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肝移植尸体供肝获取

肝移植作为各种类型不可逆急、慢性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已被广泛接受。经过几十年稳步持续的发展,肝移植技术逐渐成熟和稳定。目前,我国各大移植中心均能完成各项肝移植技术,但存在发展不平衡、技术参差不齐等情况。供肝质量是肝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肝移植供肝可来自脑死亡和心脏死亡供者或活体供者。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移植供肝获取技术,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着重针对中国肝移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获取和修整技术,制定本规范。不同来源的供者获取方法不同,本规范将着重讨论尸体供肝获取。

1 尸体供肝来源

目前,尸体供肝全部来源于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三类[1]:中国一类(C-Ⅰ),即国标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中国二类(C-Ⅱ),即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中国三类(C-Ⅲ),即中国过渡时期脑-心脏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awaiting cardiac death,DBCD)。

供者选择绝对禁忌证:①有明确肝脏恶性肿瘤、肝硬化等肝病;②颅外恶性肿瘤;③明确的全身感染;④HIV阳性。

相对禁忌证:①年龄>65岁;②供肝热缺血时间>15min;③供肝冷缺血时间>12h;④中、重度脂肪肝(30%~60%大泡型脂肪变性);⑤HBV、HCV或梅毒抗体阳性。

2 边缘供肝

由于供肝短缺日趋严重,在拓展可供移植肝源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边缘供者或扩大标准供者(extended criteria donor,ECD)的概念[2]。ECD是随着肝移植工作的广泛开展而出现的。以往严格的供者入选标准虽然能够保证受者安全,但也排除了很多实际上可以使用的供肝。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提高,供肝选择条件逐步放宽,边缘供者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一方面,ECD供肝使用不当可能增加移植物功能障碍,如术后移植肝原发性功能障碍(primary dysfunction,PDF)、移植肝迟发性无功能(delayed nonfunction,DNF)、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以及疾病传播(病毒性肝炎和肿瘤等)。但另一方面,ECD扩大了供肝来源且临床效果确切,紧急情况下使用ECD供肝,受者存活率在60%~80%,而等待移植的死亡率大于50%。因此,合理利用ECD供肝有其现实意义。

2.1 ECD供肝的主要危险因素[3-7]

(1)高龄供者:

即使临床肝功能检测未发现年龄相关的改变,但高龄供者肝血流量、胆汁生成量以及肝脏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等均有下降。虽然这些功能下降很少对移植物和受者的生存率造成影响,但对于HCV感染受者,使用高龄供者供肝可能增加移植物丢失风险并导致受者生存率下降。使用高龄供者供肝应注意减少叠加其他危险因素,并尽可能缩短供肝缺血时间,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并应避免分配给HCV感染受者。

(2)供肝冷缺血时间长:

冷缺血时间>12h是供器官存活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14h的供肝,其保存损伤发生率是正常供肝的2倍,且术后发生PNF的风险显著增加。理想的供肝冷缺血时间应≤8h,临床上有其他危险因素存在的ECD供肝冷缺血时间应≤12h。

(3)脑死亡供者呼吸循环不稳定:

脑死亡会引起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如果供器官获取前供者存在呼吸、循环不稳定,可造成供器官灌注不良,引起肝细胞进行性损害,进而诱发严重的肝功能紊乱。虽然目前研究发现,发生心搏骤停的供者与未发生者相比,移植物生存率无差异,但心搏停止10min及低血压持续60min以上的脑死亡供者,已经属于ECD,应谨慎选择性使用。如供者同时使用大剂量升压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多巴胺剂量超过10μg/(kg·min),有可能加重供肝损害,导致移植物丢失发生率升高,应严格控制使用。

脑死亡供者在维护期间易发生血钠升高。严重高血钠对移植物存活不利,并可导致受者术后转氨酶升高和高胆红素血症。供者血钠浓度>155mmol/L易引起严重的细胞损伤,其原因可能与肝细胞渗透压改变有关,可导致供肝功能障碍,增加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发生移植物丢失甚至原发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在获取前将血钠浓度降至<155mmol/L,可改善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率。

