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15283字
- 2022-04-24 11:30:13
【针灸方法比较】
1.古今均用艾灸
艾灸为热性刺激,对于瘀血、寒湿、肾虚引起的腰痛均有治疗作用,致使在本病的古、今文献中,涉及艾灸者分别达95条次、29篇次,分列古、今诸法之第一、第四位,分占各自总条(篇)次的16.07%和11.15%,此又显示古代比现代更重视艾灸。
(1)艾灸的取穴:
古代文献中用艾灸治疗本病共计162次,其中常用部位及其穴次为下背部71、足阳部14、头项部14、腿阳部13;常用穴位及其穴次为肾俞21、命门9、腰背奇穴9、昆仑8、腰俞8、气海5,可见灸治本病以下背部穴为多,其中以肾俞穴次为最高。如《玉龙歌》道:“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又如《名家灸选三编》言:“《千金方》疗腰痛不能俯仰者法,惟灸竹上头处(命门),随年壮,予常合二法(加两肾俞),灸三处,殊妙。”《肘后备急方》载:“肾腰痛”,“灸腰眼中,七壮”。《备急千金要方》曰:“腰痛”,“灸腰目髎七壮,在尻上约左右是”。《玉龙经·针灸歌》道:“腰俞一穴最为奇,艾灸中间腰痛愈。”
现代治疗本病也灸下背部穴,如何聪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患侧肾俞一穴,用多针温针灸;钟岳琦治疗腰肌劳损,取肾俞、腰阳关、命门、足三里,用艾炷施直接灸,每穴5~7壮;王道奇治疗腰腿痛,取最痛点及其对侧相应点,两点连线与督脉的交点,用齐刺温针灸。
古今治疗本病也灸取膝踝等关节部穴,如明代《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云:“昆仑:治腰尻痛,足痛不能履地,肩背拘急,可灸七壮。”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治腰痛:“灸脚跟上横纹中白肉际十壮良,又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外踝下”,“又灸八髎及外踝上骨约中”。明代《神应经》曰:“腰痛不能举:仆参(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灸三壮)。”宋代《太平圣惠方》载张文仲疗腰痛方:“灸曲踿两纹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两火齐下,艾炷才烧到肉,初觉痛,便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现代邵明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腰部阿是穴,以及委中、昆仑等穴,用温针灸;蒋松鹤等则取夹脊穴及下肢反应点,用自制蛇鳖软膏涂布,上置艾炷施灸。
古今还灸小腹部穴,如清代《灸法秘传》语:“腰痛”,“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宋代《扁鹊心书》记:“一老人腰脚痛,不能行步,令灸关元三百壮。”现代安培祯治疗急性腰扭伤,采用俞募配穴法,艾灸神阙穴。
此外,明代《针灸捷径》载:中膂内俞“主腰痛,侠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可见古人认为艾灸应选取穴位周围的敏感点,此当比“按图索骥”的死板取穴当有更好的疗效。现代也有灸敏感点者,此与古代相似,如张海发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椎间隙水平的督脉、夹脊、膀胱经上的敏感点,施麝香丹灸(该丹用麝香、硫黄、朱砂、雄黄等制成)。
(2)艾灸的主治:
除了前述涉及伤科的腰痛外,古人还用灸法治疗内、外、妇、儿、老年等科疾病涉及的腰痛。
1)内科腰痛:
对于咳嗽、癃闭、奔豚、脚气、房劳等内科疾病所引起或伴有的腰痛,古代均有采用灸治者。如《玉龙歌》道:“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备急千金要方》言:“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灸玉泉七壮,穴在关元下一寸”,“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壮,又灸脐下一寸,又灸脐下四寸各随年壮”。“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扁鹊心书》记:“一人患脚气,两胻骨连腰日夜痛,不可忍,为灸涌泉穴五十壮。”《灸法秘传》称:“腰痛”,“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
2)外科腰痛:
如《针灸逢源》治疗痈疽生于“胸腹腰臀”之疼痛,“铺艾灸之,亦效”。
3)妇科腰痛:
如前面取肢体末端部穴的段落中,《名医类案》治疗妇人月经期间“腰腹时痛”,“灸少冲、劳宫、昆仑、三阴交”。
4)儿科腰痛:
如《续名医类案》记:“一儿年十四,痘后腰脊痛不能俯仰,午后潮热,此骨髓枯,少水不胜火,肾气热也,灸昆仑穴、申脉穴各三壮。”
5)老年腰痛:
如《针灸集成》谓:“老人腰痛:命门三壮,肾俞年壮。”
而现代灸治的本病多属伤科,灸治其他各科引起或伴有的腰痛的报道较少。
(3)艾灸方法:
在本病的艾灸文献中,除了常规灸法外,还有以下内容可供讨论。
1)古今均用隔物灸:
隔物灸是在穴位上安置某些药物,在其上进行艾灸,可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这又是一种间接灸,可避免皮肤的烫伤,古今均用其治疗本病。如《东医宝鉴》记载:“腰背苦痛,川椒为细末,醋和为饼,贴痛处,用熟艾铺饼上,发火烧艾,痛即止。”现代康莉娣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肾俞、命门,施隔附子饼灸;万剑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椎处,采用药饼灸(药饼含骨碎补、生大黄、没药、延胡索、伸筋草、川续断等)。
