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朝会

两日后。

李晔开紫宸殿,不限品阶,凡有品衔的京内流内官,皆可入殿朝见。

此时京内动乱未平,仍有不少盗贼散卒流窜街巷,出门便有风险,但几乎所有在这场动乱中幸存下来的京城官员都选择走出房门,来朝觐见。

皆因,这是普天同庆的一日。

身为大唐官员,都明白宦官在本朝意味着什么,又给本朝带来了什么。

而如今所有京内宦官被一并剪除,大唐立国三百年,到了如今这个日薄西山的年头,竟也能让他们扬眉吐气一回……

紫宸门常设不开,在这一天也是大张开放。一方面是便于官员们入宫,另一方面是入宫的官员人数太多,朝会地没有设在殿内,而是紫宸门至殿前的空地上。

李晔另听取了张濬等人的建议,将刘季述、西门重遂、王仲先、王彦范四位巨宦的人头装在木笼里,吊于紫宸门两旁。

随后每位官员入门,都会先朝那木笼里唾上两口。

紫宸殿前人数不下六百,紫红绿青一片,难免会喧闹。

如今礼部和御史台院一共没几个人,为维持秩序忙得不可开交,仍是止不住众声喧哗,把个禁内庄严之地吵成了东、西两市……

可听得“御驾到!”的声音后,喧闹的广场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所有官员都自觉不自觉地闭上了嘴,一起朝那声音处看去。

自中晚唐来百余年,他们终于迎来了圣明天子。

竟能把为祸大唐百余年的阉党一并剪除……

再等到李晔从御辇上下来,朝着面南高设的御座上缓步走去时,广场内静得风过留声。

李晔目不斜视,负手而行。

但他感受得到这种奇妙的氛围。

他知道他的下方立了满满一地人,如今却都连呼吸也只敢小心翼翼,追寻他的六百多道目光片刻也不敢挪动……

这,便是天子的恩威。

算起来,他穿越而来已整整三个月,已做了三个月的天子,如今,他才终于得到了本属于他的东西……

京内那些传闻,李晔听黄万年等人说起过。

京城人们纷纷传言,当晚禁内乱贼蜂拥而至时,最危急时刻,忽听得一声惊雷自天而落,乱贼们惶恐万分,再抬头一看,天子已游化成神龙,盘旋在半空中,一身金色鳞片,九爪飞舞,向他们吐出阵阵烈火,将这些乱贼虫豸们顿时烧烤成碳灰……

李晔忍俊不禁,问向黄万年,那晚你就在场,你可看见神龙了?

黄万年挺着胸脯,十分笃定地道,奴婢看见了。

“……”

李晔不知道将来史官们记载这段历史时,是否真的会采信这种荒唐的说法。

但他可以肯定两点。

一,这个传闻多半先出自朝臣之口。

因为在这个传言里,有意抹去了杨守成的左监门卫和禁内太监的功劳,事实上是这二者的拼死护驾,才保住了李晔的安危,而这二者又恰好都是朝臣厌恶的对象。

只有他们,才不愿意把功劳归到这二者身上;

二,这个传闻对他这个天子有利。

在这个自然科学还未发展起来的时代,讲再多大道理,都不如神话传说与宗教迷信有效。

如今他这个天子也总算有神迹了……

看看广场内众官员的反应便知晓这一点。

李晔步至御座前,并未落座,而是就着殿前的气氛,面朝百官,即兴道:

“朕自两年前登临大宝,御极宇内,一直勤勉理政,不敢稍有疏忽。

“然外有藩帅不臣,内有阉党闭塞,以致国事渐颓,朝政日暗,朕亦深自疚痛,有负祖宗神庙,有愧四海万民。

“幸上天不弃,又赖众卿扶持,终扫除阉祸,还中外一片清朗,此诚可喜哉!”

“圣上圣明!”

场中百官亦有所感,赞颂声形成了一股股声浪。

“阉党虽除,可中兴之路途犹漫漫。”

李晔再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事衰颓至此,实是积弊日久之故,轻易间断难根除,今日朕特会晤满朝文武,当众誓曰,朕必不负大唐,必当倾力而为,谋图大唐再兴。亦望众卿不要负朕,当上下一心,不畏艰险,以振兴大唐为己任。

“如此君臣不相负,大唐再兴虽赊必及。”

“圣上圣明!”……

“臣等必不负圣君!”……

看到场中百官神色激越,信誓旦旦,声浪一层盖过一层,李晔再伸手一招,安心落座。

接下来官员们纷纷出列,踊跃发言。

都是痛斥阉党的种种罪状及赞颂天子扫除阉祸的英明果断等,不一一赘述。

有李书楼之称的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李磎当众诵读他熬夜写就的《论阉祸》,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历数至中唐而来百余年的阉人祸乱,比之为跗骨之蛆,将百官的情绪推至高潮。

大诗人李商隐的外甥、右谏议大夫韩偓也不甘人后,当场赋诗一首:“一扫阉祸澄宇内,九天阊阖耀中国;龙尾楼台迎晓日,鳌头宫殿入玉楼……”

除此外,另有不少官员纷纷上言惩除朝内外阉党余孽,除贼务尽。

李晔只令礼官收下他们上呈的牓子,并不做任何批示。

这种面相外朝的朝会,一般都只是礼节性的君臣会面,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真要决断事务,得回内朝延英殿。

未至午时,酷日当头,李晔便提前解散了今日朝会。

并从禁内臧库出资部分绢帛赏赐给每位官员,算是对他们今日奔波的一点慰问。

场内又是一片歌颂天子圣明声。

……

……

随后至延英殿。

殿内原有八位宰臣,如今杨复恭离京,西门重遂和刘季述被诛,孔纬养病在家,崔昭纬因亲近刘季述被赋闲,只余下杜让能、张濬和刘崇望三人。

有趣的是,这三人也并未向天子再引荐他人入殿,以填补殿内的空缺。

毕竟殿内人数越少,他们发出的声音便越响亮。

这未必便说明他们有专权的念头,至少,当他们向天子面奏一个观点时,再不用像以前那般先得应付大量的反对声音,争吵个没完没了。

李晔也未提出再引人入延英殿。

等处置完禁内之事和神策军,他下一步便要重组朝堂,其中就涉及到延英殿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