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方

(一)自拟方

1.健脾祛浊方

(1)组成:

生黄芪30g,太子参10g,芡实10g,莲子10g,怀山药10g,仙鹤草20g,白术20g,补骨脂10g,益母草15g,甘草6g,等。

(2)功效:

温肾健脾,益气祛浊。

(3)主治:

过敏性紫癜肾炎。

(4)方解:

黄芪为君,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为补肺脾之气的要药,升举阳气的圣药。臣以治脾常用之太子参、白术、怀山药、莲子,健脾益气,恢复统摄功能。芡实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气、止泻之功,且《本草纲目》谓其“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故臣以该药治疗蛋白尿,取其具有封藏固摄人体精微物质之功,从而封藏固摄外泄于尿中的蛋白,减轻紫癜患儿的蛋白尿。益母草能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仙鹤草具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之功,为传统的止血良药。刘以敏认为,仙鹤草除凉血止血外,还有较好的补虚作用,可调补气血,助体力恢复。补骨脂温补脾肾,既助君药健脾益气,又佐健脾利湿各药以制肾水,使水土合德,涵化万物。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5)用法用量:

冷水浸药半小时,文火煮沸20分钟,饭后温服,日3次,每剂1日。

(6)注意事项:

注意寻找引起本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去除过敏原,清除慢性感染灶,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宜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除紧张情绪。密切观察腹痛、腹泻、黑便,以及关节肿痛、肿胀情况。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适当增加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菠萝除外)。

(7)临床应用:

伴关节肿痛者,加木瓜、叶下花、川牛膝、伸筋草等。如有腹痛,加延胡索、甘松、刺猬皮、小茴香。紫癜久不消退,斑色暗者,可加用香附、郁金,加强行气活血之功。兼有风邪表证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牛蒡子等疏风解表之品,但用量不宜大,以防化燥伤阴。

(8)病案举例:

过敏性紫癜肾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聂某,女,11岁。2004年5月16日初诊。双下肢瘀点反复出现两月余。双下肢瘀点反复出现,压之不退色,汗出多,曾伴腹痛和关节痛,小便混浊,大便干结,饮食一般,口渴饮水,舌质红,苔白腻。尿液分析:红细胞10~20个/HP,尿蛋白(++)~(+++)。曾内服激素2个月,现激素每日内服3片,2个月来尿蛋白波动在(++)~(+++)。就诊时尿液分析示颜色混浊,尿蛋白(+),红细胞6~12个/HP,白细胞4~5个/HP。血小板计数320×109/L。诊断:过敏性紫癜肾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治宜滋养肝肾,活血化瘀为主。药用:生黄芪30g,茺蔚子、白茅根、茯苓各15g,茜草12g,花蕊石(煅)30g,仙鹤草、山茱萸各10g,生地黄15g,粉丹皮、墨旱莲各10g,女贞子、蝉蜕、昆明山海棠各15g。

服上方6剂后,汗出减少,小便较前清,泡沫少,大便调,饮食可;舌脉同前。尿液分析:红细胞10~15个/HP,尿蛋白(±)。效佳,在上方基础上,加大消蛋白药之剂量,以免前功尽弃。生黄芪60g,茺蔚子15g,茯苓、泽泻、山茱萸、熟地黄、粉丹皮、山楂各10g,小叶石韦15g,蝉蜕10g,掉毛草25g,怀山药、补骨脂各15g。

三诊:服上方3剂后,小便清,无泡沫,大便调,饮食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尿液分析:红细胞2~3个/HP,尿蛋白(-)。效不更方,继投3剂。

四诊:双下肢无新的瘀点出现,无腹痛,无关节痛,小便清,无泡沫,大便一日一行,饮食一般,汗出不多,舌边红,苔薄白,脉细。尿液分析:红细胞2~4个/HP,尿蛋白阴性。上方加小蓟9g、薏苡仁10g,去昆明山海棠,继投6剂。嘱患儿注意休息,定期复查。