2)古代所用其他灸法
委中立定灸:
《备急灸方》云:“治腰疼,甚至不可抬举者,名委中穴”,“两脚齐灸三壮即愈,仍倚物立定取穴并灸,或痛发时灸尤验”。此处要求在灸委中时,患者处站立位,以有利于经络之气的传输,这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少见,可供参考。
“横三间寸灸”:
《备急千金要方》曰:“腰痛连胸,灸团冈穴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该书卷二十九又曰:“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该法由于增加灸疗面积和刺激量,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太乙神针”灸:
“太乙神针”是灸法之一种,其在艾条中加入若干有行气活血等作用的中药,治疗时在穴位上铺数层布或纸,然后将点燃的艾条按在布或纸上。该法安全、操作方便,又可发挥药物与艾灸的双重作用。如《太乙神针》载:气海治“闪著腰痛”,腰俞治“腰胯脊痛”,命门治“腰腹引痛”,肾俞治“腰痛如折”;《太乙离火感应神针》载:头临泣治“腰腋下疼”,涌泉治“腰脚酸疼,足不履地”,均采用该法。
《串雅外篇》载:“百发神针”治疗“痞块腰痛”,“按穴针之,真神妙,百中,乳香、没药、生川附子、血竭、川乌、草乌、檀香末、降香末、大贝母、麝香、母丁香、净蕲艾绵,作针”。此当亦为“太乙神针”之灸。
另外,《古今医统大全》治“腰痛”,用“雷火针法,五月五日,东引桃枝削去皮尖,两头如鸡子样,长寸用尖,针时以针向灯上点着”,“用纸三层或五层,贴在患处,以针按纸上,患深者再燃立愈”。此处“雷火针法”与“太乙神针”相类似,但其所用者并非艾条,而是点燃的桃枝。
3)现代所用其他灸法
温灸:
温灸是将艾材点燃后离开穴位皮肤一定距离进行熏灸,皮肤不易烫伤,现代运用较多。如王兆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秩边、环跳、委中、承山,以针刺配合艾条循经温灸;黄贤武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肾俞、命门、腰阳关、关元俞、L3~S1夹脊穴、阿是穴、秩边、环跳、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用药艾悬灸,药艾含白芷、陈皮、桂枝、威灵仙、川椒、透骨草、降香、乳香、丹参、没药、生草乌、桑寄生;赵艳等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取夹脊穴、压痛点,用针刺加艾箱熏灸;王云琳治疗脊柱病变,取病变节段督脉穴,用梅花针叩刺,然后将消炎痛粉或炎痛喜康粉撒于叩刺面上,外用麝香膏敷贴,再用灸盒温灸。
发泡灸、化脓灸与长蛇灸:
艾灸发泡甚至化脓均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自身调节功能,古人也用以治疗本病,而“长蛇灸”后背部督脉也会起泡。如刘秀萍治疗腰椎骨质增生,取压痛点,用药艾(含乳香、没药、破故纸、透骨草等)隔姜灸,使发泡,过10日、20日后在原穴上下各2cm处分别再灸2次;朱琪治疗顽固性腰酸,取命门穴,用化脓灸;罗诗荣治疗腰肌劳损,取背部督脉,施“长蛇灸”。
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针尾装上艾材后点燃的灸法,兼有针刺和艾灸的作用,由于现代针具的进步,艾材较为容易被装置在针尾,故在现代临床得到推广。如徐福田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大椎,用针刺加灸法,肾俞用温针;涂慧英等治疗臀上皮神经疼痛综合征,取腰3~5夹脊穴、疼痛点(齐刺),用温针灸;张天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压痛点等穴,以长银针施温针灸;王炫京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病变椎间隙和椎旁压痛点,将麝香、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丁香、枳壳混合研末置姜片上,再放于穴位表面,将特制银针穿过药片刺入穴位,并用自制药条燃烧针柄;梁镇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双侧肾俞、大肠俞、脊旁阿是穴,以及患侧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承山、悬钟、昆仑,用短刺法,然后用温针灸,结果表明肌电图异常自发电位减少,运动单位电位数和电压增加,F波传导速度改善,可见现代还通过实验证实了温针灸的疗效,这在古代当然是没有的。
2.古今均用针刺
针刺可以刺及神经血管,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又可使体内产生吗啡样物质,出现镇痛效应,因而在本病的古、今文献中,涉及针刺者分别为65条次、148篇次,分列古、今诸法之第二、第一位,分占各自总条(篇)次的11.00%和56.92%,可见现代远比古代更多地采用针刺法,此当是现代针具进步和神经学说影响的结果。
(1)针刺取穴:
古代针刺治疗本病的常用部位及其穴次为腿阳43、下背22、头项12;常用穴位及其次数为委中16、足三里9、环跳8、肾俞7、水沟7、风市6。可见古人针刺治疗本病以远道穴为多,而前述艾灸则以腰背局部穴为多,两者明显不同。笔者揣测,针刺腰背穴位若不适当,可使该部肌肉产生痉挛,反而加剧疼痛,所以针刺常取远道穴;而艾灸对深部肌肉的刺激不如针刺强,无产生痉挛之虞,故可多取腰背局部穴位。古代针刺远道穴及肾俞者,如《针灸逢源》曰:“腰痛”,“瘀血作痛,昼轻夜重,便黑溺清,刺委中”。“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人中。”《针灸治疗实验集》载:“腰疼痛难动,针委中、风市、足三里,一二日即愈。”“腰痛不能眠,入夜更甚,起坐立眠,皆须人扶侍,肾亏腰痛,第一次刺环跳、委中,第二次刺灸肾俞,第一次针后疼痛大减,第二次灸后行走如常。”
