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我国古代的城池,起初之时,是为人们聚居而建设的。通过对考古人员清理出来的城池的研究发现,建城时间最早,形状又十分完整的,首推史前龙山文化藤花落古城遗址,这应当说是我国古代城池建设的一个开端。

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与之相比的古代城池遗址,一直到发现郑州商城。这说明从商周时代开始,我国古代的城池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春秋战国之时,各诸侯国分别建造都城,规模都是很大的。从各国都城的遗址状况来看,城内规划以及宫殿区、作坊区都很明显,同时也有明确的分区,这些城池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场所。而广大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等并没有得到认真解决。至于城池的形状,当然是按先人传下来的风格设计规划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建城较多,先人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写成《考工记》一书,其中有一幅王城图。该书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建城资料,成为后来的人们建设城池的一个蓝本。后人在建城时,对于城池的形状,城门的数量,道路的设计,宫城的安排等等都遵循了《考工记》的设计。后来的学者将《考工记》补入《周礼》之中,使后人建城时遵循《周礼》,这便成为建城的一个原则。从此,我国城池建设又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考工记》的影响下,后来的城池多建造成方形。方形城池是古代城池发展的主流。在实际建城中,虽然大多以《考工记》中的王城图为参考,但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城池有的做成矩形,有的建成方而不方、圆而不圆的极不规则形。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圆形城池。但无论形状怎样变化,大都体现了王城图的基本思想。

从秦汉到南北朝,时值封建社会初期,在各地建设的许多城池,基本上都以《考工记》中的王城图为依据。此后,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各地建造的城池,仍是以《考工记》中的王城图为蓝本规划建设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建设思想。

在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城市,城池庞大,人口密集,城市分区采取里坊制度,建得非常整齐。为了防卫安全,每个街坊都建有坊墙,四面坊门早开晚闭,人们不能随便出入。城池里还建有寺院、庙宇以及各种衙门。街道很宽,但一到晚上在大街上人们往来并不多,因为实行夜禁制度。

从北宋东京城开始,城池里出现了大量的商店、酒楼、货栈、餐馆以及各种店铺,大街上来往人员很多,街面非常繁华,改变了城池的封闭状态。这种建城风格一直影响到元明清。

在元明清时期,北京城采用大街小巷的布局,大街两边有商店,车马通行。而建在东西巷子里的住宅,使城内居住的人格外安适。这是在北宋东京城的规划影响下产生的。所以说北宋东京城在城池史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

在我国历史上,各地的城池大都用土做城墙,即谓土筑城,也有个别城池用砖包皮做成砖城。但到明代以后,国力强盛,手工业发展很快,大量生产青砖,因此建设砖城。也就是说,把城墙的内外都用砖砌,砖城看起来非常美观,而且又坚固。明代修建的万里长城,特别是从府谷、偏关往东到山海关一段长城内外都是用砖砌的。其他如北京城、南京城等地的砖城,基本上都是明代包砌的。砖城的建造是中国城池建设史上一个关键性的变化。

建设一座城池,建在什么地方,如何建设,这与选取地址的地形也有很大的关系。

对一座城池进行规划,要对城墙结构,城池大小,城门设置,城池形状等都要具体考虑。对城池各个部位的设置应进行系统的规划,既使居住的百姓感到方便,又能够很好地防卫。因而如何引水进城,如何贯通全城,如何运用支流以及各种桥梁的架设等等都要进入具体的规划。

城池里的生活需要水。但是护城河的水不能用于居民生活。它仅仅是作为一种防卫设施而出现的。因此,必须把大河的水引入城中。在我国古代城池的规划中,有方形的城,但城中的河流是弯曲的,二者对比非常有趣。在设计对称的城池中,设计了不对称的河海湖池,这是我国城池规划的一个创举。

城池里最主要的建筑群,有宫廷、衙署、寺院、庙宇、书院、民居等等。古代城池里的许多大型建筑栽有绿树进行绿化,很注重环境的安静幽雅。

我国古代几千年来的城池建设,很有特色。我们今天应当保护旧城,在改造旧城时要吸取古代城池建设的经验与手法,应用到今天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