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起源很难探究清楚,但是微课真正开始传播起来并被公众所熟知,源于美国一位叫萨尔曼·可汗的人。2004年,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纳迪亚遇到了数学难题,向这位“数学天才”表哥求助,为了让表妹听明白,可汗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讲解,并帮她解答了所有问题。因为效果显著,亲戚朋友也开始叫他帮忙辅导孩子们的功课。

后来,可汗觉得这样重复辅导很浪费自己的时间,就萌生了录制视频,让他们自己学习的想法。在录制视频的时候,他有意识地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便他们有耐心理解、消化相关知识点。当他把录制好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之后,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喜欢。就这样,萨尔曼·可汗用一台电脑、一个20美元的屏幕录像软件和一块80美元的手写平板,开始了他录制教学视频的微课生涯。

2007年,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网站,2009年,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但是因为之前创办网站、维护网站都是用家里的存款,再加上他录制的所有视频都是免费的,所以他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但好运总会眷顾努力的人,因为他录制的视频帮助比尔·盖茨女儿解决了学习数学的问题,所以他很快得到了比尔·盖茨的150万美元资助。之后他又得到Google公司的200万美元资助,可汗学院从此开始走出美国,走进中国。

从2011年开始,伴随着电脑和4G网络的普及,以及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课很快走进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在K12教育体系中流行起来,并最终敲开了企业培训的大门。如今,伴随着5G、人工智能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课已经是企业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系统化的微课开发和应用围绕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工教矛盾工学矛盾和学习矛盾

谈谈企业知识管理

在一场赛跑中,选手的目的是跑赢对手,赢得冠军。为了跑赢对手,选手需要做出三个选择:第一个是赛道,赛道不同,则距离远近、路况、工具选择都会不同;第二个是工具,同样的跑道,开汽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肯定不一样;第三个是效率,即便同样都是骑自行车,速度不同,效率不同,结果必然不同。比赛胜利=正确的赛道×正确的工具×高效的奔跑。

经营企业就像赛跑,除了伟大的使命和愿景,经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持续盈利。因为只有持续盈利,企业才能生存;只有持续盈利,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与股东和员工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盈利,就需要做正确的事(客户认可)、正确地做事(路径正确)和高效率地做事(超越对手),即,企业成功=持续盈利=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高效率地做事。其中,无论是“做正确的事”所涉及的商业模式、企业战略,还是“正确地做事”所涉及的目标、流程、方法、工具,抑或是“高效率地做事”所涉及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领导力、人员管理、人员培养、人员激励等,要想将这几个方面落地实施,最终都要追溯到企业的相关人员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知识是保障企业持续盈利的“基因”,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使用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又称编码知识、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换句话说,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的符码系统(如语言、文字、视听媒体、软件、数据库)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被学习。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且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可编码,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难以转移。很多时候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对企业而言,要想持续盈利,就必须在拥有最佳实践之后,快速且敏捷地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将显性知识传递给目标群体,并促进目标群体对知识的内化和行为转变,企业在知识萃取、传递和应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知识管理的三大矛盾:工教矛盾、工学矛盾、学习矛盾。

工教矛盾是指工作和教学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魔咒”。在VUCA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为了持续盈利,企业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趋势做出调整;为了生存与发展,员工也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一旦企业转型或员工转岗,员工所需要的知识就会产生巨变,这时候企业会重新为员工培训知识,这些知识的来源往往是企业内部的业务专家(绩优员工)。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专家在职、时间充足、意愿强烈,培训部门快速萃取业务专家的经验,梳理成一门门课程,然后由业务专家对员工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但现实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业务专家已经离职了(这种情况最为可惜,业务专家在职的时候没有做好知识萃取,当他们离开之后,企业才发现最宝贵的经验流失了,新人又要从零开始学习,以“伤害”客户作为成长的代价);业务专家这个节点很忙(由于时间的稀缺性,业务专家在同一时间只能选择工作或授课);业务专家没有意愿做知识传承(毕竟培训不是自己的职责,与KPI也没太大关系)。以上这些情况造成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工教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可以用微课解决,原因如下。

● 从个人意愿的角度来讲,业务专家并非完全没有分享意愿(事实上业务专家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分享欲望),而是面临冲突的时候只能这样选择。因此,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制作微课的方式可以帮助业务专家突破时间限制。

●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讲,微课制作的门槛非常低,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了,同时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因为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业务专家会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 从部门工作效率的角度来讲,部门领导很愿意把重复性的工作录制成微课让员工学习,尤其是后端服务部门。例如,财务部门总是遇到同事贴错发票的情况,每次处理这种事情都会花费大量时间;行政人员发布的公司制度总是被淹没在一堆邮件中,员工很少仔细阅读。而像贴发票这类重复性的工作,录制一节微课就可以解决。