现代治疗本病也针刺远道穴,如李志道治疗慢性腰痛,针刺下肢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风市、阿是等穴,用捻转手法;杨永璇治疗腰脊强痛,取人中,用针刺;乐旭华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秩边、环跳、委中、承山、绝骨、昆仑等;朱秋芬等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双侧殷门穴,进针2~3寸,行捻转补泻手法;毕福高则取合阳穴,针刺2寸,施泻法,这些穴位亦属远道。
(2)针刺方法:
除了常规针刺方法外,本病的古今针刺文献中还有以下内容可供讨论。
1)古今均用补泻:
古今均根据病情的虚实而采用针刺补泻手法。
采用泻法:
本病的古代文献统计结果显示,用泻法16条、合24穴次,补法12条、合15穴次,可见古代用泻法多于补法,提示在古代针刺所治腰痛中,实证多于虚证。古代用法者,如《流注指要赋》曰:“肾俞把腰痛而泻尽。”《天元太乙歌》云:“腰背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穴堪求,神针未出急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针方六集》言:人中治“腰疼脊痛,单泻”。《针灸治疗实验集》治疗“腰痛,疼异常,不能坐立”,“针泻环跳、委中二穴,每日针治一次”,“第一次施治后,无甚现象,第二次施治后,夜间腰部发热,疼痛较前更甚,次日即愈云云”。后一例显示在治疗后疼痛加剧,这是起效前出现的症状,不必过虑。
现代也有用泻法者,尤其是治疗急性腰扭伤,如齐守成取双侧跗阳穴,令针感上传,用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起针时摇大针孔;梁清湖则针刺后溪、耳穴腰骶区、腰部压痛点,用针刺强刺激泻法;舒洪文单取人中穴,用针刺九六补泻中的泻法;李长清取后溪穴,用透天凉针刺手法。此外,楼百层治疗腰痛,取委中,也用捻转泻法。
采用补法:
古今均有采用补法者,如晋代《脉经》语:“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圆,针京门补之。”民国初期《金针秘传》记:甘夫人“病腰痛,不能辗转”,“乃刺肾俞,一补而瘥”,“甘夫人乃肾虚腰痛,如认为实证,用力去邪,殆矣”。现代于书庄治疗子宫脱垂腰痛,针三阴交,用热补法;杨晓军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患侧阳交、跗阳、照海,行补法;杨卓欣则取双侧肾俞,及患侧秩边、委中、承山、昆仑、阿是穴,行针刺“烧火山”手法。
采用补泻结合法:
古今也有补泻兼施者,如明代《杂病穴法(歌)》道:“腰连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其后注:“补腕骨,泻足三里。”又道:“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其后注:“补环跳,泻风市、行间、足三里。”《针方六集》称:人中主“肾虚(腰)痛,先泻后补”。《医宗金鉴》道:“大肠俞治腰脊疼”,“先补后泻要分明”。《类经图翼》谓:白环俞“主治梦遗白浊,肾虚腰痛,先泻后补”。现代徐福田治疗急性腰扭伤,取手部腰痛点,足部昆仑穴,用针刺泻法,取足三里用补法;何京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健侧肾俞、大肠俞,用针刺,根据脊柱弯曲方向施行补泻。
对于本病之补泻,尚有若干问题似待探讨。如元代《磐石金直刺秘传》曰:“腰胯疼痛,转侧难,痛则补曲池,泻环跳;麻木则泻曲池、补环跳。”明代《医学入门》治疗腰痛:“甚者补环跳,泻委中。”因此,在环跳穴上何时施补?何时施泻?为什么?似不十分明了,类似问题还有一些。又如明代《类经图翼》取风市治“腰腿酸痛,足胫麻顽”,“先泻后补”,治“风痛,先补后泻”。“腰腿酸痛”与“风痛”如何区别?为何采用“先泻后补”和“先补后泻”的不同手法?似也需讨论。
2)古今均用交叉刺穴:
人体的左右相对称,经络又互相交错,因此古今治疗本病也有针刺对侧相应穴者,即“左刺右,右刺左”,《素问》称之为缪刺或巨刺。如《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其中“以月死生为痏数”即根据月亮的圆缺,施予一定的针刺量,乃根据时间进行针灸操作)现代丁习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健侧L4~5夹脊穴,注入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霍国荣则取健侧手针腰痛点、中渚、后溪,用强刺激捻转;丁兰庆等针刺健侧飞扬穴,施中等捻转刺激。前面取关节部穴的段落中,王文远等用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健侧臀痛穴(肩贞上1寸),亦为例。
3)古代所用其他刺法
配合呼吸:
古人认为呼吸可推动气血运行,而呼吸次数的多少亦表明留针或手法操作的时间长短,这在缺乏钟表的古代当是常用的计时方法,因此古代针刺常配合呼吸。如前面“古代选取小腹部穴”中,《济生拔粹》以圆利针刺气海“治闪著腰疼”,其后又云:“肥人针入一寸,瘦人针入五分,三补三泻,令人觉脐上或脐下满,腹生痛,停针候二十五息,左手重按其穴,右手进针三息,又停针二十五息,依前进针,令人觉从外肾热气上入小腹满肚,出针神妙。”本案将针刺、补泻、呼吸、留针等方法相结合,使患者获得“热气上入小腹满肚”之感,从而提高疗效。又如《琼瑶神书》道“头疼眉搐腰脚痛”,“先针后溪并申脉,呼吸补泻妙神功”,将呼吸用于补泻。现代也有配合呼吸者,如叶成鹄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施呼吸补泻强刺激。但总的来说,现代针刺配合呼吸者不多。
