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伟我中华,泱泱大国,垂五千余载之文明史,彪炳辉煌。其传统之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之繁衍昌盛,贡献至巨,不可磨灭。中医学积历代诸多医家之学识智慧,蕴为今日美富之宝藏。春秋战国时期,托名黄帝岐伯问难之作《黄帝内经》巨著,详发医学闳论,阐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之理,述导生、藏象、经络、病能、诊法、治则、五运六气之说,由是而光辉之中医学术思想得以肇始,独特之理论体系得以确立,为后世之医学发展,立雄厚而坚实之理论基础。自后汉医圣张机出,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而著千古不朽之《伤寒杂病论》,开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之先河。隋之巢元方,重视疾病病因病理之探讨和疾病证候之研究,而著《诸病源候论》,详论各科病症之病源证候,多有发明。唐之孙思邈,首重大医精诚,论病则宗《内经》、仲景、巢氏诸家之说,独能博采中外众方,而著《千金》,广及各科,从脏腑寒热虚实辨治,彰显规模。金元时期之刘、张、李、朱诸家,学术争鸣之风兴起,于寒凉疗热、攻邪治病、调理脾胃、滋阴降火,各有发明,各有所长,对于丰富中医学术内容,各建殊功。明之张景岳,宏论经旨,研讨各科证治,颇多创新。其善用阴阳相济、精气互生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有清以降,叶、薛、吴、王诸大家,论温病之治,别树旗帜。尤以吾苏叶、吴二公创卫气营血、三焦学说,论治温病,其有功于中医学者宏矣。新中国成立以来,名医辈出。岳美中、任应秋、方药中、邓铁涛等诸位大师,皆具渊博之学识,精湛之医术,著书立说,薪火传承,而有功于中医事业者伟矣。

且夫,“医乃仁术”,“治病工也”。是以操术济世,治病救人,维护民众健康,乃为医之道也。考之中医治病,历来以疗效为第一要义。溯乎古代医制,即以疗效作为考核医者医疗成绩之标准(见《周礼·天官》)。中医学历经数千年之沧桑而长盛不衰者,盖其强大之生命力在疗效故也。析其所缘,莫不由精诚为医、勤于读书、精于临证、巧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而臻于德全、学博、术精、思巧,而能得于心而应于手也。

窃思,中医临证,有两大显著特点:一为以中医固有之基本理论为指导,诸如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学说,等等,二为实践性甚强而又内涵极其丰富之诊疗技术,诸如诊法、治则、方剂、药物,等等,绝非纸上谈兵之空头理论,亦非狭隘经验主义之简单技术所能比拟。实为有理论、有实践之一门临床医学。要求为医者,须有渊博之医学理论与精湛之诊疗技术,尤须有精巧之思维和悟性为之运用。余涉猎中医临证,于兹虽六十余载,马齿徒增,犹感对中医理论知之尚少,诊疗技术掌握欠精,且用思亦少颖悟。惟以勤以补拙,学以济缺。是以于读书小悟,未敢或弃;师长之授,未敢或忘;临证偶得,未敢或失,辄撰小文,时于医学杂志或有关文献刊出。其中有涉及读经典心得、理论探讨、临证经验、医道杂谈诸方面。非为文也,盖以萤雪残功,未敢自弃也。子荣春、婿倪诚,均为中医后继有志之士,遵人卫编审陈东枢先生之示,将吾之临证经验,研读心悟,并刊出之小文,蒐集整理,裒为一册,名之曰《医道求真录》。其曰医道者,谓操术行医、济世救人之道也。求真者,谓读经典,以求真理;拜名师,以求真谛;广交友,以求真知得博;勤临证,以求真实疗效;授弟子,以求真术传薪;撰文立说,以求真正之中医仁术,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也。是册之作,亦是按实事求是之精神,将本人多年为学为医之道,向阅者作一真实汇报。倘能对阅者有参考价值,对中医事业或有小补,则感幸甚矣。是为序。

拙作初成,蒙同里知交王琦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友人王世民先生(国医大师)、师妹岳沛芬女士(岳美中老师之女,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序,并蒙友人孙曼霁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惠予题词并题写书名,一并表示衷心谢忱。

秦邮张德超自序于弘医斋时年八十有二

时在戊戌年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