(4)脂肪肝:

根据组织学分型,脂肪肝可分为大泡型和小泡型脂肪变性。小泡型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可获得满意效果。一般按镜检下单位面积可见的脂肪变性细胞比例,将大泡型脂肪变性严重程度分为3级:轻度<30%,中度30%~60%,重度>60%。轻度脂肪变性对术后移植物功能及受者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可常规使用;中度脂肪变性可导致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应慎重选用;而重度脂肪变性会明显增加PNF发生率,降低受者存活率,应避免使用。供肝移植前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和量化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金标准,由于大体观难以准确评判脂肪变性严重程度,一旦怀疑存在明显脂肪变性,应进行病理学评估。DCD供者体质量指数>25kg/m2时,可行供肝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以明确脂肪变性的类型和程度[8]

(5)恶性肿瘤供者:

既往患有恶性肿瘤的供者,需根据肿瘤部位和分期来决定供肝是否可用。传播风险较高的肿瘤(如黑色素瘤、绒毛膜癌、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肾癌及结肠癌等)供者供肝,不宜选用。而恶性程度低、转移风险小的肿瘤供者供肝,如非黑色素瘤、良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和原位癌,应当在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谨慎用于等待期死亡风险较高的受者。原发CNS肿瘤通过器官移植传播给受者的风险仍然存在,其风险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及分期。低分级CNS肿瘤(WHOⅠ级或Ⅱ级)和原发性CNS成熟畸胎瘤为低风险(0.1%~1.0%);接受过脑室腹膜或脑室心房分流术、颅骨切开、放疗或化疗的CNS肿瘤供者,可能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与出现转移的CNS肿瘤(WHOⅢ级或Ⅳ级)供者一样属于高风险(>10%)。任何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都不应作为供者。使用恶性肿瘤供者供肝进行移植的受者,术后免疫抑制剂应适当减量,避免过度抑制,以降低肿瘤复发率。

(6)其他ECD供肝:

如多米诺肝移植,部分特殊类型肝移植(如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以及减体积肝移植)。

2.2 ECD应用原则

使用ECD应遵循的原则为:①把受者安全性放在首位;②尽可能保证术后肝功能;③有明确的政策和临床应用规范作为依据;④遵循ECD的限定标准,不宜任意扩大标准;⑤考虑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ECD供肝(甚至高危供肝)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每年等待肝移植患者的死亡率,具有肯定的效价比。ECD供肝分配应基于实用、公平的原则,从减少等待期间患者病死率和提高移植效果来全面考虑。传统依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分配供肝,建议MELD评分较高的高危受者接受标准供肝,而ECD供肝分配给MELD评分较低的低危受者。但也有研究认为,ECD供肝对MELD评分较高的高危受者没有任何影响,高危受者同样可以接受ECD供肝,取得良好效果[9]。对于肝癌患者,不仅要考虑MELD分值,还要考虑肿瘤增长和扩散的危险性。一般情况下,应由富有经验的高年资移植专科医师决定是否应用ECD供肝。

3 公民逝世后捐献供肝获取

3.1 供肝单独切取

对血流动力学相对比较稳定的DBD供者,可以采用单独切取的方法获取供肝,也可以采用腹部器官联合切取后再将供肝分离。

(1)选取胸骨上切迹至耻骨联合的正中切口,向两侧横向牵开暴露术野。首先彻底探查腹腔,排除腹腔肿瘤和结核等病变。再仔细探查肝脏,确认供肝大小、颜色及质地均正常,无严重脂肪肝、肝硬化或肿瘤等。

(2)切开升结肠侧腹膜以及十二指肠降段的后腹膜,向中线游离右半结肠和十二指肠,分离胰头后方直至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根部,显露肝下下腔静脉、双肾静脉和腹主动脉前壁。在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上方2cm处,分离出腹主动脉,预留阻断带以备插管及灌洗。分离横结肠系膜与胰头部之间的疏松组织,显露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或在横结肠系膜下方通过分离肠系膜根部找到并分离出SMV,预留阻断带以备插管及结扎。

