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胃肠道,需静观其“便”

消化科 索宝军

“便”?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大便”的“便”。别嫌弃消化科医生会对这个话题不依不饶。

“一天排便几次啊?”“什么颜色啊?”“什么形状啊?”“什么气味啊?”

还能是什么气味……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就告诉你,医生通过了解你的“大便”,能得出什么信息。

观色

1.柏油便

常见于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大便颜色如同铺路的柏油,表面发亮,多数不成形,为糊状或稀便。

2.黏液便

大便呈透明或者黄白色,有不透明的黏液混于粪便之中或者附着于粪便的表面。多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3.血便

当出现血便,则提示存在肠道出血,如伴有感染,则会同时出现黏液和血液。如果血色新鲜,提示出血部位更接近肛门;如果为暗红色,提示出血部位更靠上;如果血液和大便分开,提示存在痔疮或者肛裂等疾病的可能性大;如果血液和大便混在一起,则提示可能肠黏膜出现坏死性炎症。

观形

一般来讲,正常粪便的形状应形如香蕉。如果偶尔出现粪便不成形,也不要太纠结,那也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现,可以先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规律,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粪便仍持续不正常,就要仔细对待了。

关于粪便的外形,可是有国际分型的。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有没有你熟悉的形状呢?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

稀便,顾名思义,就是不成形的粪便;如果呈液体状,叫作稀水样便,常见于肠道急性感染;软便如伴有黏液,且比水稠一些,叫作糊状便,多见于消化不良;如果再稠一些,叫作不成形便。出现以上情况,如果不伴有其他异常,可能和饮食相关。相反就是大便干燥,常见于便秘的患者。

找规律

正常成人的排便有规律可循,一般是1天1~2次或者1~2天1次。如果排便规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就要引起重视了。

排便次数增多,可见于感染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小肠吸收不良等,这时候您就要进一步观察大便的外形;如果突然出现了便秘甚至腹痛,排气减少,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引起了肠梗阻,比如结肠癌。

嗅味道

1.恶臭

多是进食高蛋白食物或肉类较多,如果长期如此,则需要去化验一个大便常规。

2.刺鼻酸味

多数是发酵性消化不良,见于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由于脂肪酸分解及糖的发酵而产生酸臭味。

3.伴有腥味的焦黑便

提示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较多。

4.水便伴肉或鱼的腐臭味

为肠内大量黏液分解的表现,可见于细菌性痢疾。

5.肉汤样大便伴奇臭

多见于小肠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以上和大家简单介绍了从色、形、数、味观察大便的方法,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很简单。

医生提醒:

您需要每天观察大便,如果和平时的规律发生了改变,就要引起重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医院查一个便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