●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企业很愿意搭建知识分享学习平台,鼓励业务专家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微课(有的企业甚至专门设置了奖励机制),使员工萃取专家经验,玩转知识管理,帮助企业实现对不同员工的差异化赋能。

工学矛盾是指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第二个魔咒”。在企业转型和员工入职、转岗、晋级、晋升等场景下,员工需要学习新知识。理想情况当然是针对不同的场景,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学到知识,助力员工发展和企业转型。但在实际组织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员工不报名、报名不参加的情况。究其原因,对员工而言,在同一时间面临工作和学习这两个选项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工作,尤其在面临巨大的KPI压力的时候,这就造成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工学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可以用微课解决,原因如下。

● 从个人意愿的角度来讲,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职场上获得良好的发展,也都知道不学习、不进步必然会被淘汰,只是在面对长期发展和短期KPI这两个选项时,员工往往会选择完成短期KPI,毕竟只有先生存才能谈发展。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在业余时间随时随地观看微课来学习知识,而一节微课所占用的流量一般为几十兆,员工既可流畅地在线学习,也可把微课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上随时随地学习。

●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讲,并非每个人听老师讲一遍就能完全记住甚至掌握知识,很多人都需要靠不断地重复学习才能掌握某个知识点,但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直重复讲授某个知识点。即便能够一直重复讲授,培训结束之后学员再向老师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概率也很低,成本很高。而微课学习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员工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地点,遇到听不懂的,可以暂停、返回、重复观看,不会有人责怪他为什么听了十几遍都不会,也不会有老师突然提问“某某某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更不用担心回答不上来被同学嘲笑。

● 从部门的角度来讲,每个管理者都知道培训很重要,但是业绩更重要。因此,他们不愿意在工作时间为员工做培训,于是经常出现上班工作、下班培训的情况。员工的私人时间被占用了,他们虽然嘴上不会说什么,但是心里是抗拒的,以这样的状态参加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大部分企业的员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分散状态,如果把员工聚集到一起进行脱岗学习,势必会造成工作疏漏和巨大的脱岗成本。因此,当企业发生员工入职、晋级、晋升、转岗或业务转型时,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快速、系统、低成本地对员工进行赋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学习矛盾是指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第三个魔咒”。学习的理想情况是员工一学就会,可以把所学知识马上转化成行为,从而迅速提高绩效,恨不得这一秒知识刚学会,下一秒绩效就翻倍。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IBM曾对管理者做过一项调查,问题是:“如果取消现在的培训,您认为员工的绩效会降低、不变还是提高?”调查结果显示,56%的管理者认为如果完全取消当前的培训,员工绩效不会改变,甚至会提高。

在一场培训中,企业、培训部门、老师和学员都努力付出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就要从学习的“721法则”说起。所谓7,是指员工所学知识的70%源于实际工作,也就是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复盘来获取知识;所谓2,是指员工所学知识的20%源于身边人员的帮助和分享,如前辈的分享、领导的帮助;所谓1,是指员工所学知识的10%源于课堂培训。

● 从7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学习属于“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才回头”,但是往往撞了南墙再回头的时候他们已经“头破血流”、为时已晚,这是一种以“伤害”客户为代价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从商业的角度看,这种学习方式伤害了企业品牌和客企关系;从学习时间的角度看,这种学习方式在时机和排序上是滞后的。

● 从2的角度来看,身边的人固然能给员工很多帮助,但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能帮助员工的人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员工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限制。

● 从1的角度来看,课堂学习很多时候在时间上是超前的或滞后的,要么是员工在还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时就被培训了很多知识,要么是员工在培训之后很长时间才会用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到用的时候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721法则”造成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学习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可以用微课解决一部分,因为不管是组织、部门还是员工,都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创造绩效,只不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错位排序。因此,只要企业能够针对关键岗位开发系列微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不需不学(不需要学太多用不到的知识造成认知负担)、即需即学(需要用某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马上搜索学习)、即学即用(学了知识之后能够马上使用)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微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需品。通过微课,企业既可以变个人经验为组织智慧,快速复制和传承绩优员工的宝贵经验,帮助组织沉淀、传承优秀的实践经验,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又可以减少面授培训中的运营成本,减少培训成本支出,还可以甄别有效的经验和绩优员工,将企业人才甄别、内部经验传承复制与人才培养做到有效结合。微课虽小,但是只要能用好,就能“微力无边”,因为微课是一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