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父亲的工匠心
- 从修鞋匠到“铁裁缝”:一位劳模父亲的故事
- 安谅
- 1431字
- 2022-04-08 15:32:20
父亲在上海,最早跟人做学徒、学修鞋。他勤快、用心,很快学会了手艺,开始自己设摊接活。修鞋摊设在老南市的四牌楼,人来人往,市口不赖。父亲手艺愈来愈精到,待人又诚恳,说好何时修好,就何时修好,有时当场给人家救个急,“手到病除”,顾客笑颜顿开。他要价低廉,又颇重信用,名声也就传开了,“小皮匠”的雅号也传扬开了。以至于有的老顾客多年后还在牵挂父亲,说当年脱了鞋底,其他修鞋铺不光顾,就是满大街找小皮匠,说他技术好,人也实诚,后来听说他已不干这行了,还为此感到惋惜。
父亲摆摊的对街,有一家店铺,老板夫妇观察了父亲好多年,对这位小伙子颇有好感,最后还给他专门介绍了对象。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荫及子孙的姻缘。此处暂且不表。
父亲不再以修鞋谋生,是因为被招进了上海港。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百业待兴。他干的是扛袋子的活,几百斤的袋子,干多少拿多少,一天干下来,浑身酸痛不说,什么事都不想干了。父亲是拼命三郎,干得很辛苦,但听我母亲说,他从不叫苦,而且有机会,他还跟在别人后边学技术,还读了几年夜小学,文化水平虽低,装卸各种机械,几年下来,他都玩得很转了。技不压身,要做就要把它做好。这是他告诫过我的一句话。还有一句话,也是常对我们姐弟说的,就是,不要想空头心思。其意是要我们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不要去想些不着边际的事。这些话,是我小时候的座右铭,我想,也一定是父亲此生的警策语,他一生都在心无旁骛地实践着。
机械化,是推进上海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几百上千到万吨货轮,机械的作用不可替代。父亲在车间当抓斗组组长,一直干了好多年。他的兢兢业业,一直感召影响着我。那时家庭电话还未普及,深更半夜,我们的楼下常会有人叫唤:“闵师傅,闵师傅,抓斗坏了,请帮忙抢修。”不是父亲坐夜班,现场师傅也一定是没招了,不得不求助于父亲了。他们也知道,父亲从来不会回绝他们的。果然,他二话没说,就一骨碌起床了,为避免吵醒家人,只和母亲轻声关照一句,就出门了。不管春夏秋冬,无论雨雪风霜,即便第二天一早,他还得很早上班。这一点,他深得众人的赞誉。
为父亲赢得口碑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他想国家、集体所想,精打细算,在抓斗生产和修理中,动足脑筋,小改小革,节约了大量钢材。一块钢板,当年要花费多少人民币呀,他量体取材,绞尽脑汁,常常趴在铁板上好半天,比画细量,还发明了不少裁剪方法。是当年苦干加巧干的典范。我有时想,父亲如此一丝不苟,其形象,不也像一位艺术家一样,在殚精竭虑、精心创造自己最好的艺术品吗?
父亲当年是作为上海的劳模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会议的,回来时受到了敲锣打鼓的欢迎,还做了几场报告。报告还通过港区的广播,连续播放了好几天。父亲的同事——几位叔叔、阿姨都说:“你爸爸没什么文化,但讲得真好,讲得实在。因为讲的都是自己的话,心里的话。”
媒体上也刊载了父亲的事迹,“抓斗大王”“铁裁缝”的赞誉也由此传开了。著名全国劳模,有“抓斗大王”之称的包起帆算是父亲的后辈了,也对父亲极为尊重,称他为师傅。多年之后,父亲仙逝。他与我聊起父亲,言及父亲的精神,他也表示十分敬佩。父亲在世时,我们家的鞋子修补任务都是父亲承担的。冬天的棉鞋,也是母亲纳底,父亲制成成品的。夜晚,我们早早上床了,父亲还在灯下,一针一线地修补鞋子,他要让我们明天起床,就能穿上舒适、温暖、牢固的鞋子,这样,路,才走得坚实!
从他修鞋到他工作和生活,我深深感受到了,工匠精神分明就是执着用心、务实创新的代名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