运桥等。

全城形状是方而不方,圆而不圆的不规则式样。其中大兵驻防的兵营,占掉很多的有效面积。广大居民是无法在城里居住的。

参注:《丹徒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