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植入“超级大脑”

长期以来,风险发现和预警能力不足,注重事后问责,监管信息分散,工作协同不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监管领域的“痛点”“堵点”。部分地区通过构建生态环境信息化治理平台,将大数据应用延伸至生态环境各业务领域,打通“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和生态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千米”,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以苏州为例,苏州以实际行动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以科技决胜污染防治的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字化、科学化、智能化。2018年,苏州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苏州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平台(一期)”,实现了环保、水利、农业等各项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污染防治攻坚植入了“超级大脑”。

该平台先后清理、整合苏州17个部门、135项数据清单,集纳的数据覆盖苏州8657平方千米土地、10个区(市)、90个乡镇街道、19个工业集中区、159个湖泊、816条河流、3.6万家排污企业、934个入河排污口、12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145个污水处理厂。2020年6月平台完成建设后,建成苏州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的“一张网”,实现“市、县(区)”两级环境信息互联互通,融合“情报、指挥、决策”三大平台,覆盖“水、气、土、废”四大领域,满足“市、县、镇、园(化工园)、企业”五级网格协同需求。

前期实践表明,该协同推进平台集数据整合、目标分解、协同作战、调度指挥、分析决策和跟踪督办于一体,其最大特点在于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对污染防治工作目标、措施手段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做到按图施工、挂图作战、协同共治,用数据支撑管理、辅助执法和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