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献摘录

[元代及其以前文献摘录](含同时代外国文献)

《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第八):“治热暍,灸两乳头七壮。”

《扁鹊心书》(卷上·黄帝灸法):“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扁鹊心书》(卷上·窦材灸法):“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扁鹊心书》(卷中·暑月伤食泄泻):“暑月伤食泄泻……急灸神阙百壮。”

《扁鹊心书》(卷下·膏肓病):“一人暑月饮食冷物,伤肺气,致咳嗽,胸膈不利……灸中府穴五百壮,方有极臭下气难闻,自后永不再发。”

《千金宝要》(卷一·第三):“热暍著,热死者,取道上热尘,以壅心上,若少冷即易,气通即止。”“热暍著,热死者……仰卧暍人,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热暍著,热死者……但以热土及熬灰土壅脐上,佳。”“热暍著,热死者……屋上南畔瓦,热熨心,冷易之。”

《医说》(卷十·夏月热倒人法):“暑月热倒人,昏迷闷乱,急扶在阴凉,切不可与冷饮,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覆脐下,及气海间,续续以汤淋布巾上,令彻脐腹,但暖则渐醒也,如仓卒无汤处,掬道上热土于脐端,以多为佳,冷则频换也,后与解暑毒药,若才热倒,便与冷饮,或冷水淋之类,即死,旧有一法,或道途无汤去处,即掬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窝子,令众人旋溺于中,以代热汤,亦可取效。”

《儒门事亲》(卷三·二十六):“余尝治大暑之病,诸药无效,余从其头数刺其痏,出血立愈。”

外国文献

《医心方》(卷十四·第八)“:《葛氏方》凡中热暍死,不可使卒得冷,得冷便仍死矣,治之方:以泥作,绕暍人脐,使三四人更溺其中。”“《小品方》治中热暍方:取路上热尘土,以壅其心上,小冷复易之,气通乃止;又方:偃卧暍人,以草带围脐上,令人溺脐中即。”“《千金方》治热暍方……但以热土及熬灰土壅其心上,佳。”

[明代文献摘录]

《针灸大全》(卷四·八法主治病症):“列缺……冒暑大热,霍乱吐泻:委中二穴、百劳一[原作二,据义改]穴、中脘一[原作二,据义改]穴、曲池二穴、十宣十穴、三里二穴、合谷二穴。”“列缺……中暑自热,小便不利:阴谷二穴、百劳一[原作二,据义改]穴、中脘一穴、委中二穴、气海一[原作二,据义改]穴、阴陵泉二穴。”

《针灸聚英》(卷一上·足太阳):“东垣云,中暑,治在小肠俞。”

《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四·中暍):“昏愦不省人事,葱饼熨脐。”

《医学入门》(卷一·杂病穴法):“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医学入门》(卷一·治病要穴):“中脘:主伤暑。”“气海……风寒暑湿,水肿。”

《医学入门》(卷一·炼脐法):“彭祖固阳固蒂长生延寿丹[由麝香、丁香、青盐、夜明砂、乳香、木香、小茴、没药、蛇骨、龙骨、朱砂、雄黄、白附子、人参、附子、胡椒、五灵脂、槐皮、艾叶等制成]……入脐眼内……艾火灸之,无时损易,壮其热气,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壮,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如此则骨髓风寒暑湿,五劳七伤,尽皆拔除,苟不汗,则病未愈,再于三五日后又灸,灸至汗出为度……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中暑不省人事:百会、风门、脾俞、中管、阴谷、阴泉、三阴交、人中、承浆、中冲、少冲、合谷、气海、[足]三里、内庭。”[原出《针灸捷径》(卷之下)]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第三. 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复刺后穴:中冲、行间、曲池、少泽。”

《类经图翼》(卷八·督脉):“长强……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类经图翼》(卷十一·虚痨):“虚痨,虚损注夏羸瘦: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三焦俞、肾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崔氏四花六穴。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

《循经考穴编》(手厥阴):“中冲……主中风、中暑、中气等证,不省人事……出血为妙。”

[清代及民国前期文献摘录](含同时代外国文献)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咽喉):“一妇人肥甚,暑热咽喉痛肿甚,痰涎上壅,语声不出,甚危,用针刺毒血。”

《针灸易学》(卷上·五脏俞穴):“暑湿燥火,亦取背上各俞穴。”

《采艾编翼》(卷二·中暑):“中暑:中脘、章门、气海、大杼、命门、上星、曲差、大陵、尺泽、太白、复溜、曲泉。”

《针灸逢源》(卷三·症治要穴歌):“中暑人中百会搜,阳明合谷内庭求。”“大陵穴治发痧凶,列缺委中天府松,百会百劳十宣妙,何悉痧病结心胸。”