按语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灵枢·百病始生》)络脉受损,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是紫癜形成的主要病机。对于此病,首辨缓急虚实,辨表热里热,辨瘀斑色泽和大小,分清病因,伴随症状;病位在肺、脾、肝、肾,关键在风、热、湿、瘀。对于治疗思路,疾病后期脾肾两虚,须注意不要盲目地活血化瘀,以免伤正而加重病情;在恢复期应注意调整人体脏腑阴阳之偏胜,特别注意养阴清热、扶正达邪、温脾补肾,防止复发;另外,还要注意解毒化瘀,勿见血止血。故用黄芪为君药,重在益气祛瘀生新。仙鹤草收涩止血,强壮补虚。茜草凉血止血,行血散瘀。女贞子滋养肝肾、清虚热,墨旱莲养阴益肾、凉血止血;二药相须为用,增滋养肝肾、清虚热、凉血止血之功,滋养而不碍胃,清凉而不苦寒,常用于过敏性紫癜后期阴虚火旺血瘀者。对于上述反复发作的病例,可适当再加用昆明山海棠之类兼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在缓解期,并非一味重视益气补益,仍应在紫癜消退后注意清解余热毒邪。

2.止抽汤

(1)组成:

山土瓜15g,兰花参15g,荠菜花15g,全蝎5g,蜈蚣2条,天麻10g,钩藤10g,乌梅10g,白芍30g,炙甘草5g。

(2)功效:

平肝潜阳,息风化痰。

(3)主治:

抽动秽语综合征。

(4)方解: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机与风、痰有密切关系。方中以山土瓜(又名红土瓜)、兰花参、荠菜花为主药,其中山土瓜健脾化痰,兰花参补虚损、除虚热、平肝安神,荠菜花清热除湿,合用共奏平肝清心、健脾助运化痰之效。方中虫药全蝎、蜈蚣平肝祛风、息风豁痰;白芍既能养血柔肝,又可平肝潜阳,兼能制约风药伤阴之弊;乌梅具收敛之性,可入肝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神农本草经》),还能“益津开胃”(《本经逢原》),可减轻患儿长期服药对食欲的影响;炙甘草补脾益气,配白芍有缓急之用,可控制肢体拘挛,同时调和诸药,减轻虫药的毒性。

(5)用法用量:

冷水浸药半小时,文火煮沸20分钟,饭后温服,日3次,每剂1日。

(6)注意事项: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保持心情愉快,饮食上忌食辛辣或肥甘厚腻的食物,少食含有色素及防腐剂的食品。少接触手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避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

(7)临床应用:

伴有吸鼻,加辛夷花、苍耳子,宣肺通窍;眨眼,加菊花、蝉花(若无蝉花,可用蝉蜕代替),清热明目祛风;清嗓,加射干、僵蚕,祛风解痉、降火消痰;异常发声,则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郁金,清心豁痰、安神开窍、益智解郁;如有摇头、点头、斜颈,重用天麻、钩藤,加伸筋草,以平肝息风定惊;肢体抽动,加葛根、木瓜、伸筋草、川牛膝,舒筋活络;腹部抽动,加大芍药、甘草用量,以缓挛急。

(8)病案举例:

抽动秽语综合征(阴虚阳亢,风动痰扰)。

刘某,男,10岁,2012年5月10日初诊。患儿3个月来出现眨眼、耸肩、吸鼻、扭脖,学习紧张时加重,老师反映上课听讲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每因紧张焦虑或打电脑游戏时症状加重。在外院做脑电图、头颅CT、微量元素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因家长不愿给患儿服西药,故求中医治疗。来诊时患儿上述症状明显,性急易怒,纳可,二便正常,舌尖红,苔中腻,脉弦细。辨证:阴虚阳亢,风动痰扰。治则:平肝潜阳,息风化痰。处方:红土瓜15g,兰花参15g,荠菜花15g,全蝎3g,蜈蚣2条,僵蚕9g,天麻9g,钩藤9g,白芍15g,郁金9g,石菖蒲9g,伸筋草12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家长不要过于关注其抽动症状,清淡饮食,禁止玩电脑游戏。

