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20版)
-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编写
- 5508字
- 2022-04-22 16:43:29
第七节 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
肝脏虽为“免疫特惠器官”,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移植,但术后排斥反应仍较为常见,规范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关键。
1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
目前,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各移植中心都有自己的经验与方案。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其不良反应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之一[1]。肝移植医师应全面掌握各类免疫抑制剂的药理特点及不良反应,正确、有效地评估受者免疫状态并结合其自身状况,根据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有针对性地制订免疫抑制方案[2]。
免疫抑制个体化治疗是目前肝移植术后综合治疗的难点和努力方向。免疫抑制治疗已从仅着眼于预防和治疗移植术后排斥反应,逐步向追求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以及改善受者生存质量的同时降低经济负担等方向发展。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基本应用原则是在有效预防排斥反应的前提下,达到药物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实现个体化给药。
1.1 联合用药原则
一般利用免疫抑制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免疫抑制效果,同时减少单药剂量,降低其不良反应。
1.2 精准用药原则
由于个体间存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某些药物(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需要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来调整剂量。
1.3 最低剂量原则
肝移植术后早期易发生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应用量较大。通过监测肝功能、血药浓度等,在有效预防排斥反应的前提下,维持期酌情减量,最终达到剂量最小化,避免免疫抑制过度,减少因免疫功能降低所致感染和肿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1.4 个体化用药原则
根据不同受者的基础疾病和合并症,或同一受者术后不同时段以及用药顺应性和不良反应调整免疫抑制剂种类和剂量[3]。在保证治疗作用的同时,兼顾减轻受者经济负担。
2 肝移植术后常用免疫抑制剂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发展提高了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但长期用药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存在肾毒性。巴利昔单抗和其他淋巴细胞消耗因子,在免疫诱导治疗方案中已显示出其优越性。随着糖皮质激素减量或撤除方案的应用,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方向是充分利用现有药物,在减少排斥反应和避免不良反应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探索新型药物。
2.1 CNI
大多数肝移植中心主要采用以CNI为基础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CNI主要包括环孢素和他克莫司,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IL-2效应环节,干扰淋巴细胞活化。CNI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4]。有受者CNI血药浓度不高却发生中毒反应,也有受者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却发生排斥反应;即使同一受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维持相同的血药浓度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定期监测CNI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同时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1)环孢素:
环孢素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属强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主要依靠胆汁排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症或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都会影响环孢素的吸收和代谢。联合用药时,环孢素初始剂量为6~8mg/(kg·d),分2次口服,此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环孢素血药浓度测定一般以谷值为参考值,术后1个月内维持在200ng/ml左右,1~6个月内为150ng/ml左右,6~12个月内100~150ng/ml,此后根据具体情况低浓度维持。
环孢素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和高血压,此外还有肝毒性、神经毒性、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震颤、牙龈增生、糖尿病和多毛症等。
(2)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似,但其抑制T细胞活性的能力为环孢素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对已发生的排斥反应抑制作用优于环孢素。此外,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不可逆的慢性排斥反应问题相对较多,而他克莫司可减少肝移植受者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他克莫司主要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和较低的清除率,需调整剂量并严密监测血药浓度。联合用药时,剂量一般为0.05~0.15mg/(kg·d),分2次口服。进食中等程度的脂肪餐后服药可导致他克莫司口服生物利用度下降,为达到最大口服吸收率,须空腹或餐前1h、餐后2~3h服用。儿童受者通常需给予成人推荐剂量的1.5~2.0倍才能达到与成人相同的血药浓度,剂量一般为0.3mg/(kg·d)。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测定一般以谷值为参考值,术后3个月内为8~12ng/ml,3~6个月内为7~10ng/ml,6~12个月内6~8ng/ml,12个月以后维持在5ng/ml左右。
他克莫司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毒性、神经毒性和糖尿病,其他不良反应包括震颤、细菌感染、CMV 感染和消化道反应等[5]。
2.2 霉酚酸酯
霉酚酸酯和霉酚酸钠口服吸收迅速,在肝脏内水解为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霉酚酸,抑制鸟嘌呤合成,选择性阻断T细胞和B细胞增殖。霉酚酸酯一般不单独使用,目前主要用于降低CNI用量,或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CNI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联合及补救免疫抑制治疗。联合用药时,常规剂量0.50~0.75g/次,2次/d。
霉酚酸酯无明显肝肾毒性[6]。不良反应主要为:①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胀等,其发生率及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②骨髓抑制:多为白细胞计数减少,严重时会出现血小板和/或红细胞计数减少,骨髓抑制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需注意监测。
