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方

(一)自拟方

1.健脾平肝汤

(1)组成:

山药30g,扁豆20g,莲子20g,太子参15g,黑豆15g,绿豆20g,炒谷芽10g,焦楂15g,鸡内金10g,桑叶10g,烧乌梅10g,冰糖20g。

(2)功效:

健脾柔肝,益胃生津,消食导滞。

(3)主治:

脾弱肝旺,脾虚食滞,脾肺两虚。

(4)方解:

本方药性平和,健脾柔肝,以健运脾胃为主,补而不滞。山药益胃生津,扁豆健脾化湿,莲子健脾养神,得太子参、黑豆、绿豆而增强健脾生津之功效。谷芽、焦楂、鸡内金助中焦之运化,而增健脾益胃之功,所谓以运为补。桑叶平肝,乌梅、冰糖酸甘化阴柔肝,以防肝侮脾土。脾为后天之本,脾得健运,生化有源,故能增强体质。

(5)用法用量:

冷水浸药1小时,煮沸15分钟,日1剂,煎3次,分早、午、晚饭后温服。

(6)注意事项:

本方可用于符合中医脾弱肝旺、脾虚食滞、脾肺两虚等证型及小儿疳积、厌食、营养失调,以及麻疹、水痘、肝炎、结核病等病后恢复期。

(7)临床运用:

脾虚加炒白术、神曲;疳积加银柴胡、黄芩;厌食加神曲、炒麦芽;湿重加波蔻、薏苡仁;热重加金银花、连翘。

(8)病案举例:

小儿食积。

魏某,男,7岁。1992年5月20日初诊。患儿10天前饥饿时连食4个烧洋芋又饮汽水1瓶,之后即感脘腹胀痛,腹泻日2~3次,大便酸腐臭秽,夹杂不消化食物,神倦懒言,夜卧不安,纳呆,口气重。其母喂其多酶片、乳酸菌素片,服后脘腹胀痛稍缓。舌红,苔白厚腻,脉滑,指纹青滞。西医诊断:腹泻。中医诊断:伤食滞中、脾虚失运(食积)。治则益气健脾,消食导滞。方药:健脾平肝汤加波蔻10g、炒薏苡仁20g。3剂,一日3次。并嘱其饮食清淡,忌冷饮及不易消化食物。

二诊:1992年5月25日。服上方后诸症俱减,饮食增加,性怪,大便日1次,质正常,口气有,舌红苔薄腻,脉缓,指纹淡青。方药:健脾平肝汤加波蔻10g、神曲15g、炒麦芽10g。5剂,一日3次。后随访患儿痊愈。

按语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而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则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形成积滞。乳食既积于中,而脾气又弱,故治当攻补并用。本方系著名中医学家戴丽三老先生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制定的经验方,再经戴慧芬30余年的临床应用,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完善,并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验证本方对病后体虚(脾弱肝旺)、营养失调、脾肺虚弱、肝气失调、抗病能力减弱及厌食、性怪易哭、躁动不安、夜卧不宁、自汗、盗汗,具有较好的疗效。

2.变通逍遥散

(1)组成:

当归15g,杭芍10g,茯苓15g,香附10g,佛手10g,薄荷6g,柴胡10g,延胡索15g,甘草6g,煨姜3片。

(2)功效:

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3)主治:

痛经。

(4)方解:

本方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由逍遥散去白术加香附、佛手、延胡索而成。香附、佛手加重疏肝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分量。香附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称,寓气行则血行之意。柴胡苦平,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杭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延胡索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专功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以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煨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本方可治肝气郁滞,气机不利或肝脾血虚所引起的痛经。

(5)用法用量:

开水浸泡20~30分钟,煎25分钟,日1剂,一剂煎3次,分早、午、晚饭后温服。

(6)注意事项:

经期忌生、冷、寒凉食物。

(7)临床应用:

若舌红脉数,经血有灼热感,为肝郁化火,可加牡丹皮、栀子以凉血止痛;若小腹疼痛剧烈、口唇青暗、肢体出汗、脉沉紧、舌淡苔白,为寒凝气滞、肝气不舒,宜去薄荷,加肉桂、炒吴茱萸、小茴香,煨姜易炮姜,以加强温经止痛之功;若经后疼痛,去薄荷,加熟地黄,能加强养血之功而止痛。

