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
- (日)野口悠纪雄
- 2439字
- 2024-11-04 13:08:24
IT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技术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IT(信息技术)革命”。
在IT革命的第一阶段,以往依靠大型计算机进行的信息处理,可以用个人电脑(PC)来进行,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普及。在IT革命的第二阶段,互联网在通信领域开始应用,这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从经济层面的观点来看,IT革命的意义在于大幅度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和通信成本。在此之前,大型计算机是一种昂贵的机器,只有大企业、政府部门和大学能用得起。此外,大量且高速的数据通信需要专门的线路,这也是十分昂贵的。因此,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大型组织占有绝对优势,中小企业和个人无法与之相比。
而IT革命消除了这些差距。在信息处理方面,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够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工作。
在以美国硅谷为中心的许多地区,谷歌、亚马逊等这些初创企业,在短期内已经成长为世界范围内的大企业。
当时与现在相比,交通相关的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新干线还是高速路,或者汽车的普及率以及飞机的利用程度,都没有很大变化。交通领域发生较大的变化,是在平成时代之前。
相比于交通,信息、通信相关的技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互联网相关的变化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因此,技术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信息和通信领域。
我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IT革命的发展也让我自己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是20世纪80年代时候的事情。当时我还在一桥大学任教,那时候的日本已经有手机了。说是手机,其实就是一种叫“shoulder phone”的车载电话,主要是在汽车里使用的电话。这种电话如果走在路上拿着会很重,挎在肩上又不能长途携带。所以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
一桥大学的研究室里也放了一台这种电话。在一桥大学里,研究室的电话只有内线,而且不能在研究室里安装直通电话(即便是自费也不能),因此就无法接收传真。于是,为了能接收传真,研究室购买了一台车载电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恍如隔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种叫作MS-DOS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诞生了。但是,要想会使用必须要读厚厚的说明书。我只记了一些基本的指令,之后就交给我的研究生学生们了。现在看来这确实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因为现在即使记着MS-DOS的指令,也没有任何用处了。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一种能够通过本地电话线经由调制解调器连接互联网的方式出现了,也就是“拨号上网”。当时,某报社策划了一个项目,想要利用这种新的上网方式与美国学者进行对话。于是我去电话局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但是,我们试了好几次都连不上,很辛苦。
此外,这个时候,硬盘诞生了,取代了之前的简易盒式磁盘。但是,硬盘存在的问题是,若最初不进行设置就不能使用,也就是说操作非常烦琐。即便打电话问制造商,制造商也只会推脱说“与简易盒式磁盘的操作是一样的”。于是,我让从中国台湾留学回来的研究生去操作硬盘。
《“超”整理法》的出版
1993年,我在中公新书出版社出版了《“超”整理法》一书。这是一本讲如何分类整理文件的书,有幸得到了很多读者的支持。
书中讲的整理方法,并不是根据文件的内容进行分类,而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我想到这个方法(排挤归档法[1])的那一瞬间,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可以说那是改变我人生的一个瞬间。
我坐在书房,想要整理箱子里的文件,但是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分类工作让我疲惫不堪,无论怎么整理还是很乱。而且,分类整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压力很大的事情。
于是,我想,索性就放弃分类,试试看根据时间排序。本来整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找文件,而不是整理本身,想一个方便找书的方法就行。
虽然很早以前我就开始用电脑进行写作了,但是当时还是有相当多的纸质文件。
在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在我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文件的时候,计算机科学家们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们在研究一种叫作计算机“缓存”的记忆装置。计算机科学家们想到的方法的基本逻辑和“超”整理法是一样的。由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所著的《算法之美》(早川书房,2017年)中讲到了这一部分内容。
之后,我又相继出版了《“超”学习法》(1995年)《“超”整理法(时间篇)》(1995年)《“超”创意法》(2000年)《“超”文章法》(2002年)。其中,《“超”学习法》有幸登上了当年日本畅销书的第二位。
这些书都是我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将自己平时的实践经验记录下来的笔记。
对互联网的改观
不久后,人们就能上网了。一桥大学也安装了互联网的线路,但由于是拨号上网,所以速度很慢。
1996年,Windows 95上市,日本第一个门户网站“雅虎!日本”也开始运营。但是,由于当时的互联网速度相当慢,所以我对互联网能否用于工作一直持有怀疑态度。
1996年,我出版了《个人电脑“超”工作法》一书,书中就明确表达出了我对互联网的怀疑态度。
然而,在美国参加一个研究会的时候,我听一位参会者说“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信息”。于是我就登录了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的网站,结果发现确实有各种信息,而当时日本几乎没有值得看的网站。
此次之后,我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在周刊《现代》上连载“互联网指南”,想为日本国民开启一扇通向互联网的大门。这和当时雅虎想做的事情是一致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杰夫·贝索斯在西雅图的仓库创立了亚马逊。我去美国的时候,想要邀请贝索斯接受周刊《现代》的采访,遗憾的是最终没有实现。
当时的我认为,雅虎也好,亚马逊也好,都没多大区别。那时候,谷歌还没有创立。也正是那个时候,日本开始分配IP地址。我也轻松获得了一个“noguchi.co.jp”的域名。如今这种简单的域名已经很难申请到了。
我在调到东京大学的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后,因为可以用几个研究室,所以就召集学生们开始研究课题。在学生们的帮助下,我在1989年开设了个人主页,如今该主页网站还在使用。
[1] 排挤归档法的具体做法是,把文件分别放入文件夹里,依次把最常用的文件放在靠近自己的一边。拿出来使用过的文件不再放回原处,而是放到靠近自己的一边。长此以往就能将自己不常用的文件“排挤”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