刺穴有序:
古代有人强调刺穴的先后次序。如《针灸集书》载:先刺照海,后刺列缺治“头旋目眩并痰盛,踝痛腰疼苦不仁”;先刺后溪,后刺申脉治“腿痛腰疼连小腹,头旋目眩病膏肓”。“五种腰痛,先针尺泽,后针清冷渊。”现代冯润身亦认为改变所刺激穴位的先后顺序,将会取得不同的效应,但在现代本病报道中,强调刺穴先后顺序者不多。
按时针刺:
前面“与虚相关”中《脉经》治疗本病:“春当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泻之。”上述交叉刺穴段落中,《素问·缪刺论》言“以月死生为痏数”。可见古人根据不同的时间,施予不同的针刺。现代研究亦证实,针灸与时间相关联,故对上述《脉经》《素问》的记载尚可作进一步探讨。
此外,宋代《琼瑶神书》治疗本病运用了搓、捻、弹、刮、盘等手法,又采用了升阳、升阴、下气、先提后摄等方法,后四者的具体操作尚不十分明了,姑且录以备考:“腰疼腿硬急升阳,委中升阳再升阳,升阳三次停呼至,后用搓搓取热康,委中取血多为妙,再取升阴搓急弹,若有虚人忌取血,实人取血痛即安。”“脊膂强痛要升阳,闪搓腰痛气下忙,委中升阳即使下,复使加弹即便康。”“肾虚腰痛要升阳,即取升阳又升阳,肾俞二穴如有汗,复使下气即安康。”“治腰腿酸疼二百三十二法:委中气下血相应,补刮昆仑七次通,左取七盘精宫处,重加法补在人用。”“治肾虚腰疼二百三十三法:肾俞先提后摄针,搓搓捻捻用其心,委中气下出血愈,再补承山指内循。”“治闪挫腰胁痛二百三十五法:腰间闪挫泻人中,尺泽先将气下冲,肾俞泻先刮先后,委中气下血流通。”
4)现代所用其他刺法
运用古典针法:
包括龙虎交战、苍龟探穴、短刺、恢刺、搓针等法。如张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病变腰椎夹脊穴、秩边、环中等穴,用针刺龙虎交战法;王进等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阿是穴、肾俞、委中,用苍龟探穴针刺法;倪瑞军等则取该横突尖压痛点,用2支2寸毫针同时刺入,施轻轻提插捻转的“短刺法”,取上穴水平向外旁开1.5cm处,用2支4寸毫针同时刺入,向第4、第5腰椎横突方向施“恢刺法”,行大幅度捻转小幅度提插;牛京权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麻木,取然谷、太白,足趾麻木,取隐白、大都,用搓针法。
重视针刺感应:
此当是受现代神经理论及经络感传学说影响之故。如蒋幼光治急性腰痛,针刺殷门穴2.5寸,针尖偏向大腿外侧,使针感从大腿窜至足,用提插强刺激;孟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椎旁开3寸、1寸、0.5寸、髂后嵴直下2寸四穴,用针向椎体方向45°斜刺或直刺2.5~3寸,令针感向足部放射;曹文忠等治疗急性腰痛,针刺大椎透向至阳,施以捻转使针感向下传至腰部并出现感应。
采用强刺激:
为了提高疗效,现代又有采用强刺激者,如熊光天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健侧后溪穴,施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任钦明亦深刺后溪透合谷,并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转。为了加强刺激,现代采用雀啄、捣针、刮针柄等方法,如丁习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侧环跳,用针刺提插捻转,令下肢有麻电感,继用小幅度雀啄提插,以加强刺激;刘东等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针刺阿是穴及其上下左右各旁开1.0cm处,起针时先起旁开4针,然后将阿是穴单向捻转至滞针,并于横突尖部行捣针法,然后稍用力快速向上提针2次,再反向捻针至针下松弛后起针;杨春成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双侧睛明穴,刺入0.5~1.5寸,并刮针柄法加强刺激。
选用芒针:
芒针较长,不但可增强刺激,而且可一针透数穴,以提高疗效。如廉玉鳞治疗病程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用芒针刺大肠俞、秩边、阿是穴,施提插泻法,使有酸胀热感,并向下肢放射,不留针;王梅等则将芒针深刺病变椎体旁压痛点5寸,至炎症水肿部位,用提插泻法,不留针。
采用表皮刺与浮针疗法:
表皮刺与浮针是将针刺于皮下,乃现代临床经验。如杨安府以表皮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压痛点,垂直于经络方向沿表皮平刺,左右交错对刺,使针身位于表皮下清晰可见为度,针刺间隔2寸,要求无针刺疼痛感,然后嘱患者顺着腰部疼痛方向活动,用胶布固定针柄于皮肤上留针2~3小时;李昌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腰部病变痛点旁开6~10cm处,刺入浮针,并做扫散动作,24小时后拔出留于皮下的软套管。
应用“十字刺”:
刘香勤治疗腰肌劳损,取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白环俞、委中穴、L1~5夹脊,用3寸针向脊椎方向斜向透刺,再在腰部俞穴相应的夹脊穴垂直刺1针,与透刺针在腰部肌层中下部呈“+”字交叉,加重得气针感,根据虚实行捻转提插补泻手法。
运用牵拉针法:
李志道治疗急性腰痛,取阿是穴,针2寸,捻转数周,至针体被肌纤维缠绕,然后施大幅度提插,使肌纤维被拉断,再将针斜向上、下、左、右,施同样操作;赵征宇等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患侧该横突尖端压痛点,用长150mm的毫针垂直刺入痛点,得气后向单方面捻转缠定针身,待针感向下传至疼痛区域时猛力甩拉牵掣针柄,以患者耐受为限,不留针;李维法等则用粗针刺入该横突周围阳性反应物,用针尖刮动横突板,弹拨分离阳性反应物,再使针带动皮肤在横突上环转3~5圈后牵拉拔针。
