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特点比较】

古人治疗本证多取皮肤上的“痧瘢”“痧筋”,该处当是痧毒集中部位,故首选之。如《痧胀玉衡》载:“凡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须用针刺之,先去其毒血,然后据痧用药。”其次,古人还取若干特定的穴位。如该书又载放痧十穴:“在头顶心百会穴,在印堂,在两太阳穴,在喉中两旁,在舌下两旁,在双乳,在两手十指头,在两臂弯,在两足十指头,在两腿弯。”由上可见,这些特定穴位多在人体的末端部(包括人之上端的“顶心百会”“印堂”“太阳穴”,四肢末端的“手十指头”“足十指头”,人体原始上端口部的“舌下两旁”)、大关节部(如“腿弯”“臂弯”),以及病变局部(如“喉中两旁”等)。其中,末端部离心最远,血管管径又最细,故瘀血往往积滞于此;大关节部则是经脉、血脉转折之处,易使痧毒滞留;而取病变部位穴,则属局部取穴。

文献统计结果显示,古代治疗本证的常用穴位及其次数为:局部血络216、膝腘部奇穴93、十宣37、手指奇穴32、臂部奇穴24、膻中19、中脘17、头顶部奇穴13、委中12、百会12、兑端12、肘部奇穴11、背部奇穴11、金津玉液10、太阳奇穴10、乳部奇穴10、腿部奇穴10、胸脘部奇穴9。上述“局部血络”多为“痧瘢”“痧筋”,穴次最高,且远高于其他诸穴;其他穴位则多在人体末端部和大关节部,以及病变局部等,这一统计结果与上述《痧胀玉衡》的取穴原则相合。

现代文献中的常用穴位及其穴次为:背部奇穴15、十宣9、印堂8、胸部奇穴8、人中7、太阳7、大椎6、局部血络6、颈部奇穴5、委中4、足三里3、肩井3。将上述古今最常用的穴位次数及其所占各自总穴次的百分比作对照,可列出表4-1。

表4-1 古今最常用的穴位次数及其所占各自总穴次的百分比对照表

表4-1显示,古代局部血络与膝腘奇穴的百分比较高,现代不如之;而现代背部、胸部奇穴,以及十宣、印堂的百分比较高,古代不如之。换言之,古代重视取局部血络与关节部穴,此当古代多用刺血疗法的缘故;现代重视背部和胸部穴,此当现代多用刮痧疗法的缘故;现代又多取肢体末端部穴,此当现代多用针刺疗法醒脑开窍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