(3)在十二指肠球部后上方分离出胆总管,靠近胰腺切断胆总管,远端结扎,通过胆总管近端用冷保存液冲洗肝内外胆道,同时剪开胆囊底。

(4)全身肝素化后,用无菌冰屑覆盖腹腔脏器表面以快速降温,用预留阻断带结扎腹主动脉远端,行腹主动脉、SMV插管。阻断胸主动脉,通过腹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灌注4℃HCA液或HTK液,之后再灌注4℃ UW液,肝肾周围放置无菌冰屑。在髂血管分叉上方行下腔静脉插管,引流灌注液,待流出的灌注液清亮后停止灌注。

(5)灌注同时,在十二指肠球部上方结扎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沿腹腔干方向分离肝总动脉。暴露脾动脉根部,沿胰体向胰尾方向分离脾动脉并切断,保留尽可能长的一段脾动脉以备血管重建。分离门静脉至脾静脉汇合处,横断脾静脉和SMV,将门静脉从后方的结缔组织中游离出来。解剖胃小弯时,在靠近胃壁处分离、切断胃左动脉的分支,以保护可能发自胃左动脉的变异肝动脉分支。分离SMA根部,检查有无替代肝总动脉或副肝右动脉。通常这种变异分支在SMA主干远端2~3cm范围内,若有,则小心保护好该变异动脉。于膈肌水平游离并切断胸主动脉;在SMA起始部以下的腹主动脉上做一个小切口,斜向切开左侧腹主动脉壁,以保护可能出现的左肾上腺动脉。在腹主动脉内壁找到右肾动脉开口后,在其上方切开右侧腹主动脉壁。在左肾静脉上方切开肝下下腔静脉前壁,从内壁找到右肾静脉的汇入口,在其上方横断下腔静脉后壁,确保留下右肾静脉袖片,使肝肾分离。

(6)由于右侧三角韧带尖端位置低,切取供肝时易造成肝脏撕裂,所以应先游离右侧三角韧带,然后切断膈肌。游离肝蒂时,尽量远离肝门,同时注意门静脉、胆总管和肝动脉三者的解剖关系和变异情况。

(7)冷灌注后,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结扎线以下、髂血管分叉以上切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沿肌膜前将后腹壁所有组织整块向上和向脊柱方向游离,再沿脊柱前面向上、向前锐性游离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并超过膈肌。于膈肌上方游离并切断胸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将肝脏连膈肌、胰腺、脾及双肾整块切取下来。切取供肝后,再切取供者髂动脉以备肝动脉吻合时搭桥作为间置血管。

3.2 腹部器官联合切取

腹主动脉灌注的腹腔所有器官(胃、胰腺、肝和小肠等及双肾)均可整块切取。为尽量缩短DCD或DBCD供者供器官热缺血时间,应采取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法。

(1)腹部大“十”字形切口,上起剑突,下达耻骨联合,左、右到腋后线。开腹后迅速探查腹腔和肝脏,确定供肝可用后,立即在肝肾周围敷上无菌冰屑。

(2)显露远端腹主动脉前壁,在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上方2~3cm处剪开前壁,向近端插入带2~3个侧孔的20F气囊导尿管至胸主动脉水平。气囊内注入15~20ml等渗NaCl溶液,结扎腹主动脉远端并固定好。用4℃ UW液重力灌注,灌注高度控制在100cm左右。

(3)在下腔静脉髂血管分叉上方2~3cm处剪开前壁,近心端插入引流管,导出血液和灌洗液。注意插管不宜过深,以免阻塞肾静脉灌洗液的流出。

(4)在小肠系膜根部右侧游离、显露SMV并剪开,插入已与重力灌洗装置连接好的尖端剪有侧孔的18F硅胶管,插管最佳位置为门静脉主干内。然后结扎SMV远侧端、SMA远端,并固定好门静脉插管。在插管的同时即开始门静脉重力灌注,灌注高度控制在100cm左右。

