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总体思路

利用先进、高效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所有结构化、非结构化环境信息进行深度关联分析,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事后评估、考核问责、整改完善的工作机制,实现摸清现状、把握规律、发现趋势、自动预警、动态反馈、快速溯源和精准问责,提供全面、集中、多层次、多角度的环境保护信息,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管格局,构建“精敏感知,全程管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一体的精细化和精准化生态环境管控体系(见图3-1)。

图3-1 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1.精敏感知

抓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环节,力争搭建空、天、地一体的全方位生态环境智能感应体系。扩大感知对象和感知指标,力争全面覆盖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及环境科技和产业发展各方面。创新感知手段,坚持固定感知站点与流动感知站点相结合,以标准化感知设备为骨干,以非标准化感知设备为补充,涵盖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点、线、面3种布点方式有机结合,以网格行政单元和热点网格为节点,以区域、流域范围为系统边界,加强对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的管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进一步整合,优化监管布点,丰富监管内容,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的空、天、地一体精敏感知,最大限度地发掘数据资源用于支撑决策和应用。

2.全程管控

力争建立“量化溯源—动态分析—管理决策—执法监管—深度治理”全过程的精细化闭环管理体系。以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为核心,以排污许可为龙头,将规划制定、环保审批、环保执法、总量控制、风险防范、目标考核等统一到同一个监管体系之中,实现生态环境业务管理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监管,及时判断环境质量和各类污染源环境治理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提出关键环节的控制策略和调控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治理、快速反应、监管执法联动。

3.重点突出

一是突出环境质量保障和环境风险防控。通过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整体实时监测,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可实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检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效果,为重点区域、流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全面监控、全流程管理各类环境风险因素,建立环境应急预警和应急事件控制体系。一旦发生环境事件,结合应急预案及时处理,从而确保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二是污染减排与过程管控。通过跟踪重点污染源实现智能化联网,从“末端监控”转向“全过程监控”。例如,对排污企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末端浓度监控、污染治理设施过程(工况)监控、视频监控及用电量和用水量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时动态总量管控系统,确保总量减排目标完成,确保企业合法排污,使超标超总量排放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结合污染源排放清单和源解析,建立包括污染源普查、环境规划、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环保移动监督与执法等方面的环境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环保一体化业务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减排目标完成。

三是科学治污和深度治污。利用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等,快速有效地识别污染问题的主要贡献、变化规律、主要污染源及其强度,诊断污染成因,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和重点污染源动态评估机制,对企业深度治理进行评估并提供运行和维护建议,以提高运行效率、优化治理成本,挖掘管理减排的潜力,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和用数据创新”。

4.精准施策

建立以“短期应急”和“长期改善”为核心的生态环境质量调控技术体系,盘活环保数据,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改变“信息孤岛”格局,促进环保监管流程横向连通、纵向贯通,制定相应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策略,促进环境管理方式从粗放简单向精准高效转变,形成区域环境整体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在治理手段方面,将大尺度与高精度、立体化相结合,形成针对污染启动—演变—消散全过程管理的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在监管手段方面,将网格化与智能化、微型化相结合,支撑高密度区域型网络化、系统化感知体系,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建立有明确环境管理目标导向的综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有效增强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运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污染源进行良好的监控与防治,对环境数据进行有效的汇集和挖掘,对环保业务进行精心的整合和提升,对环保产业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推动,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