2.3 雷帕霉素(西罗莫司)
雷帕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通过阻断T细胞活化的后期反应(增殖)抑制细胞从G1期进入S期,阻断IL-2与其受体结合,使Tc、Td细胞无法成为具有免疫应答作用的致敏性T细胞[7]。推荐雷帕霉素与环孢素和糖皮质激素联用,每天口服1次,应维持用药时间、方法和剂量的一致性。环孢素与雷帕霉素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建议服用环孢素4h后再服用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主要在肝内代谢,很少经肾脏排泄,因此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受者无须调整剂量。但肝功能不全的受者需调整剂量,建议维持剂量减少约1/3。联合用药时,首次应服用负荷量,即维持剂量的3倍;建议负荷量为6mg/d,维持量为2mg/d。成人受者应用常规剂量时一般无须监测血药浓度,儿童受者、肝功能受损及联合用药环孢素剂量显著减少或停用者,需监测雷帕霉素血药浓度。
雷帕霉素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脂和骨髓抑制。由于其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低,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同时起到提高疗效和相互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此外,因雷帕霉素表现出较强的抗增殖作用,其抗肿瘤作用令人关注[8]。
2.4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包括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是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及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为溶解免疫活性细胞,阻断细胞分化,是最早被应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药物之一。作为非特异性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排斥反应治疗中可作为一线用药。
在维持免疫抑制治疗阶段,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复发和再感染,同时增加肿瘤复发率,引起和加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和消化性溃疡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保证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升高的前提下,各移植中心术后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已逐渐出现糖皮质激素减量或早期撤除的趋势,通常可在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撤除。
糖皮质激素常规用法为晨起服药,术后起始剂量30mg/d,之后根据病情以5mg/d速度递减,直至5~10mg/d维持。服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建议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及骨密度测定。
2.5 免疫诱导药物
主要为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制剂,包括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lymphocyte globulin,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抗 CD3单克隆抗体、抗CD25单克隆抗体(巴利昔单抗和达利珠单抗)和抗CD52单克隆抗体(阿仑单抗)等。ALG和ATG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急性排斥反应冲击治疗。临床常用的抗体制剂为巴利昔单抗,是一种鼠/人嵌合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T细胞与IL-2结合,继而阻断辅助性T细胞1增殖信号的传导而发挥作用。抗体制剂主要用于围术期免疫诱导治疗,可以延迟和减少术后早期CNI的使用,并实现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有利于保护肾功能和避免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也可用于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抗体制剂通常需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血压波动、外周性水肿和胃肠道反应等。
3 常用免疫抑制方案
肝脏是“免疫特惠器官”,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肾、小肠等其他器官,受者需要的免疫抑制剂剂量也相对较低。而且,肝移植术后早期大多数急性排斥反应是可逆的,及时调整或更换免疫抑制剂后,急性排斥反应会逐渐得到控制、逆转,很少造成肝纤维化或移植肝失功。
目前,各移植中心一般采用以CNI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联合霉酚酸酯等抗增殖类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9]。常用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为CNI+霉酚酸酯+糖皮质激素,常用的二联免疫抑制方案为CNI+霉酚酸酯/糖皮质激素。
针对肝癌肝移植、肾功能受损、再次肝移植以及可能存在高致敏和高危因素的受者,采取调整用药、联合用药、减少剂量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等策略尤为重要。
3.1 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
目前,各移植中心严格掌握肝癌肝移植适应证,受者术后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是肝癌复发,除肝癌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外,肝移植术后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也是导致肝癌复发的可能原因。由于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肝癌细胞的监视和抑制作用减弱,甚至造成对肝癌细胞“免疫耐受”,最终可能导致肝癌复发。在预防排斥反应发生的同时,如何降低免疫抑制剂剂量或调整免疫抑制剂种类,是提高肝癌肝移植受者存活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机制研究的深入,调整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策略包括:降低CNI剂量、雷帕霉素替代治疗、早期糖皮质激素撤除以及单克隆抗体完全替代的无糖皮质激素方案等。部分受者使用术后无糖皮质激素方案:巴利昔单抗(术前20mg) +甲泼尼龙(术中5mg/kg)诱导后,术后给予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并在术后第4天给予第2剂巴利昔单抗。
3.2 肾功能损伤受者的免疫抑制方案
肝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损伤的机制复杂,术前、术中及术后多个环节都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长期应用CNI的肾毒性作用可加剧肾功能损伤,甚至影响受者长期生存及生存质量。对此类受者,应撤除或使用最小剂量CNI维持,加用霉酚酸酯等其他免疫抑制剂以减少CNI对肾功能的影响。如果肾功能损伤继续进展,则需要将CNI转换为雷帕霉素,建议雷帕霉素达到稳定治疗剂量后再完全停用CNI。
3.3 再次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