3.古今均用刺血
本病常有气滞血瘀之病理变化,因此常用刺血疗法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在本病的古、今文献中,涉及刺血者分别为36条次、19篇次,分列古、今诸法之第三、第八位,分占各自总条(篇)次的6.09%和7.31%,可见古今百分比相近。
(1)刺血的取穴
1)古代循经取穴:
古人常根据经脉的循行线路取相应穴位予以刺血。如《素问·刺腰痛》载:“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会阴之脉令人腰痛”,“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上述【辨经取穴比较】中,治疗“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阳明令人腰痛”,“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上述“与瘀血相关”段落中,治疗“衡络之脉令人腰痛”,“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均为例。而现代刺血取经脉穴的报道较少。
2)古今均刺血络明显者:
脉络明显或突出,显示彼处瘀滞严重,脉内压力高,于此针刺则可获得较大出血量,取得更好疗效。上述《素问·刺腰痛》中“在郄中结络如黍米”“衡络绝,恶血归之”“视其盛者”,均为例。又如《灵枢经·杂病》治“腰痛”,“取足少阴、腘中血络”。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曰:“腰䐴痛,宜针决膝腰句画中青赤路脉,出血便差。”亦为例。现代叶荣跃治疗急性腰扭伤,也从腰部至委中处寻找血管充盈处,予点刺放血并拔罐,这也可看作是对古人经验的继承。
3)古今均刺委中:
古代治疗本病用刺血者共36条次,其中委中占24条次,远高于其他诸穴。因腰部受伤,膀胱经气受阻,瘀血往往积滞于该经之大关节部,而于此刺血,也体现出“腰背委中求”的思想。如《素问·刺腰痛》云:“腰痛侠脊而痛至头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针灸则》言:委中治“腰脊甚痛不可忍者,刺之出血,顿愈”。《类经图翼》谓:委中治“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出血妙”。其中《内经》用刺血治疗腰痛达9条之多,可见早在《内经》时代,刺委中出血就已得到广泛应用。现代也常取委中穴刺血,如贺普仁治疗腰痛,取委中缓刺放血;喻喜春治疗急慢性腰痛,取委中,用注射器抽血;缪金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委中,用三棱针点刺拔罐出血。
4)现代点刺头面部穴:
如喻喜春治疗急慢性腰痛,取攒竹点刺出血;宋振芳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印堂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贺普仁治疗腰痛,取人中速刺放血。而古代治疗本病刺头面部穴出血的记载较少。
(2)刺血的主治:
除上述经脉病变引起的腰痛外,古人也用刺血治疗因内脏疾病引起的腰痛。如《灵枢经·五邪》语:“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针灸治疗实验集》记:“左肾酸疼,继之大痛,指掌皆肿,恶心呕吐”,“刺内踝静脉出血”,“刺腨肚微血管出血”。对于痧证所致腰痛,《针灸简易》用“放痧”(刺血)治疗“背腰颠项均胀痛,足太阳痧膀胱经(放足小指外侧)。”
古人也用刺血治疗腰痛之虚者。如上述《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济生拔粹》云:“今附久虚人腰痛,刺而复发者,腰重不能举体,刺足太阳经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取经血而愈。”因为气虚可导致血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故用放血救急止痛;对于由瘀血阻滞,经脉不通引起的气血不足,更当采用刺血疗法。此外,上述“针刺方法”之末尾段落中,《琼瑶神书》“治肾虚腰疼二百三十三法”所云“委中气下出血愈”,亦为刺血治虚之例;但其前该书又曰“若有虚人忌取血”,前后意见相左,姑且录以备考。而现代用刺血治疗内科腰痛和虚证腰痛的报道较少。
(3)刺血的方法:
除了常规刺血方法外,古今文献中还有以下内容可予探讨。
1)古今均将刺血与艾灸相结合:
《丹溪心法》载:“腰痛”,“血滞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肾俞、昆仑,尤佳”。可见在刺血后加用艾灸则可提高疗效。现代何祖书等治疗棘间韧带损伤,取病变局部,用刺络拔罐加艾盒熏灸。
2)古代强调“血射以黑”:
前面循经取穴刺血的段落中,《素问·刺腰痛》治“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可见出血如喷射状,量较大,色较黑,直到血色变红方止,刺血量若不足则效不著。而在现代本病的治疗中,这样的报道不多。
3)现代采用刺络拔罐法:
现代用刺络拔罐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这是该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的缘故。如喻喜春治疗急慢性腰痛,取肾俞、阿是穴、大肠俞、天枢、命门、腰阳关,用三棱针点刺拔罐放血;廖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特制钢针点刺脊柱两侧压痛点,然后拔罐使之充分出血;李国庆等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用三棱针直刺横突尖,稍加剥离后,拔罐出血。此外,任日业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椎双侧夹脊穴及阿是穴,施予穴位埋线,再予拔罐出血,本案是在埋线后再予拔罐出血。