二诊:5月16日。服药后眨眼、耸肩、吸鼻、扭脖等症状明显减轻,发脾气减少,注意力改善,舌苔转薄。原方去全蝎、蜈蚣,再服5剂。

三诊:5月23日。患儿偶有眨眼、耸肩。以原方加减,继服1个月,抽动症状基本消失,情绪稳定,学习成绩上升。

按语 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以及小儿“心肝常有余,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本病属肝风范畴。小儿若因禀赋不足,感受外邪,五志过极等因素影响,气机不畅,郁久化火,阴血暗耗,皆可引动肝风。感受外邪犯肺,津液失于输布,凝而成痰,或饮食不节,脾失于运化而成痰,痰与风交结为患,痰随风动,无处不到,阻滞气机,扰乱心神,上扰清窍,横窜经络,患儿则在性情及行为方面表现出种种怪象。其舌尖红,苔中腻,脉弦细,为心肝火旺、痰浊内扰之象。故用止抽汤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加僵蚕清利咽喉,加郁金、石菖蒲清心化痰、解郁宁神,加伸筋草解痉舒筋。

3.疏肝泻火方

(1)组成:

柴胡10g,杭白芍15g,夏枯草1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0g,墨旱莲10g,女贞子15g,炒黄柏6g,佛手10g,荔枝核10g,甲珠6g,生甘草6g。

(2)功效:

疏肝散结,泻火养阴。

(3)主治:

特发性性早熟症,单纯性乳房过早发育。

(4)方解:

本病多因肝郁化火,致相火妄动,而使天癸早至,乳房提前发育。方中柴胡、佛手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杭白芍、当归养血和血柔肝;墨旱莲、女贞子补肝肾、养阴血而不滋腻;少佐黄柏苦寒泻肾火;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荔枝核、甲珠软坚散结;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防苦寒药伤脾败胃;生甘草调和诸药。

(5)用法用量:

冷水浸药半小时,文火煮沸20分钟,饭后温服,日3次,每剂1日。

(6)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应慎用补品,禁止用含有雌激素的食品、补品及成人化妆品,不开灯睡觉。

(7)临床应用:

乳房肿痛,加青皮、蒲公英、王不留行、路路通;乳核明显,加橘核、生牡蛎、重楼;阴道流血,加茜草、荆芥;阴道有分泌物,加猪鬃草、泽泻、莲须。

(8)病案举例:

特发性性早熟症。

王某,女,8岁,2003年5月6日初诊。患儿脾气急躁,烘热,舌质红2个月。查:双乳腺组织1.2cm×1.5cm,乳晕着色,外生殖器呈幼女型,未见分泌物;B超显示子宫、卵巢轻度增大;左手X线摄片显示骨龄10岁。诊断:特发性性早熟症。治则:疏肝散结泻火。柴胡9g,杭白芍12g,蒲公英6g,猪鬃草15g,炙甲珠6g,连翘6g,白芷10g,丝瓜络15g,当归15g,生甘草9g,佛手6g,荔枝核9g,桔梗6g,炒黄柏6g。6剂。

二诊:5月18日。脾气急躁较前平和,仍烘热,舌质红,苔薄白。在上方基础上加大疏肝平肝之品,增加柴胡、杭白芍的剂量,加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育阴滋水,怀牛膝引热下行,牡蛎潜阳软坚。具体药方:柴胡12g,杭白芍20g,知母6g,炒黄柏6g,炙甲珠6g,连翘9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薄荷6g,墨旱莲10g,女贞子15g,怀牛膝10g,生甘草5g,佛手6g,生牡蛎30g。6剂。

三诊:5月26日。乳房缩小,手心烘热不明显,性平,乳晕较前色淡,舌质红,苔薄白,阴毛、腋毛未见,阴道未见分泌物。处方:荔枝核15g,桔梗6g,柴胡10g,炒黄柏6g,当归10g,赤芍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5g,甲珠6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0g,川芎10g,当归10g,生甘草3g。6剂。

按语 肝肾同源。本例患儿肝郁化火,致相火妄动。肝气郁结则乳核长大,肝火偏旺则性急易怒,治宜疏肝泻火,软坚散结。

4.银芍四君汤

(1)组成:

银柴胡10g,杭白芍10g,苏条参10g,炒白术6g,云茯苓10g,制黄精6g,怀山药6g,乌梅6g,炒鸡内金6g,蝉花9g,红土瓜9g。

(2)功效:

健脾,养肝,柔肝,平肝。

(3)主治:

脾弱肝旺引起的厌食、疳积、多动症、腹痛、腹泻。

(4)方解:

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精血等物质相对不足。阴不足则阳有余,阴虚则不能制阳,阳失制约,导致肝气横逆,乘克脾土,肝脾失和,而致脾弱肝旺,表现为容易发怒、烦躁好动、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治宜健脾,养肝,柔肝,平肝。

方中银柴胡疏肝开郁,理肝脾,退虚热,清疳热。白芍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养血以柔肝,泻肝热以补脾阴。两药相伍而达疏肝柔肝、理脾养阴之功。苏条参、炒白术、云茯苓取四君子汤意,健脾,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以资生气血。制黄精、怀山药、乌梅益气养阴。蝉花偏于平肝、镇静、定惊,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就用蝉花散治疗小儿惊风、夜啼咬牙。红土瓜有补脾、解胃热之功效。鸡内金消食健胃。全方用药平和,疏肝平肝,健脾益气,行气而不耗气,补益而不壅中。

(5)用法用量:

温水浸药半小时,文火煮沸15分钟,饭后温服,日三四次,每剂1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脾弱肝旺”证而设,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本方时,患儿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7)临床应用:

夜寐不安,夜惊,多梦者,加茯神、酸枣仁、首乌藤、五味子,宁心安神。焦虑抑郁,加炒栀子、淡豆豉、合欢花,解郁除烦,宁心安神。盗汗者,加浮小麦、小枣、龙骨、牡蛎,敛汗固涩。易怒急躁者,加石决明、钩藤、黄连,抑木除烦,平肝潜阳。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桑椹,润肠通便。食欲不振,腹胀,苔厚腻,去苏条参、白术,加苍术、厚朴,运脾化湿,消积除胀。大便稀溏,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伴注意力不集中,加石菖蒲、远志、郁金,以清心安神,祛痰开窍。

(8)病案举例:

疳病(营养不良)。

杨某,女,2岁1个月,2006年2月25日初诊。因“消瘦、纳呆年余”就诊。患儿近1年来出现饮食减少,腹胀,腹痛,夜寐不安,易惊,脾气怪,好动,夜间汗出,咬齿磨牙,大便稀溏,小便短少。家长予“肥儿疳积颗粒”口服,疗效不佳。来诊时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光苔净,指纹红、在风关。中医诊断:疳病(脾弱肝旺);西医诊断:营养不良。治以健脾柔肝为主。方以“银芍四君汤”加兰花参10g、煅龙骨10g、炒栀子4g、淡豆豉6g。3剂,内服,每日1剂,每日3~4次。

二诊:2006年2月28日。患者经上述治疗后,饮食增加,夜寐不安、脾气有所好转,夜间汗出,二便调。舌光苔净,指纹红、在风关。继以“银芍四君汤”加浮小麦10g、小枣9g以敛汗固涩,加茯神9g、首乌藤6g、五味子3g宁心安神。5剂内服,每日1剂,每日3~4次。

5天后复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脾气明显好转,夜间汗出明显减少,纳眠可,二便调。继予“银芍四君汤”加减调理,5剂内服后,基本治愈。

按语 患儿“饮食减少,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脾气怪,好动,夜间汗出,咬齿磨牙”均为脾弱肝旺之象。治疗时应培土抑木,健脾柔肝。银芍四君汤能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正常,资生气血。银柴胡疏肝开郁,理肝脾,退虚热,清疳热。白芍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养血以柔肝,泻肝热,以补脾阴。两药配伍起到疏肝柔肝、理脾养阴的作用。制黄精、怀山药、乌梅益气养阴。炒栀子、淡豆豉仿《伤寒论》栀子豉汤“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之意。蝉花偏于平肝、镇静、定惊。鸡内金消食健胃。红土瓜、兰花参均在《滇南本草》中有记载。兰花参具有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之功。红土瓜具有补脾、解胃热之功效。浮小麦、小枣、龙骨敛汗固涩。全方用药平和,疏肝平肝,健脾益气,行气而不耗气,补益而不壅中。

5.荆防三豆饮

(1)组成:

荆芥10g,防风10g,金银花10g,连翘6g,绿豆10g,赤小豆10g,炒黑豆10g,赤芍6g,牡丹皮9g,紫草10g,白茅根10g,小蓟10g,甘草6g。

(2)功效:

祛风清热,凉血止血。

(3)主治:

风热型皮肤病,如紫癜、荨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湿疹、玫瑰糠疹、瘙痒症等。

(4)方解:

方中荆芥为血中风药,善祛血中之风,透达在表风邪,止血;防风疏风止痒;三豆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活血之效;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以治血热、热毒所致的红斑、灼热、瘙痒;牡丹皮能清营分、血分之实热;赤芍善走血分,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具有凉血不留滞、活血不妄行的特点;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诸药合用,为祛风清热、凉血止血之良方。

(5)用法用量:

温水浸药半小时,文火煮沸15分钟,饭后温服,每日3~4次,每剂1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风热证”而设。临床应用本方时,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大便溏,或纳呆,或日排便次数多,或消化不好,或腹胀腹痛的患儿不宜使用。患者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腥膻发物。

(7)临床应用:

痒甚者,加刺蒺藜、蝉蜕、地肤子;血热甚者,加生地黄、水牛角;腹痛,加延胡索、白芍;关节肿痛,加桑枝、木瓜、威灵仙、牛膝;尿血,加藕节炭;大便出血,加地榆炭、槐花;蛋白尿,加土茯苓、白术、山药、熟地黄。

(8)病案举例:

过敏性紫癜。

赵某,女,6岁,2007年1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双下肢皮疹12天”来诊。患儿12天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紫红色斑疹伴瘙痒,伴腹痛、咽痛,无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输“激素及止血药”、口服“氯雷他定”等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纳少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查体:一般情况可,神清,咽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剑突下轻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皮肤瘀点密集,色红紫相间,伸侧尤多,斑疹高于皮肤,压之不退色。检验:血、尿常规均正常。出凝血时间及大便隐血弱阳性。中医诊断:紫癜(风热伤络);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治以祛风清热、凉血止血为主。方用“荆防三豆饮”加地榆炭10g、白芍10g、炙延胡索10g、仙鹤草10g。5剂,内服,每日3~4次,每日1剂。

2007年1月21日复诊:服药10天,症状明显好转,腹痛消失,无新皮疹,原有皮疹逐渐消退。复查大便隐血阴性。继服上方,减白芍、炙延胡索,加刺蒺藜10g、墨旱莲10g、炒鸡内金6g。7剂,内服,每日3~4次,每日1剂。

上方连用14天,诸症平复。上方去三豆饮,继服7剂,水煎服。14天后,继予扶正固本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卫外不固,若外感时令之邪,六气皆易从火化,蕴郁于皮毛肌肉之间。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外泄于肌肤,故治以祛风清热、凉血止血为主。方中荆芥为血中风药,善祛血中之风,透达在表风邪,止血。防风疏风止痒;三豆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活血之效;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紫草、墨旱莲凉血活血,以治血热、热毒所致的红斑、灼热、瘙痒;牡丹皮能清营分、血分之实热;赤芍善走血分,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具有凉血不留滞、活血不妄行的特点;地榆炭、仙鹤草收敛止血;炙延胡索、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刺蒺藜祛风止痒,抗过敏。诸药合用,为奏效良方。

(二)成方应用

1.七味白术散

(1)来源:

《小儿药证直诀》。原书“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七味白术散由人参、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婴幼儿腹泻等。

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主以健脾,具有益气健脾、行气止痛、祛湿止泻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不但有增强免疫作用,而且可以调整胃肠运动功能,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有利于正常菌群生长等。

(2)临床应用:

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胃纳呆滞,舌苔腻,加猪苓、薏苡仁、苍术;腹胀不舒,加木香、乌药、砂仁;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肉桂;伴呕吐者,加丁香、吴茱萸,温中止呕;脾虚气滞者,加用厚朴、木香,行气;食欲欠佳者,加鸡内金;脾虚湿盛者,加苍术、薏苡仁、豆蔻、陈皮、茯苓、法半夏。

(3)方解:

