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
- (日)野口悠纪雄
- 4396字
- 2024-11-04 13:08:24
制造业由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
水平分工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水平分工”这一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制造业领域,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从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的趋势。
在此之前,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是“垂直一体化”。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一项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工序都在一家企业里进行。
与此相对的就是“水平分工”。水平分工的特点是,一项工程的所有工作并不是在一家企业内部完成,而是由多家企业分别负责不同的工序,但是整体上又像是一个企业一样进行生产活动。
水平分工的生产方式最初应用于个人电脑的生产领域。例如,操作系统(基本软件)的开发由微软负责,CPU(中央处理器)的生产由英特尔负责,然后由戴尔或康柏等厂商来进行组装。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个人电脑厂商都是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水平分工方式的普及,日本厂商逐渐难以应对,于是在短时间内,市场份额就下降了。下文中讲到的“康柏冲击”,其发生的背景就有这一原因。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水平分工的优势不断增加。
之前,苹果公司一直都是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生产个人电脑。从2004年iPod的生产开始,苹果将其生产方式转为水平分工的方式,然后开始专注于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等这些前端和后端的工作。以苹果公司的设计为基础,世界各地的企业来生产零部件,之后再由富士康在中国进行组装。就这样,水平分工的生产方式成了制造业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
廉价电脑就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从1993年开始,日元开始升值。书上说,“日元一升值,出口就会减少,进口会增加,贸易顺差就会减少”。但是,现实里发生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1985年的第一次日元升值冲击中,虽然出口减少了,但是进口也减少了,所以贸易顺差并没有减少很多。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二次日元升值冲击中,虽然出口增加了,但进口增加得更多,所以贸易顺差就减少了。
这一时期,进口显著增多的就是电脑(在贸易统计中,至今仍使用“电子计算机”这一名称)。从1993年到1995年,日本的电脑进口额增加了2.2倍,从数量上看,进口的电脑数量增加了4.1倍。
这一现象被称作“康柏冲击”。之前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美国康柏电脑公司,就这样推出了低价电脑。再加上日元升值,所以之前卖50万日元一台的电脑,到了1992年竟然不到13万日元,简直难以置信。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还以为是价格搞错了,应该有很多人都这么以为。
虽然电脑的价格低,但是性能并不差,所以康柏电脑的销量非常好。于是,一直以来被称为日本“国民机”的PC98系列电脑的销售遭到重创。
电子产品的进口激增
进口激增的并不只有电脑,电子产品的进口也在增加。从1993年到1995年,半导体、音像设备、通信设备的进口增加了近一倍。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产生的进口增加现象,并不是只限于康柏电脑这一小范围内,而是电子产业领域发生了世界性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之前的日元升值并没有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第一次日元升值冲击虽然造成了日元升值萧条,但从结果来看(通过降低日本银行的贴现率),引发了股价和地价的泡沫。从这之前来看,自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后,基本上日元一直在升值,日本的经济也在持续增长。
第二次日元升值冲击,正好赶上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因此此次日元升值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可以说,比起汇率本身的变动,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更大。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98年左右,即使日元一直在贬值,日本经济依然没有好转。这就足以证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更大。
无法与新兴国家和地区竞争的日本制造业
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化同时发生着。这些基础的经济条件的大转变成功撼动了日本经济的基础。
日本一直以来从事的重化学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如今在中国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承担着大量生产领域的生产活动,于是工业制品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都降低了。
即使日本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与中国厂商进行低成本竞争,也只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已,根本没有胜算。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
在日本国内进行生产的企业也逐渐跟不上成本竞争。因此,日本企业也开始往来于中国等亚洲国家,不得不在这些国家开展生产活动。
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发达国家都应该向苹果公司学习,将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销售等附加值高的部分特殊化,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此外,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尖端服务业和IT产业等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能够发挥优势的领域,要利用并突出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些领域都是日本大企业不擅长的。日本企业根本无法应对。
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的问题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20年前的问题,同时,也是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因为,应该如何发展日本经济,取决于如何理解从20年前起就开始低迷的日本经济。
人们普遍认为,引起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低迷的,是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从金融机构的立场来看,不良债权确实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也确实因此导致日本金融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问题,我会在第三章进行详细阐述)。