(8)典型病例:

经行腹痛(痛经)。

解某,女,42岁,已婚,1992年6月13日初诊。患者月经不调和痛经已3个月余,Lmp(末次月经)6月13日,月经提前2天,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胀痛,连及两胁及乳房胀痛,经前期烦躁易怒,面部黄褐斑,口干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诊断:肝郁气滞,气血不调。治宜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拟变通逍遥散加台乌10g、川芎6g、益母草15g,3剂。

二诊:1992年6月18日。服上方后各种疼痛消失,经量转正常、色红、血块减少,烦躁易怒明显改善。今月经已干净,面部黄褐斑未退净,治宜养血疏肝、益颜退斑之剂,拟变通逍遥散去延胡索、煨姜,加生地黄15g、白芷10g、僵蚕10g、菟丝子15g,嘱服10~20剂。后随访诸症而愈。

按语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至宝,肝体为阴,血亦属阴。阴性易于郁结,因而影响气血运行;肝木性喜升散条达,如情志抑郁,则气机不舒,气郁则血瘀,影响冲任失调。此肝郁气滞类痛经,在于少腹胀痛情况,胀甚于痛,多为气滞,气滞表现为经前或经期胸胁及少腹胀痛,以胀为主。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为瘀血之象。偏于气滞者,当以疏肝理气为原则,佐以台乌、川芎、益母草等活血之品。月经期是调经止痛的最好时机,应因势利导用药,一般于经前1周开始服用本方,经既行则宜养血和血之剂,如此治疗几个周期,多数可以治愈。

(二)成方应用

1.加味桂枝汤

(1)来源:

《伤寒论》。历代医家称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的主要功能是调和营卫,燮理阴阳。桂枝汤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不仅用于外感表虚之证,更重要的是用于内伤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的许多疾病。戴慧芬常用于围绝经期营卫失调,营虚肌肉跳动,营卫俱虚之肌肤发痒,妊娠期营卫不调,胃气虚弱、营卫受损所致痹病,营卫不调之失眠,气虚血瘀、营卫不足的中风后遗症,外伤、术后之营卫虚损,胃肠型感冒和腹泻,肢体疼痛,病后体虚、营卫失调等。

(2)临床应用:

①围绝经期营卫失调,倍芍药,加香附、麦芽、乌梅、冰糖;②营虚肌肉跳动,加人参、黄芪、当归、桑枝;③营卫俱虚之肌肤发痒,杭芍易赤芍,加葛根、防风、刺蒺藜、地肤子;④妊娠期营卫不调,胃气虚弱,重用生姜,加白术、神曲;⑤营卫受损所致痹病,倍芍药,加人参、黄芪、当归、附片、鸡血藤;⑥营卫不调之失眠,倍芍药,加山茱萸、枸杞、橘络;⑦气虚血瘀、营卫不足的中风后遗症,配补阳还五汤;⑧病后体虚、营卫失调,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3)方解:

桂枝味辛,性温,阳也。有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化湿利水之功,尤能助心肺之阳。其归经入心、肺、膀胱,如临床常用之五苓散,因配伍桂枝助膀胱之气化功能,五苓散才能起通调水道的作用。概括其功用,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六大功效。

杭芍味酸,性寒,阴也。取味酸能收敛营阴(即止汗、止血、止津耗散),性寒且入营,具补血、平肝、止痛之效。

生姜味辛辣,性温,发散风寒,温中止呕。配桂枝增强助卫阳,解肌表,除外邪。二者合用,为姜桂汤,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卫阳。

大枣味甘,性温,配杭芍补营阴;二者配伍,酸甘化阴,以滋周身之阴液。

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有护卫中气、调和诸药、安内攘外之功。配桂枝为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阳;配芍药为芍药甘草汤,能和营养阴,舒挛止痛。

