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痛中心护理岗位职责与管理
- 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组织编写
- 1849字
- 2022-04-21 15:42:44
第二节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与认证体系的组织架构
2011年3月27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正式成立了区域协同型胸痛中心之后,引起了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的高度重视,在当年4月初召开的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胡大一教授建议全体分会常务委员抽空到会场对面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参观,不少专家后来利用各种机会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参观指导,这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组织行为。在胡大一教授的推动下,由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于2011年10月22日召开了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但当时并未组建推动胸痛中心建设的组织架构。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建立的国内首个区域协调型胸痛中心的带动下,国内多家医院开始了胸痛中心建设工作,也引起了当时广东省卫生厅和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在广东省卫生厅的支持下,国内首个专注胸痛中心建设的学术组织—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为推动全国胸痛中心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了依托平台。早期的胸痛中心建设培训活动都是依托该协会举办的。
全国层面的胸痛中心组织架构建设始于2013年,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的建议下,由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的霍勇教授主导,联合国内胸痛中心建设领域里的主要专家,于2013年9月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同时委托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联合组建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负责全国胸痛中心的培训和认证组织工作。经过短暂的准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11日在广州召开(图1-2-1),同期对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进行了认证培训及模拟现场核查,从而开启了中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工作的征程(图1-2-2)。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的三年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组织了第一到第九批的胸痛中心认证,直到2017年的第十批开始,由胸痛中心总部接管全国胸痛中心的培训、认证组织工作,同时在武汉、哈尔滨、厦门分设了三个区域认证办公室,加上原有的广州办公室,组成了一个总部、四个分区办公室的认证组织架构,在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图1-2-1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图1-2-2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试认证并进行现场核查培训
2015年2月,在胸痛中心认证工作进行了一年之后,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为避免认证过程中滋生不正之风,专门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监督委员会,由葛均波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汪道文教授和秦永文教授。
为了做好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工作,2016年成立了由方唯一教授领导的胸痛中心质量控制办公室,开始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分为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2018年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再认证办公室,分别设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天津市胸科医院,负责再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至此,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组织架构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从培训到认证、质控和再认证的完整体系。
2019年10月22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指示要求,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10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正式授权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工作,要求建立相关数据平台,促进胸痛中心规范建设与发展,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要求定期向医政医管局报送胸痛中心建设的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授权既为胸痛中心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同时也是开创了政府委托学术组织推动全国学科建设的先例,必将对未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成立之后,调整了全国胸痛中心的组织架构,在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框架下,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霍勇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方唯一教授担任执行主任委员,主要负责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源、确定胸痛中心的发展方向、审议执行委员会和总部制订的发展规划。监督委员会由葛均波院士担任主任委员,负责监督、处理胸痛中心认证、质控等工作中的相关组织及人员行为的合规合法性。执行委员会由向定成教授担任主任委员,负责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具体推动工作,下设标准与认证组、质控管理组、再认证组、信息化与科研组以及培训管理组。常设机构包括:胸痛中心总部作为协调机构,四个区域办公室、两个再认证办公室作为执行机构。除了全国性组织架构外,地方组织架构包括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和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负责推动各省市的胸痛中心的培训、预检、质控及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等工作。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作为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的协同机构,共同参与全国胸痛中心的推动和管理工作。
(向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