4)古代刺血禁忌:
《医学纲目》治疗“脊膂并腰疼”:“委中(二寸半,忌灸,又于四畔紫脉上去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出血,血不止,令人夭)”。“藤块”当为静脉曲张成团者,于此针刺可使出血不止,当慎之,但在其四周紫脉上则可予以刺血。
此外,古人认为刺血的采用当与季节相关。如《素问·刺腰痛》认为,治疗“足太阳脉令人腰痛”,“春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秋无见血”。《针灸甲乙经》云:“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春无见血,出血太多,虚不可复。”显示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刺血禁忌,兹供临床参考。而现代类似的报道较为少见。
4.古今均用敷贴
敷贴之法通过穴位皮肤吸收药物以发挥治疗作用,治疗本病所用药物多为行气活血、化湿祛寒、补肾益精之品,古今均有采用者。如清代《针灸逢源》载:“跌仆伤而腰痛者”,“用酒糟葱姜捣烂罨之最效”。《串雅内篇》谓:“贴腰膏:治腰痛,生姜一斤,捣汁四两,水胶一两,同煎成膏,厚纸摊贴腰眼,甚效。”明代《奇效良方》用“神仙太乙膏”治疗“腰膝痛者,患处贴之”,该膏由玄参、白芷、当归、赤芍、肉桂、大黄、生地等药组成。
对于内脏疾病所致腰痛,古代所敷的药物则有调理内脏的作用。如明代《奇效良方》用“代灸膏”治疗“老人元气衰弱虚冷,脏腑虚滑,除寒积腰疼”,“贴腰眼,一方煎成膏,摊于纸上,临睡贴脐”,该膏含附子、吴茱萸,马蔺花、蛇床子、肉桂、木香等。《古今医统大全》将“保真种子膏”“贴肾俞,暖丹田”,“治腰腿寒湿,风气疼痛,半身不遂,五劳七伤,下元虚冷,不成胎息”,该膏含蛇床子、人参、天冬等38味中药,具温阳强肾、益气养阴、活血走窜、解毒消肿等作用。清代《续名医类案》记:“忽腰大痛,不可转侧”,“二便仍秘,且呕恶发呃”,“外以田螺、独蒜捣烂系脐下,二便既行,呕呃遂止”,该案二便不通,而田螺具清热利水之功。又如前面“与湿相关”中,《古今医统大全》治疗湿气所致腰痛,将“麒麟竭膏”贴于胯部和脚心,亦为例,该膏含当归、木鳖子仁、知母、五倍子、细辛、白芷、槐条、柳条、血竭、轻粉、当门子、雄黄、乳香、没药、松香等。
现代也有用敷贴穴者,如刘天骥等治疗寒湿腰痛,在病变部穴处贴以杜仲膏;胡运光等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取阿是穴,外敷“经穴药压贴”;袁群生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取患侧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压痛点,将麝香糊剂涂在穴位上,用梅花针叩打,再涂麝香糊剂;吴友平治疗背肌筋膜炎,取患部,用刺络拔罐,外敷追风散;祁锡玉等治疗腰痛,取肾俞、委中、命门、阿是穴,用马钱子贴埋;王华则将自拟方(生川草乌、羌独活、白芷)研粉,用酒调成饼状,敷于患部穴,用隔药蜡灸。但现代用敷贴治疗内科腰痛的报道不多。
5.古今均用推拿
推拿是将物理之力作用于经络穴位,以起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之效,针灸临床亦常用之,这是古今相同的。如明代《针灸大成》载一腰痛医案:“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可见对于恐惧针灸,或无法针灸,或针灸疗效不明显者,可用穴位按摩疗法。又如元代《济生拔粹》载:“治腰背俱疼不可忍”,“凡痛勿便攻之,先以正痛处针之,穴名天应穴,针名决痛针,针讫,以手重按捻之,而随经刺穴即愈”。其中“针讫,以手重按捻之”若理解为针刺天应穴结束后,用手按摩捻捏穴位,则是在起针后按摩天应穴,再循经针刺远道穴位,此可供临床参考。
现代配合采用推拿者,如夏粉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病变腰椎夹脊穴,并辨经取相应远道穴,用揉、㨰、振动、斜扳等推拿手法;康莉娣等则取肾俞、命门,用推拿㨰、按、揉、点、擦、拿、单腿屈伸、一指禅推等手法;赵健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臀上穴,予揉按、弹拨、理顺等按摩手法;王绪前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按揉弹拨该横突周围,再点按环跳、承扶、殷门、委中,然后用擦法沿骶棘肌纤维方向直擦,继之牵拉两足踝部,点揉阳陵泉、足三里;王伟等治疗腰肌劳损,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提捏患者脊背膀胱经,先从尾骶部开始向上,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捏至大椎穴水平,以皮肤充血潮红为度;贾锐治疗急性腰扭伤,用拇指按压天应穴及对侧相应点1~2分钟。
6.古今均用火针
火针乃针刺与烧灼相结合的方法,古今亦用以治疗本病,这是古今一致的。如宋代《针灸资生经》记:“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疼,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谬刺痛处,初不深入,既而疼止。”(古代“缪”通“谬”,故本案是交叉选取健侧穴)现代李晓清等治疗臀上皮神经疼痛综合征,取阿是穴,用火针刺条索状物3~5针;刘晓琴治疗腰肌劳损,取腰部明显压痛及其上下左右的膀胱经、督脉经腧穴,用火针点刺;章明忠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病变局部压痛点,行火针加拔罐;林凌治疗腰痛,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用火针焠刺。