总之,从桂枝汤的两味主药来看,桂枝辛温助卫阳发汗,芍药酸收助营阴止汗。两者相合,在于通过桂枝助卫阳发汗之功,使外邪随汗而解;通过杭芍的助营阴止汗之功,保护营阴不致被再度损伤。二者配合是发汗之中寓敛汗之旨,既发汗,又止汗,既矛盾,又统一。前人有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论。

(4)病案举例:

不寐(失眠)。

张某,女,48岁,1978年7月13日初诊。患者失眠,每晚入睡2~3小时,入睡困难,梦多,易醒,平素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忧思易怒,月经不调,腰酸乏力,口干,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营卫失调,肝肾不足。治宜调和营卫、滋补肝肾、安神。拟:桂枝10g,杭芍20g,甘草6g,大枣6g,生姜9g,酸枣仁10g,山茱萸10g,炙远志10g,橘络6g。5剂,一日3次。

二诊:1978年7月20日。服上方后睡眠好转,每晚入睡4~5小时,梦减少,忧思易怒减轻,时烘热汗出,五心热。守上方加龙骨15g、牡蛎15g、浮小麦20g、香附10g,嘱服10剂,后随访而愈。

按语 妇女围绝经期正值“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的生理变化时期。营卫与心肺相连,与气血相关,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肾主藏精,气血精逐渐衰退,则冲任二脉失于滋养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云:“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指出营卫与人体的寐寤关系极为密切。如老年之人,或病后营气虚衰,营卫失常,卫气内伐,经常出现难以入眠,或易醒,用桂枝汤倍芍药加味可收宁心安神之效。

2.加味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

(1)来源:

《扁鹊心书》,又名附子半夏汤。原主治“胃虚冷痰上攻,头目眩晕,眼昏呕吐等证”。方由附子、法半夏、陈皮、生姜等药组成。戴慧芬经3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一切沉寒痼冷阳虚之证皆适用本方。

(2)临床应用:

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的应用,遍及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各个系统的疾患。只要中医辨证属于五脏六腑的各种阴寒病证,均可考虑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化裁,或与适应于证情的其他方剂配合运用,多获良效。

(3)方解:

本方以附子为君,性味辛温大热,能大补命门真火,温扶肾阳,性走而不守,通行经络,可达全身表里上下,无所不到。盖肾得温而能司气化,脾得温则水有节制,肺得温而津液得布,使寒湿痰饮无所停留,为治寒痰冷饮之首方。生姜发表散寒,可除湿豁痰,为呕家圣药。半夏性味苦温,功能散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陈皮气辛,味苦,性温,芳香理气燥湿,导痰消滞。全方合力,共奏温肾运脾、燥湿豁痰、宣郁散结之功。

(4)病案举例:

头痛。

李某,男,50岁,1974年初诊。近1年来头痛频发,恶风寒,痛甚时心烦欲呕。患者素有痰饮,长期咯痰,胸闷纳呆,曾经服用李杲半夏白术天麻汤20余剂,效不显,且出现心烦面浮、下肢发胀、动则汗出等症状。症见舌淡胖润,苔白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脾肾阳虚,湿邪内遏。治宜温阳化湿,宣通气机。拟:附子60g(先煎),法半夏10g,陈皮10g,生姜15g,桑枝15g。2剂,一日3次。

二诊:上方服后,白厚腻苔已退半,面浮,肢胀已消,唯头微痛,食量增。守原方加白芷6g、川芎6g。5剂,一日3次。

三诊:上方服5剂,不仅头痛全止,且感头脑清新,多年之咯痰亦止。为巩固疗效起见,嘱患者守原方每周服1剂,连服1个月。后随访头痛已控制,未复发。

按语 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出自《扁鹊心书》,原方用治脾肾阳虚之证。方中以附子温脾肾;生姜散寒化痰,宣郁除湿;半夏降逆豁痰,燥湿散结;陈皮理气燥湿,导痰消滞;桑枝通络止痛,利水消肿;白芷善走气分,又入血分,祛风燥湿,通窍止痛;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全方共奏温肾运脾、除湿理气、祛风止痛之功。

(供稿人:李骏 李佳锦 严园 胡亚光 戴文姬 戴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