(5)在十二指肠球部上缘剪开胆总管,同时剪开胆囊底,用4℃ UW液60~80ml经胆总管冲洗。

(6)提起乙状结肠,在乙状结肠系膜中部剪开,先向下剪至直肠上段,然后向上沿结肠剪开其系膜,将全部结肠剪下至回盲部,再沿回盲部剪断小肠系膜至Treitz韧带处。剪开左侧膈肌显露食管,剪开食管裂孔,将食管牵开。紧靠胃壁剪断肝胃韧带并向下游离至十二指肠,靠近十二指肠剪断胰头直到Treitz韧带处,至此全部消化道除直肠外均已游离,将其移出腹腔外。此时,腹腔内仅剩下双肾、胰腺、脾脏和肝脏。

(7)在近腹股沟处剪断双侧髂外动脉并向上游离,于髂血管交叉水平的下方剪断双侧输尿管,沿肌膜前将后腹壁所有组织整块向上和向脊柱方向游离,再沿脊柱前面向上锐性游离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并超过膈肌。

(8)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结扎线以下、髂血管分叉以上切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于膈肌上方剪断胸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近心耳处,至此将肝脏连同膈肌、胰腺、脾脏、双肾及双侧输尿管整块切取下来。同时切取供者双侧髂动脉,移植时备用。

将所切取的器官全部移至盛有4℃ UW液的无菌容器内,从上方纵行剪开腹主动脉后壁直至双侧肾动脉开口,用UW液经腹腔动脉、双肾动脉进一步灌洗肝脏及双肾,冲洗出各器官内残存的血液。在这个过程中门静脉始终维持灌注,灌注液总量2 000~3 000ml。供肝及双肾灌注满意后,将其放入盛有保存液的3~4层无菌塑料袋内,每层分别结扎,每层间一定不要有空气。置入盛有冰屑的冷藏箱中运输,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与器官接触,否则会造成器官局部冻伤。回手术室后进一步分离、修整各器官。

切取无心搏供者肝脏时,不要游离肝蒂和肝门,以免损伤变异血管、破坏胆道血供。待修剪肝脏时再仔细解剖肝蒂,分别游离出门静脉、胆总管和肝动脉。若血管或胆管有变异,应做相应处理[10]

4 供肝修整

供肝切取后,转运至手术室需进一步修整。将供肝放入特制修剪台的双层无菌槽中,两层之间放满无菌冰屑和水,保证整个修肝过程中温度始终在4℃左右。供肝始终浸泡在4℃左右的UW液中,可减轻复温引起的热缺血损伤[11-12]

4.1 供肝再次评估

①再次肉眼观察供肝的大小及质地,因为在供肝获取的环境中可能由于灯光因素影响对供肝质量的判断;②判定脂肪肝程度,必要时行快速病理检查;③检查灌注管道,有无错插或插管不到位的情况;④检查血管有无变异及损伤,评估损伤程度及重建难度。

4.2 供肝修整步骤

4.2.1 第一肝门

(1)找到胆总管,向上分离至胃十二指肠动脉水平处,避免损伤右侧的迷走肝右动脉。

(2)修肝时,首先确认肝动脉有无变异。从剖开的腹主动脉内膜面辨认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的开口。自根部向远侧游离肠系膜上动脉3~4cm,确认肠系膜上动脉是否发出变异的肝总动脉、肝右动脉或副肝右动脉等,若有,则注意保护,不要过度分离。自根部向远侧游离腹腔干,确认胃左动脉发出部位及其是否发出变异的肝左动脉或副肝左动脉,若有,则应将胃左动脉游离至肝左动脉的分支处。确认脾动脉发出部位后,再向远侧游离3~4cm后剪断,多保留的脾动脉以备动脉吻合或成形。游离肝总动脉,确认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部位后,远离分叉处切断,在分离胃右动脉发出的部位后将其结扎、切断。一般在分离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即不再继续解剖肝固有动脉,防止损伤胆道血供。解剖动脉时不要过度牵拉,以免损伤动脉内膜。