7.古代采用熨法、现代采用热敷
灸法的治疗接触面较小,当本病的病变累及面较大时,临床采用较大面积的热疗法,古人采用的是熨法,现代采用的是热敷法,这是相似的。如宋代《医心方》载:“治妊身腰痛方:熬盐令热,布裹与熨之。”现代杨秀兰等治疗腰痛,取阿是穴或病灶夹脊穴,用中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川断、杜仲、牛膝、骨碎补、附子、川草乌等)湿热敷;余静治疗亦取病变局部穴,用中药(桂枝、威灵仙、防风、细辛、红花、花椒、五加皮、荆芥、没药、水蛭、赤芍、乳香)湿热敷;陈庆华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取患部穴位,用中药(当归、川芎、秦艽、赤芍、老葱、羌活、土元、乳没、川草乌、地龙、川断、狗脊、红花等)施湿热敷。
8.现代发展的方法
现代治疗本病还采用拔罐、穴位注射、针灸器械、电针、小针刀、刮痧、埋藏、挑治,以及微针系统等疗法。这些在本病古代文献中未见记载,当是现代工作者的贡献。
(1)拔罐:
现代所用拔罐,除了常规方法外,还有针罐、走罐、刺络拔罐、拔罐起泡等方法。如王绪前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针刺肾俞、委中、阳陵泉、腰阳关、足三里,局部拔罐;陈作霖治疗急性腰扭伤,刺疼痛局部,加拔罐;张文元治疗急性腰扭伤,取阿是穴及其对侧相应点,均用针直刺1寸,用大号火罐套入针柄吸拔;周永红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疼痛部位,均匀涂抹药液(含桂枝、当归、白芥子、细辛、胡椒、樟脑、白芷、元胡等),施予走罐;缪金华则在腰部及痛侧下肢施予走罐;王伟等治疗腰肌劳损,在腰背部涂上适量按摩乳,行走罐疗法;何祖书等治疗棘间韧带损伤,取病变局部,用刺络拔罐加艾盒熏灸;佘瑞平治疗功能性腰痛,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用拔罐发泡疗法。
(2)穴位注射:
现代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泼尼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糜蛋白酶、胎盘组织液、碳酸氢钠、丹参、当归等,还有人注射空气。如霍国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病变部位夹脊穴,注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糜蛋白酶;潘海根等则取L4~S1夹脊、肾俞、阿是穴等,注入甲钴胺注射液;乐旭华等取患椎上下双侧的华佗夹脊穴,注入丹参注射液;戴自明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阿是穴、肾俞,注入泼尼松龙或当归注射液,交替使用;黄丽芳治疗腰肌劳损,取患侧肾俞、腰阳关、委中、腰夹脊、命门、昆仑,注入当归针、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张国祥则取双侧腰骶部夹脊穴或腰椎旁阿是穴,注入碳酸氢钠加当归加普鲁卡因;杨秀兰等治疗腰痛,取阿是穴或病灶夹脊穴,注入当归、川芎、红花、丹参、木瓜、祖师麻、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针剂;杨必成治疗急性腰扭伤,取腰阳关、命门、腰眼三穴,注入空气5~10ml。
(3)器械:
现代所用器械包括激光、微波、低频、中频、高频、电兴奋治疗机、热针治疗仪、电热银针、红外灯、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如张苏鲁等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该横突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委中,将氦-氖激光针刺入并照射;郭宗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大椎、秩边、阳陵泉,施予针刺,并用微波照射;裘爱国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天柱、肾俞、委中、命门、阿是穴,使用中频灸疗机刺激;荆建国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命门、肾俞、大肠俞、委中、承扶、殷门等穴,用针刺,配合低频干扰、高频电火花疗法;孙法轩等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命门、腰阳关、肾俞、压痛点等,用DL2型电兴奋治疗机进行按摩刺激,并用红外灯照射;董怀仁等则采用WZ-Ⅱ型电热银针治疗仪;管遵惠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病变腰椎棘突间为中宫,取脊椎九宫穴,用GZHZB型热针治疗仪行热针刺激;张少祥等则取L1~S1两旁夹脊穴、患侧秩边,外涂艾灸液,用红外线灯照射,结合牵引正骨;尤阳等治疗腰肌劳损,取肾俞、委中、夹脊、阿是穴、次髎,用针刺加TDP照射。
(4)电针:
电针是现代电子技术与古老针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目前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其所治具有腰痛症状的疾病包括腰肌劳损、腰三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如李会新治疗腰肌劳损,取腰部足太阳经所过之处最敏感的压痛点,及健侧腰部对应点,施针刺捻转手法,并接通ZYZ20GZ1型电针治疗仪;王升旭等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针刺L1、L2夹脊穴直刺抵达椎板,捻转至滞针状,使针感向L3横突方向传导,另针刺L3横突压痛点,施提插捻转泻法,连G6805电针仪;侯宝兴等则用针灸绝缘针逐一刺入该横突压痛点3~5针,得气后,将电凝器尖端瞬时、间断碰及绝缘针尾导电处,使患者有麻胀重酸等感觉,不留针;仲跻尚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腰2夹脊穴、阿是穴,用针刺泻法,并接电;贾远望治疗急性腰扭伤,取手穴的腰痛点,将针刺入,接通626医疗机的脉冲直流电;杨全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夹脊、关元俞、环跳,用电针,早期用高频持续波,后期用低频疏密波;赖新生等则取病变椎体及上下各1个椎体两侧的夹脊穴,采用深刺电针疗法。
(5)小针刀:
小针刀是近三四十年来产生的新疗法,是针刺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产物,对一些难治性腰痛有良好疗效,但较外科手术简单和安全,故得到推广。在腰三横突综合征、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的治疗中,均有采用小针刀的报道。如姜席赋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用斜刃针刀刺入皮下至该横突端痛性结节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提插切割,并同时向外侧拨离;高武科等治疗腰肌劳损,在腰椎脊柱周围酸胀痛处找准压痛点,将针刀沿痛点直入肌肉,有硬结和条索者可纵行或横行通透剥离;覃崇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病变椎间盘的棘间点、横突间压痛点、腰臀部软组织损伤之压痛点,用小针刀切开、切割、剥离;刘星等则取患病椎间隙一侧和上、下棘突间,用小针刀直接松解棘间韧带、椎旁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在下肢或臀部的顽固性痛点或穴位上亦用小针刀松解。
(6)刮痧:
对于腰肌劳损现代常用刮痧疗法,如周晓良取脊椎两旁,用刮痧疗法;赵凡平等取三焦俞、肾俞、关元俞、志室、委中、阿是穴等,用刮痧疗法;夏俊博等取人中、风府、膈俞、肝俞、志室、肾俞、命门、次髎、腰阳关、委中、阳陵泉、太溪、照海、足三里、昆仑、关元,用刮痧法。
(7)埋藏:
现代治疗本病,在穴位处所埋的物品有皮内针、羊肠线等。如黄端彬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取命门、腰阳关、肾俞、志室、气海俞、关元俞、十七椎下、夹脊穴14~17、腰眼等,用皮内针埋藏法,留针1~2天;王品山治疗分娩后腰痛,取命门,置皮内针;任日业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椎双侧夹脊穴及阿是穴,施予穴位埋线;柏树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用针刀后,又于阿是穴处埋线,以巩固疗效。
(8)挑治:
如师怀堂治疗腰肌劳损疼痛,用锋钩针割断皮下脂肪及肌纤维;蒋国华治疗急性腰扭伤,用眼科手术剪,轻缓地剪破龈交穴处结节,使之出现少许渗血;傅振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病变局部皮肤异常点,用挑针法,并拔罐出血。
(9)微针系统:
包括手足针(含腕踝针)、眼针、头针、耳穴、鼻针等。
1)手足针:
如郭贵生治疗急性腰扭伤,取第2掌骨侧全息穴的腰(第2掌骨桡侧靠近第2掌骨近心端处),用针直刺1.5~2寸,得气后边行针;欧阳崇等治疗腰肌劳损,取双侧腕踝针下6穴,针体与皮肤呈30°,留针30分钟。也有人将前述手背部“腰痛穴”归入手针范畴。
2)眼针:
如彭静山治疗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损伤),针刺双侧眼针中、下焦区;何希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患侧眼针的膀胱区、肾区、下焦区,用毫针小幅度捻转刺入;仲跻尚治疗急性腰扭伤,取眼针下焦穴,并配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用平刺或斜刺,捻针频率在150次/min以上,得气为止。
3)头针:
如方云鹏治疗腰肌劳损疼痛,针刺头针伏象腰背区;王淑燕等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头穴腰区(百会后1寸),沿头皮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用捻转手法;丁金榜等则取头针足运感区,用针刺。
4)耳穴:
如李兆瑞等治疗急性腰扭伤,取患侧耳穴神门、皮质下、腰骶椎或相应敏感点,快速进针,强刺激手法;沈志忠治疗急性腰扭伤,取耳穴的肝、肾、腰痛点、腰椎、皮质下、神门、膀胱七穴,用王不留行贴压。
5)鼻针:
如孟庆良治疗急性腰扭伤,取鼻针腰三点(在鼻骨下端中央一点,鼻翼上方左右各一点),将毫针垂直刺入,用中等刺激手法;常进阳治疗急性腰扭伤,督脉与阳明经在鼻下端的“腰三点”,用针刺。
上述微针系统均属远道取穴,而前面已述,针刺远道穴位时,多嘱患者配合活动腰部,故而在针刺上述微针穴位时,现代报道亦多令患者配合活动腰部。
此外,北宋《太平圣惠方》的“三十六黄点烙方”中“肾黄”“房黄”均有腰痛之症,因此古代用点烙为2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