七味白术散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方中人参益气健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为臣;葛根生津止泻止渴,藿香叶化湿和中、升发清阳,木香行气止痛,共为佐;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益气健脾、行气止痛、祛湿止泻之功。

(4)病案举例:

泄泻。

杨某,女,1岁5个月。主因腹泻3天,于2014年9月11日就诊。患儿1个月前感冒时出现大便稀溏,黄色稀水样便,偶见黏液,无脓血,无排便前后哭闹,大便日行7~10余次,时轻时重,倦怠乏力,面色黄白无华。曾输液治疗10余天及口服多种西药,感冒症状好转,但腹泻仍不止。舌淡,苔白微腻,指纹淡紫、隐于风关之下。

此为脾胃气虚之腹泻,治以健脾止泻。

处方:葛根9g,苏条参9g,茯苓9g,白术9g,生甘草4g,木香2g,藿香6g,鸡内金4g,仙鹤草6g,炒黄连1.5g,苍术6g,神曲6g,诃子6g。3剂而愈。

按语 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易感外邪,肺与大肠相表里,寒邪下注大肠,水谷不化,精微不布,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终致泄泻。此方生胃中津液,少用甘寒滋润之药,却反投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等辛温之品,与脾胃本身化气生津的特殊功能相合,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其泻自止。再配以解表清里之葛根,因其既可生发胃中津液,又能清热升阳止利,用为治泻主药;渴者宜重用葛根,酌减木香、藿香等辛温之药。鸡内金、神曲可健脾消食止泻,紧扣病机;少佐黄连、苍术清热利湿止泻;仙鹤草取其收敛止泻,调补气血之功;诃子涩肠止泻。全方共奏健脾止泻之效。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来源:

《金匮要略》。其载:“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药物组成由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加龙骨、牡蛎而成。原方主治阴阳失调之男子失精、少腹弦急、目眩、发落及女子梦交等病证。

该方具有调和阴阳,潜阳入阴,收敛固涩的功效。在临床中活用本方治疗小儿诸证需把握疾病的4个特点:其一,由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体液精微失于固摄所致的病证,如汗证、遗尿等;其二,由营卫失和,神失所主所致病证,如夜惊、不寐、病毒性心肌炎、心悸等;其三,由阴阳失衡,肝阳偏亢,心神不宁所致之精神行为异常,如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其四,因肺表不固、营卫失和所致之慢性肺系疾病,如迁延性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临床应用:

治病毒性心肌炎,加赤芍、丹参、党参、甘松、五味子等;治遗尿,加麻黄、五味子、桑螵蛸、益智仁等;治汗证,加浮小麦、糯稻根、黄芪等;治夜惊,加蝉花、钩藤、灯心草、茯神、石菖蒲、远志;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3)方解:

方中桂枝汤能调补阴阳,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以潜阳入阴,平肝镇心,收敛固涩,摄液保精。全方具有调阴阳、和营卫、交通心肾、潜阳固表、镇摄阳气浮越之功效。

(4)病案举例:

儿童多动症。

何某,男,7岁。2008年6月22日就诊。患儿从5岁起,家长便发现其多动多语,冲动易怒,行为不计后果,上学后症状更为突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记性差,睡眠质量差,难入睡,眠中欠安,汗多,纳可,二便无异常。曾在外院行头颅CT及脑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查:面色偏黄,就诊时坐立不安,舌质偏红,苔薄稍干,脉弦细。

证属营卫失调,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治拟调和营卫,滋阴潜阳。

处方:桂枝6g,白芍12g,生姜2片,甘草6g,大枣9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龟甲12g(先煎),珍珠母(先煎)15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石菖蒲12g,远志6g。

服药7剂后,多动等症状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药1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语 结合患儿的证候及舌脉,主要病机是营卫不调、肾虚肝亢,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配以熟地黄、山茱萸、龟甲、珍珠母滋养肾阴、平潜肝阳,石菖蒲、远志宁心安神、开窍益智。诸药合用,方证对应,药效显著。

3.升降散

(1)来源:

《伤寒瘟疫条辨》。全方由蝉蜕、僵蚕、片姜黄、大黄4味组成,是杨璿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方。原方具有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之功。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瘩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蛤蟆瘟(痄腮),以及丹毒、麻风。刘以敏常用于治疗感冒、乳蛾、痄腮、麻疹、丹痧、瘰疬。

