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汗证与盗汗的治疗比较

中医学认为,汗证多由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使毛孔开阖不利所致,临床表现为实证和虚证,与热、寒、风等因素亦相关;而盗汗常由虚劳所致,尤以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为多见。两者的临床证型不同,故治疗也有所不同。提取上述汗证与盗汗章节的表5-1~表5-4和表5-13~表5-16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可列出表5-18、表5-19。

表5-18 古代汗证、盗汗治疗对照表

表5-19 现代汗证、盗汗治疗对照表

根据表5-18、表5-19中粗体字的内容以及上述章节中的相关讨论,可对两证治疗的主要异同作出以下比较。

1.取穴的异同

古、今临床治疗汗证,均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元,多取合谷以泻热,多取复溜以补肾,这是相同的。治疗盗汗,古今均取上背部背俞穴,这是相同的(但古代抗痨,现代清心宣肺);古代多取阴郄以泻心,而现代多取复溜和神阙以补肾,这有所不同。总之,古、今治疗汗证的最常取穴是相同的,与治疗盗汗的最常取穴有所不同;而古、今治疗盗汗的最常取穴也是不同的。

2.治疗方法的异同

治疗汗证与盗汗,古今均用艾灸、针刺、敷贴等方法,这是相同的。但有以下不同之处。

(1)灸法:

治疗汗证所施的灸法比盗汗更丰富,包括隔物灸、化脓灸、艾条灸、药线灸、灯火灸、温针灸等,此当汗证涉及多种虚证及实证的缘故,而盗汗多涉阴虚火旺之型,而其他证型不多。

(2)灸量:

古代盗汗灸量或较大,此当古代盗汗由肺痨所致的缘故,而肺痨在当时被视为沉疴顽疾,故可灸达“五六百炷”;而汗证的灸量一般最多百壮,不如盗汗。

(3)针刺:

古今治疗汗证所施针刺中,多泻合谷,补复溜;而治疗盗汗,多泻阴郄(以及合谷、内关),多补复溜、背俞(以及脾经、胃经、肺经、肾经相关穴位)。

(4)敷贴:

汗证、盗汗均用敷贴,但现代有人治盗汗于夜间敷贴,治疗自汗于白昼敷贴,如徐桂华等治疗气阴两虚汗证,用醋调五倍子研末,外敷神阙,即用此法。

(5)其他方法:

治疗汗证,古代还用刺血与熨法,现代还用拔罐;而盗汗的古今临床采用这些方法不多。因盗汗多虚劳,故少用刺血与拔罐;盗汗多虚热,故少用熨法。

(相关文献参阅前文“汗证”与“盗汗”的“历代文献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