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脱社交恐惧:用高级防御摘下心灵面具
- 靳宁宁
- 2847字
- 2022-05-05 21:03:07
1.2 人际关系总是如此让人担心
案例:苦恼的心理咨询师
“我真是受不了同事不断强调所谓的‘活在当下’‘专注此时此刻’‘与自己待在一起’之类的理念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位学习归来的新手心理咨询师同事向我吐槽:“我觉得这些理念都很好,尤其是在人们情绪激动、紧张不安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得到,会对人们起到极大的安抚作用。关键是越是在情绪的当口越是做不到啊,至少我做不到!
“就拿这次学习来说吧,讲课的老师很厉害。她告诉我们:‘要陪伴“此时此刻”的来访者,要关注当下双方的交流。’可是在与来访者(同学扮演来访者)做练习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却是:他的经历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接下来要怎么问才会显得非常专业。虽然一起学习的同学也大都是新手心理咨询师,没有太多咨询经验,但是我依然很担心自己会在练习中说出低级的话,让同学们觉得我连新手都算不上。这样我根本没办法建立同行社交圈,甚至有可能因为技术太差而在这个行业臭名昭著。那我要怎么从业?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这个练习太让人有压力了!
“当我沉默很久终于想到如何回应时,我抬头看到同小组的同学都在安静地‘盯’着我,而其他小组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对答流畅。那一瞬间,我无比尴尬。不仅如此,我开始脸颊涨红,手都在哆嗦。真是太丢人了,连心理学练习都会让我产生心理困扰,还有什么能帮我呢?我对自己真的很失望!”
这名新手心理咨询师同事头脑中的一系列联想和担忧明显影响了他的状态,导致他没办法放松下来,更没办法高效思考,也没办法享受学习的乐趣,而这恰巧反映了他常规的社交恐惧模式。这种模式就像一个联结内外世界的轨道,为我们如何解读和应对各种现实情况规定好了线路。如果我们容易紧张,那我们在这种模式下跟外界互动时就会常常拉响警报,但是这种现象在其他人那里可能根本微不足道。
如果更进一步描述上文中提到的“联结内外世界的轨道”,那么这个轨道指的就是那些容易引发人们情绪的反应模式与情绪倾向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焦虑/恐惧理解为一个连续轴,想象一下,这个轴的最左端代表完全没有情绪,最右端代表高度的焦虑/恐惧状态。那么,对人们最有利的情绪状态通常对应连续轴的中段区域:人们既不会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焦虑/恐惧的高压状态,也不会因为焦虑/恐惧值太低而忽略了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信号。
工作中被老板批评,我们会担心;医生拿着体检报告建议我们做进一步检查时,我们会恐慌……这些担心和恐慌都是正常的,焦虑/恐惧值保持在了中段区域内。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的焦虑/恐惧值与我们面对的现实压力相互匹配,那么就是正常的,人们在感觉上也会较为舒适。
这名新手心理咨询师的反应明显有些过度,已经超出了中段区域。他无法与小组成员一起沉浸在练习场景中,更无法完成陪伴“此时此刻”的来访者的目标,而是在担心一个“糟糕至极的未来”。这是他产生焦虑/恐惧的关键原因之一。
当他终于把注意力转回当下并准备回应来访者时,却同时捕捉到周围人的一些细微表情、动作,并开始以偏概全地推测他们会如何评价自己。他还产生了一系列的脸红、发抖的躯体反应,并更进一步地将这些反应与负面评价结合起来,认为这会招致周围人的嘲笑。这种反应模式称为“以偏概全的评价”。
“糟糕至极的未来”和“以偏概全的评价”是社交恐惧反应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模式最重要的两条分支轨道。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两部分内容。
1.2.1 糟糕至极的未来
正常情况下,人们会对即将到来的某些重要社交场合产生忧虑,会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小插曲保持警惕,并提前做一些应对预案。例如,我们会去想象,在今晚的重要饭局上如果不小心打碎了酒杯,我们该如何化解尴尬?该说些什么?通常只要想好了应对之策,我们的焦虑/恐惧值就会快速调整到连续轴的中段区域。
而“糟糕至极的未来”反应模式的社交恐惧者,在参与饭局之前的这段时间会忧心忡忡,会想象到更多可能发生的意外,甚至会想即使没有意外,仅仅是在别人看向自己时,自己该怎么办?这些忧虑一旦成真,该是多么地可怕!他们的内心完全被焦虑/恐惧占据,没有空间去思考如果饭局顺畅进行,他们原本可以饱餐一顿,还能结交许多新朋友……他们原本可以积极地面对这一切。
所以,“糟糕至极的未来”反应模式的社交恐惧者会浪费很多当下的时间去为不确定的未来惴惴不安。他们的焦虑/恐惧值也会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可能在最后关头拒绝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逃到他们认为安全的“无人之地”独自喘息。
1.2.2 以偏概全的评价
“以偏概全的评价”反应模式的社交恐惧者可能不止一次地被人劝解:“你想得太多了。”这类社交恐惧者会习惯性地将周围人的任何细微反应与自己建立负面关联,比如:有人看了他们一眼、经过正在交谈的两个人时那两个人突然停止了交谈、对方因为加班想要更改约会时间等。此时,他们内心的焦虑/恐惧值会大幅度摆动至靠近连续轴最右端的位置。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评头论足,但如果是“以偏概全的评价”反应模式的社交恐惧者,他们的焦虑/恐惧值则会一直居高不下,他们会认为一定有针对他们的评价存在,而且这些评价都是灾难性的,自己根本无力招架。我们发现,让他们看清全部现实、停止过度联想是非常困难的。
1.2.3 结果:偏执和回避
人的生理和心理会相互影响,如果晚上睡眠充足,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保持在最佳状态:白天精力旺盛、工作头脑清晰,我们会有足够的智慧和意志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突发状况,而且更容易保持耐心、把握灵活度。
但是当我们处在高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内部系统就需要调动大量的精力去应对这些状态,那么可以被我们调配来应对外部事件的精力就会相应地减少。此时,一件小事就是一场灾难,人们为了保护自我、减少损耗,自然会变得偏执和回避。
想象一下,父母安排之下,你不得不去相亲,你跟对方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并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在约定时间前的10分钟,对方突然发来信息说临时被老板叫去开会,不能准时到达了。
可能你提前2个小时准备好了精致的妆容,挑选了得体的裙子;可能你推掉了一些工作安排,专门参加这次相亲;可能你本来也不想去,但还是给自己做了很多心理工作,硬是让自己以最“积极”的心态参加这场相亲。但是现在对方突然爽约,意味着你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变得徒劳了。
如果你本身长期处于高度敏感的情绪状态,外部可用资源较少,你很可能因为对方的一次爽约而变得焦躁不安。你会开始想象对方是否根本不想相亲,对方是否嫌弃你长得不好看,对方所谓的开会会不会只是一个不想来的借口,或者会觉得对方人品有问题,对方根本没有诚意,相亲都是不靠谱的……甚至会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偏执),并因此气恼不已,决定以后再也不会参加任何相亲了(回避)。从长远来看,这类反应模式很可能影响你所有的人际关系的质量。
正如前文中多次强调的,那些影响人们生活的焦虑和恐惧不一定都是病理性的,但是已经达到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确更容易出现这些社交恐惧反应模式。而“糟糕至极的未来”和“以偏概全的评价”是社交恐惧最典型的两种反应模式,它们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社交恐惧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