再次肝移植受者相对较少,免疫抑制方案的经验也相对较少。鉴于再次肝移植受者术前已长期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免疫抑制方案,应选择恰当的药物组合,维持适度的免疫抑制状态。借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经验,再次肝移植受者术后常用免疫抑制方案为: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②抗IL-2受体抗体+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甲泼尼龙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如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可加大他克莫司用量或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3.4 合并感染受者的免疫抑制方案
肝移植术后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受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并发感染的风险较大。对于发生感染的受者,应准确评估其免疫功能,加强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剂量,改联合用药为单一用药。根据受者免疫状态和病原微生物监测情况,调整CNI或雷帕霉素剂量,感染严重时可考虑暂时撤除免疫抑制剂,并酌情使用免疫增强药物。
3.5 其他特殊受者的免疫抑制方案
他克莫司具有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的不良反应,合并糖尿病或术前血糖正常、术后短期内血糖升高必须依靠胰岛素治疗的肝移植受者,可减少他克莫司用量或更换为环孢素或雷帕霉素[10]。
环孢素具有引起受者血压增高的不良反应,且与剂量密切相关。对于合并高血压或术后应用环孢素出现血压增高的受者,需口服抗高血压药,或联用霉酚酸酯以减少环孢素剂量,或更换为他克莫司。
CNI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他克莫司神经毒性作用较环孢素强,可能导致肝移植受者四肢麻木、头痛,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在保证免疫抑制疗效的前提下,可联用霉酚酸酯以减少他克莫司剂量,从而减轻其神经毒性。
骨髓抑制是霉酚酸酯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使用时应注意监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情况;当中性粒细胞较少时,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应用雷帕霉素时,同样需要监测骨髓抑制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高脂血症是雷帕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合并高脂血症的受者在使用该药物时,应重视监测血脂、加强锻炼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并酌情加用降脂药物。血脂控制不佳时,应避免使用雷帕霉素,可采用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制订,一方面依赖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研发,另一方面则需要更为精确的基因组学、遗传药理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法监测移植肝损伤,寻找准确评估免疫抑制剂效用和不良反应的特异性免疫监测方法。最终实现免疫抑制剂的逐步减量或撤除,避免其不良反应,提高受者长期生存率。
(陶开山 张洪涛 李 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N, WESTBROOK R H. Liver transplantation: post-transplant management [J]. Br J Hosp Med (Lond), 2017, 78 (5): 278-285.
[2]SHAKED A, DESMARAIS M R, KOPETSKIE H, et al. Outcomes of immunosuppression minimization and withdrawal earl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Am J Transplant, 2019, 19 (5): 1397-1409.
[3]LUCAUD V, SHAKED A, DESMARAIS M, et al.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de novo 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uring a multicenter immunosuppression withdrawal trial in adult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J]. Hepatology, 2019, 69 (3): 1273-1286.
[4]GUO T, LEI J, GAO J, et al. The hepatic protective effects of tacrolimus as a rinse solution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meta-analysis [J].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98 (21): e15809.
[5]RAYAR M, TRON C, LOCHER C, et al. Tacrolimus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in excreted bile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the STABILE study [J]. Clin Ther, 2018, 40 (12): 2088-2098.
[6]SALIBA F, ROSTAING L, GUGENHEIM J, et al. Corticosteroid-sparing and optimization of mycophenolic acid exposure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receiving mycophenolate mofetil and tacrolimus: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 [J]. Transplantation, 2016, 100 (8): 1705-1713.
[7]GRIGG S E, SARRI G L, GOW P J,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sirolimus-or eve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ion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9, 49 (10): 1260-1273.
[8]JUNG D H, TAK E, HWANG S,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sorafenib an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nhibitor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urrence [J]. Liver Transpl, 2018, 24 (7): 932-945.
[9]PERITO E R, MARTINEZ M, TURMELLE Y P, et al. Posttransplant biopsy risk for stable long-term 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451 percutaneous biopsies from two multicenter immunosuppression withdrawal trials [J]. Am J Transplant, 2019, 19 (5): 1545-1551.
[10]CASTEDAL M, SKOGLUND C, AXELSON C, et al. Steroid-free immunosuppression with low-dose tacrolimus is saf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8, 53 (6): 741-747.
刊载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9,13(4):26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