(3)游离门静脉,沿肠系膜上静脉向上剪开胰头分离门静脉,注意结扎其细小分支并保留足够的门静脉长度。分离并结扎门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至门静脉左、右分支下方1~2cm处。不要向肝门深处过多分离,以免损伤尾状叶的门静脉分支等。修剪肝门部和胆总管时不要过多分离,以免影响胆道血供。

4.2.2 下腔静脉

包括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的游离和修整,主要目的是游离出可以供吻合的管道以及结扎周围可能的出血点。游离肝下下腔静脉,分离右肾上腺静脉并双重结扎;分离腔静脉后壁软组织;在左、右三角韧带的根部结扎膈静脉;剪除肝上下腔静脉周围多余膈肌组织。

沿左、右三角韧带剪除膈肌,结扎肝胃韧带、肝圆韧带,剪除肾上腺和多余组织。结扎胆囊底部。如有动脉血管损伤或变异,需逐一重建血管,具体方式视损伤程度及变异情况而定。髂血管修整备用。

4.3 供肝修整注意事项[13-14]

①修整过程中避免出现损伤;②如有迷走肝左动脉自胃左动脉发出,需保留胃左动脉,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吻合方式;③修整完毕后测试血管完整性;④用胆道探条探查胆道;⑤修整后再次评估供肝,留取供肝组织行病理评估,再次检查血管情况。

(陈知水 陈 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供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专家共识 (2016版)[J/CD]. 中华移植杂志: 电子版, 2016, 8 (4): 117-122.

[2]RENZ J F, KIN C, KINKHABWALA M, et al. Utilization of extended donor criteria liver allografts maximizes donor use and patient access to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Ann Surg, 2005, 242 (4): 556-563.

[3]郑树森, 叶啟发, 张行健, 等. 供体肝脏的质量控制标准 (草案)[J].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7, 38 (6): 954-960.

[4]DASARI BVM, SCHLEGEL A, MERGENTAL H, et al. The use of old donor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7, 31 (2): 211-217.

[5]VODKIN I, KUO A. Extended criteria donor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Clin Liver Dis, 2017, 21 (2):289-301.

[6]JADLOWIEC C C, TANER T. Liver transplant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6, 22 (18): 4438-4445.

[7]ROUTH D, NAIDU S, SHARMA S, et al. Changing pattern of donor selection criteria in deceased donor liver transplant: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 J Clin Exp Hepatol, 2013, 3 (4): 337-346.

[8]MCCORMACK L, DUTKOWSKI P, EL-BADRY A M,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using fatty livers: always feasible?[J]. J Hepatol, 2011, 54 (5): 1055-1062.

[9]MALUF D G, EDWARDS E B, KAUFFMAN H M. Utilization of extended donor criteria liver allograft: Is the elevated risk of failure independent of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 of the recipient?[J]. Transplantation, 2006, 82 (12): 1653-1657.

[10]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J Hepatol, 2016, 64 (2): 433-485.

[11]MASCIA L, MASTROMAURO I, VIBERTI S. Management to optimize organ procurement in brain dead donors [J]. Minerva Anestesiol, 2009, 75 (3): 125-133.

[12]STARZL T E, MILLER C, BROZNICH B, et al. An improved technique for multiple organ harvesting [J]. Surg Gynecol Obstet, 1987, 165 (4): 343-348.

[13]ABT P L, MARSH C L, DUNN T B, et al. Challenges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o optimize deceased donor organ quality and quantity [J]. Am J Transplant, 2013, 13 (6): 1400-1404.

[14]REICH D J, HONG J C. Current status of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Curr Opin Organ Transplant, 2010, 15 (3): 316-321.

刊载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9,13(3):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