(2)临床应用:

①治感冒,加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淡竹叶;②治乳蛾,加金银花、川牛膝、牛蒡子、玄参、浙贝母、白芍;③治痄腮,加柴胡、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参、黄芩、青黛、蛤壳、牡蛎;④治丹痧,加淡豆豉、薄荷、生地黄、赤芍、金银花、淡竹叶、天花粉;⑤治瘰疬,加夏枯草、玄参、牡蛎、浙贝母、皂角刺、重楼等。

(3)方解:

方中僵蚕为君,味辛气薄,喜燥恶湿,具清化升阳之性,能引清气上朝于口,祛风化痰,解毒散结;蝉蜕为臣,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为佐,行气散郁,破血通经,可消肿散结;大黄为使,清热泻火,引热下行,且可凉血散瘀,以助消肿。全方相合,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故名升降散。

(4)病案举例:

丹痧(猩红热)。

丁某,女,6岁10个月,2012年3月7日初诊。患儿因“发热4天,皮疹3天”就诊。患儿4天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左右,伴轻咳,喷嚏,流涕,常自己口服“感冒药”,效果不明显。第2日体温升高,体温高峰达39~39.5℃,伴咽痛,吞咽不利,颈部出现红色皮疹,遂到院外就诊,予“头孢噻肟钠”等静脉滴注,但病情无好转。今日皮疹增多,渐向腋下、腹股沟、胸背部蔓延,躯干部皮肤发红,仍发热,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发热,咽痛明显,吞咽不利,胸腹、背部皮肤潮红,颈部、腋下、腹股沟、胸背部见细小红色皮疹,纳呆,大便干,小便黄。查体:体温38.6℃,一般情况稍差,神清,精神尚可,急性热病容,口周苍白,胸腹、背部皮肤潮红,颈部、腋下、腹股沟、胸背部、四肢见猩红色细小皮疹,尤以腋下、腹股沟、肘横纹、腘窝处较明显。压之退色,疹间皮肤充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干红,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双肺、心率、腹部无特殊。舌质红,苔黄,舌面起刺,脉数。中医诊断:丹痧(邪侵肺卫);西医诊断:猩红热。治以辛凉宣透,清热解毒为主。方用升降散加石膏20g、牛蒡子6g、玄参9g、淡豆豉6g、葛根9g、甘草6g、桔梗6g、前胡9g、连翘6g、金银花9g。3剂,日服1剂,分3次温服。

二诊:服药后,皮疹已出透,无发热,心烦、口渴、口臭,大便难解,小便赤少。体温36.8℃,神清,口唇鼻梁仍苍白,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脓性分泌物较前减少。舌质红,苔黄,脉平。原方去石膏、葛根,加紫草9g、茜草9g、淡竹叶6g。3剂,日服1剂,分3次温服。

三诊:皮疹已退,部分脱屑,无发热,心烦、口渴、口臭缓解,大便已解,小便少黄,拟以养阴生津、兼去余邪之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g,麦冬9g,玉竹6g,桑叶9g,杏仁6g,炒栀子3g,淡豆豉6g,浙贝母6g,甘草6g,天花粉9g,扁豆9g,神曲9g,麦芽9g。3剂,日服1剂,分3次温服。

四诊:皮肤脱屑已净,饮食、睡眠、二便如常,病已痊愈。

按语 该患儿病为“丹痧”,证为“邪侵肺卫”,主要病变在肺胃二经,病性属实。治以辛凉宣透、清热解毒为主,方用升降散加味。方中僵蚕味辛气薄,能升阳中之清阳,可祛风清热解毒;蝉蜕甘咸,能疏风清热,通散郁热;姜黄辛苦温,能行气散结,活血通络;大黄苦寒,能解毒祛火,攻里通下,活血化瘀,使热去毒解瘀化。总之,升降散既能宣畅卫、气、营、血,调理三焦,又能宣肺气、散郁火,使邪热去,腑气通。故诸药共奏辛凉宣透、清热解毒之功效。热毒渐泄,则及时加入养阴生津之药,最后仍以调理脾胃收功。

(供稿人:何平 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