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骨关节显像异常影像

一、骨静态显像异常图像

(一)异常显像剂浓聚(热区)

显像剂浓聚是骨显像图像最常见的异常影像,多见于骨骼疾病的早期和伴有破骨、成骨过程的进行期。如转移性骨病、原发骨肿瘤、骨折、骨髓炎等,骨质代谢紊乱病变如畸形性骨炎,均可以产生异常显像剂浓聚。

放射性显像剂聚积的程度与骨病的性质有关。恶性肿瘤常可见明显异常显像剂浓聚;异常影像的数量和病灶的形态也有一定的意义。骨显像上出现多个、弥散分布的显像剂浓聚,提示骨转移可能性很大。单个异常显像剂浓聚要根据病灶的形态、位置,必要时联合SPECT/CT明确诊断(图1-7-1~图1-7-3)。

图1-7-1 患者男,58岁,肺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全身骨多处异常显像剂浓聚

图1-7-2 患者男,54岁,肺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左侧骶骨翼局限性显像剂摄取增高,图像融合提示骨质破坏,考虑骨转移

图1-7-3 患者女,71岁。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腰1、2椎体显像剂摄取增高,图像融合提示腰1、2椎体骨质增生

(二)异常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冷区)

凡是可产生骨骼组织血供减少或溶骨性病变时,均可显示异常放射性“冷区”。骨显像上的“冷区”最多见于恶性肿瘤骨转移,以肺癌、前列腺癌、肝癌多见,多发生于扁平骨、胸椎和骨盆。在良性病变中,骨显像“冷区”多见于骨缺血性坏死早期、骨梗死、骨囊肿以及放射性治疗后,还可以见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上述情况导致骨质的破坏、溶解,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较少的显像剂而出现显像剂分布缺损,形成“冷区”显像。

(三)显像剂分布呈“混合型”

骨显像上病灶中心显像剂摄取缺损,呈明显的“冷区”改变,而冷区周围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冷区”与“热区”同时存在,称为“轮圈样”改变。这是因为在骨代谢中,骨质的合成与骨质的破坏、溶解常常同时存在,两者互相影响。在破骨细胞活跃导致溶骨性破坏同时,邻近损伤的周边部位对骨的损伤进行修复,因此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的“热区”;而在骨损伤的中心部位,破骨细胞活跃导致溶骨性破坏不摄取显像剂而出现显像剂分布缺损的“冷区”改变。混合型影像多见于骨无菌性坏死、骨膜下血肿、不愈合的骨折、急性骨髓炎、关节感染、骨巨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病灶等(图1-7-4、图1-7-5)。

图1-7-4 患者男,11岁。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右股骨下段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病灶显像剂分布呈“混合型”

图1-7-5 患者男,72岁。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灶显像剂分布呈“轮圈样”改变

(四)超级骨显像

放射性骨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时呈均匀性、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显影不清甚至不显影,膀胱内显像剂分布较少,软组织内亦无显像剂分布,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常见于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甲状腺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图1-7-6、图1-7-7)。超级骨显像产生的机制为弥漫的反应性骨形成,骨摄取大量的放射性骨显像剂而致。

图1-7-6 患者男,27岁,甲状腺旁腺功能亢进症。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超级骨显像”,符合代谢性骨病表现

图1-7-7 患者男,62岁,肺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超级骨显像”,提示全身骨广泛转移

(五)闪烁现象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最初发现于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骨骼转移病灶在经过化疗或放射性治疗后的早期数月(2~3个月),出现病灶部位摄取骨显像剂增强,而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出现闪烁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治疗后短期放射性骨炎所致局部血流增加和新生骨代谢增强,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二、骨动态显像异常图像

(一)血流相

血流相中出现患侧局部放射性增高伴显影提前,提示该部位动脉血流灌注增强、增快,血供增加,常见于原发性骨肿瘤和急性骨髓炎。而局部放射性减低则表明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供减低,常见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梗死等良性病变。

(二)血池相

血池相反映放射性增高提示局部软组织或骨骼病变处于充血状态,可见于急性骨髓炎、蜂窝织炎等;放射性减低则提示局部软组织或骨骼病变血供减少。血池相获得的是小动脉灌注状态和静脉回流的状态,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状况。

(三)延迟相

延迟相异常表现与骨静态显像表现相同(图1-7-8)。

图1-7-8 胫骨骨髓炎99mTc-MDP骨三时相表现

患者女,43岁,右侧胫骨骨髓炎。99mTc-MDP骨三时相显示患者右侧胫骨周围软组织血流灌注增加,血池相右侧胫骨部位显像剂摄取增高,延迟相示右侧胫骨显像剂摄取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