《针灸逢源》(卷五·暑病):“中暑……人中、中脘、气海、曲池、合谷、中冲、三里、内庭。”“暑郁中焦,腹痛上下攻绞,不得吐泻,用生熟水调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如胸背四肢发红点者,以菜油灯火遍焠之。”

《针灸逢源》(卷五·虚劳门):“注夏羸瘦……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中脘。”

《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神庭……中寒中暑。”

《神灸经纶》(卷三·厥逆灸治):“中暑神昏……宜灸百会、中脘、三里、脾俞、合谷、人中、阴谷、三阴交。”

《痧惊合璧》:“闷心痧:刺两大眼角胬肉一针,挖开牙齿刺舌头尖一针,刺心窝一针,刺两足弯紫筋各一针。此症痧毒攻心,发晕闷倒,一时中暑中风,人多不知觉,即时而死。”“遍身肿胀痧:刺唇中尖,刺下嘴唇角,放下嘴离角三分各一针,放膻中穴一针,放左右腋下各一针,刺脐上三分,刺脐下三分。此症因暑热时疫,恶毒之气攻于里,则为痰喘,为血瘀,昏迷沉重,不省人事,若元气壮实,内不受邪,不入于里,即散其毒于肌肤血肉之患,为肿为胀,若误饮热汤酒,便成大害,此痧之暗者,宜从脉异处辨之。一按刺腿弯青痧筋五针,出紫黑毒血,又刺指头毒血二十针。”

《针灸治疗实验集》(16·1):“十二岁,七月二十日往诊,黎明起病,初觉腹痛呕吐,继之大泻,至下午二时吾诊时,已人事不知,呼之不应,目陷[原作陆,据义改]螺瘪,脉伏,吐清水,泻出如米泔状,断为暑邪霍乱大症,乃先针十指尖(针时全不觉痛),继针曲池、尺泽、委中、昆仑、内关、中脘,初无血,后有少许黑色血液,即觉微痛,少停,以盐放脐心,放艾灸之,凡六十余壮,皮肤起泡,患者乃呼过热,随去腹痛已止,至四时呕泻全止。”

外国文献

《针灸则》(中暑):“针:中脘、鸠尾。”

《针灸则》(附录):“中暑腹痛已欲绝,则刺鸠尾之一穴而作吐,则瘳。”

[现代文献题录]

(限本节引用者,按首位作者首字的汉语拼音排序)

陈国定. 针刺急救暑痉症和暑厥症.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2):49.

陈全新. 针灸兼施 标本同治//胡熙明. 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0.

陈书文,林日可. 四步针罐法治疗中暑65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9.

陈兴华. 针灸救治热痉挛型中暑患者22例. 中国针灸,2011,31(6):557-558.

龚向京,王慧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7例. 江西中医药,2004,35(10):43.

黄俏敏. 走罐配合捏脊治疗中暑82例. 中国针灸,2004,24(5):321.

焦国瑞.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50.

李美春,葛槐发. 青囊太极针疗法治疗痧症183例的临床观察. 四川中医,1994,12(1):53.

李明. 针灸治疗暑热12例.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0.

李明文. 发痧的针刺推拿急救. 中国中医急症,1997,6(3):138.

刘德选. 针刺治疗小儿夏季热8例. 江西中医药,1989,20(5):46.

曲祖贻. 曲祖贻临证经验//陈佑邦,邓良月. 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4.

沈万生. 刮痧疗法治疗中暑高热的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1992,33(7):21.

石学敏. 石学敏临证经验//陈佑邦,邓良月. 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4.

司徒铃. 中冲刺血 开窍醒神//胡熙明. 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1.

宋正廉. 针刺泻法为主 辅以点刺出血//胡熙明. 针灸临证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9.

孙亚本. 推拿疗法治疗中暑60例. 陕西中医,1998,19(8):363.

田海燕. 抓痧治疗中暑50例. 中国针灸,1999,19(7):446.

汪身强. 背部拔罐疗法治疗暑湿160例. 中国针灸,2002,22(5):298.

辛克平,徐瑞祥. 中医疗法治疗中暑高热60例疗效观察. 广西中医药,2007,30(2):18.

徐晓美. 穴位刮痧治疗中暑39例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609-610.

杨介宾. 十二井穴 刺络放血//胡熙明. 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1.

杨介宾. 杨介宾临证经验//陈佑邦,邓良月. 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9.

郑怀岳. 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 中医杂志,1984,25(5):61.

钟彦华. 针刺”痧筋”放血治疗痧闭经络. 江西中医药,1985,16(3):35.

周波,王伊莞,童炜炜,等. 刺络拔罐治疗中暑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30.

周运. 针刺合并拔罐疗法治疗运动员中暑45例.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27.

朱广运,邱宏. 针刺人中穴为主治疗急症784例总结.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