但是,不良债权问题基本上可以认定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从整个日本经济的情况来看,更加重要的是上文中提到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是IT革命和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引起的,是在供给方面发生的变化。因此,这是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那么日元就会贬值。在日元贬值的过程中,物价就会上涨,然后企业的利益就会增加,股价也会相应上涨。但是,这也只不过是暂时现象而已。尽管如此,日本政府还是想通过宽松货币政策使日元贬值,从而摆脱通货紧缩。
于是,日本政府就寄希望于汇率和货币政策。从1993年以后,日本政府开始间歇性地干预抛售日元,买入美元。之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汇率干预都与此相关。
直到现在,日本还在延续这种经济政策。正如我在第八章中讲到的,2013年,基于这样的想法,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
像“博物馆”一样的英国复活了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地位直线下降。生产设备老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整个经济都失去了活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甚至被形容为“英国病”和“欧洲病人”。终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将英国推向了末路。
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宣誓就职英国首相。然而,事态并没能轻易扭转。
当时,我正与英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一项共同课题,连他们自己都在自嘲,说“整个英国都变成大英博物馆了”。事实确实如此,要是去英国的地方城市,就会看到象征着大英帝国繁荣的市政府大厅无比豪华,而城市却毫无生机。放眼望去,只能看到“过去留下的宏伟遗产”,确实就像博物馆一样。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一半左右。所有人都认为,如此大的差距,英国绝对不可能超越日本。但是,这个“绝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英国复活了。英国的“复活”并非依靠制造业,实际上,英国制造业到现在依然很薄弱。
让英国复苏的是高端服务业
事实上,让英国经济复苏的是高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随着其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产业成了牵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引力。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英国经济最差的时候,英国在信息和知识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也依然很强,尤其是大学,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日本的大学始终也没有超过它们。
虽然英国的制造业一片惨淡,但是在信息、知识领域,英国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
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金融改革,更加推动了这一趋势。金融机构之间开始产生激烈的竞争,英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被淘汰出局,留下的只有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外资金融机构。这一现象通常被人称作“温布尔登现象”[1]。但是,这一改革也推动了只有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才能生存的现象。
2004年,英国的人均GDP超过了日本,成为比日本更富有的国家。
美国的新产业也在不断成长
在第一章中我提到,20世纪80年代,我去底特律的时候,底特律的市中心宛若一片废墟。因为受到日本出口的压制,美国的汽车产业正面临破产。
但是底特律都市圈并不是整体都没落了。
当时,我住在一个叫南菲尔德的街区,这里离底特律市中心有20多公里。在这里,现代化高楼林立,街上也很有活力,与底特律市中心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让我吃惊。
此时,美国已经开始发展新的产业,南菲尔德逐渐成长为底特律都市圈新的商业中心。如今,微软、思科等高科技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公室。
同样的事情,在美国的其他城市也发生了。
例如,匹兹堡。1875年,安德鲁·卡内基在这里建成了钢铁厂,开始生产钢铁。这家钢铁厂就是后来的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卡内基钢铁公司与其他两家钢铁集团合并,成立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其总部就在匹兹堡。20世纪头10年,全美国生产的钢铁,有1/3到1/2都产自于匹兹堡。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钢铁业开始衰退,工厂相继关闭,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到处都能看见荒废的钢铁厂和污染物,匹兹堡成了美国最不宜居的城市之一。
但是,匹兹堡的经济之后又复苏了,因为匹兹堡进行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首,以保健、教育、金融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匹兹堡如今已是全美国第二的医疗研究城市。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民间研究机构都集中在匹兹堡,这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医疗产业集聚地。匹兹堡也因此成为了以医疗产业为核心,振兴当地经济的成功案例,备受瞩目。
克利夫兰也是这种发展模式。从五大湖上运来的明尼苏达州的铁矿石和铁路运来的阿巴拉契亚的煤炭都卸在这里,因此,克利夫兰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都很发达。到了1920年,这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80万人,成为美国第五大城市。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重工业开始衰退,城市也变穷了,到了1978年,克利夫兰陷入了债务危机。城市日趋衰落,在60年代到70年代,克利夫兰甚至被称为“五大湖上的错误”(mistake on the lake)和“美国最惨的城市”。
但是之后,金融、保险、医疗等高服务产业取代了衰退的制造业,蓬勃发展起来。本来克利夫兰的医疗产业就很发达,集结了很多有实力的医疗机构,再加上很多医疗器械的供应商和医疗保健产业相关的企业也都聚集在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医疗产业城市。如今的克利夫兰被称为“复活之城”(comeback city)和“美国最热闹的城市”。
这些找到新产业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不过,这种模式以较为稳定的形式出现是在90年代后半期以后了)。
此外,美国的大学在战后一直处于世界学术研究的主导地位,这一点与英国是一样的。
[1] 温布尔登现象,原本是指在英国举办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中,却几乎没有英国选手出场,十分讽刺。后来用于经济领域,指某个国家虽然已经成为国际性活动的场所,但是活跃着的却都是外国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