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话未来:从时间视角确认目标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让子弹飞》(姜文执导的电影)

我们先基于未来的场景,回答一个问题:我今天面临的问题,到了明天依然还是问题吗?大多数让人困扰和焦虑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了!例如,一次突降的感冒发烧,一场马上到来的考试,一个正在实施的项目。

如果你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我们一起构建一下未来的场景。你可以按照场景的复杂程度以及对你的影响程度来定义时间边界,类似于定义衡量一个项目成功的时间点。例如,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或三年后。现在你可以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尽可能具体化,并把你的答案写下来。

(1)在特定的时间点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2)在特定的时间点最差的结果是什么?

对于未来的场景,有了时间边界,有了最好和最差两个极端场景范围。接下来,你就可以用如下制式来确定预期结果:

作为一个×××(角色),我想做×××(意图),以便我能够在何时得到×××(预期结果)。

例如:

(1)作为一个准MBA学生(角色),我想广泛扩大人脉网络(意图),以便我能够在两年之内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预期结果)。

(2)作为一名新任经理(角色),我想打造一支高度协同合作的团队(意图),以便我能够完成下一年度更具挑战性的预算数字(预期结果)。

初心的困扰在于人们看重意图而不是预期结果,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实际事实,陷入过去而不是关注当下。

接下来,我们回归当下,用未来倒逼现在,由远及近,再一次把初心变成具体的预期结果。

西方人常常用给自己写墓志铭的方式来倒逼当下。我们现在假设一个场景,如果你的人生还有半年的自由时间,身体状况也非常好,那么请你认真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1)希望和谁在一起?

(2)想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

(3)想要留下什么样的评语?

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你更加清晰地透视自己的初心,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意图。这个场景看似虚构,但在职场中、生活中到处都是,只不过在不同的场景我们容易事后诸葛亮罢了。

贴士:从时间到时机(Timing)——揭示“什么时候做事”的奥秘

时间视角帮助我们以终为始地确认目标,将意图变为可观察、可衡量、可比较的预期结果。而对于时间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是时机,即什么时候做事最合适。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时机。一方面,时机是我们基于对自己生理节律的认知,将我们的时间与我们面对的任务进行匹配,高效地完成任务。也就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夜猫子”,就不要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到上午去处理,因为那时可能是你身体能量最低的时候。再如,每周一上午9:00—10:00,每天下午1:00—2:00的时候,是很多人精力萎靡的时刻,此时选择做事,还不如稍做休息。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创造时机。当我们为时间赋予了特定意义时,时机就显现了。例如,下面的这些时机。

起点效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点在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一直影响到终点。因此,当我们打算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思考当下是不是开始的时机。例如,一年中总有那么一些日子是适合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一年的开始、一个季度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一周的开始、四季的开始、生日、纪念日、重要节日、读完本书的那一天等。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作为起点,就为这个起点做了能量加持,就好像婚礼的日期一定是黄道吉日,而且当天会充满人们的美好祝福。

新起点效应:日历上的某些日期比其他日期更重要,人们用它们来划定时间界限,结束一个周期,进入另一个周期,翻开全新一页。如果我们利用起点效应的效果没有那么理想,就需要利用新起点效应,再次激活起点效应。

中途效应:在一个过程中,当时间接近一半时,人们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我们的生活很少会遵循线性进行演进。当我们行至中途时,会感到泄气,因为此时往往是一个是低潮期。中途既是生活的现实,也是自然的力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中途也可以引燃我们。将低潮转为火花,我们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1)意识到中途低潮期的存在,承认并接纳之。

(2)利用中途提醒自己,而不是放弃。要发出一声“呃——哦”,因为时间已经过半了,要让自己紧张起来。

(3)站在中间点上,面向未来,聚焦目标,做出断舍离。这会激发你的动力,可能会帮助你成为最后的赢家。

峰终效应:在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人们所能记住的只是高峰与终点时的体验,而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或时间长短,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结局决定体验,就像电影的高潮一定在最后一样。结果好,一切的曲折都是故事,结果不好,一切的曲折都是事故。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团队,遵循和打造峰终效应是一种人生的升华。

正如丹尼尔·平克在其畅销书《时机管理》一书中所述:“曾经我相信时机就是一切,现在我相信一切都是时机。”时机既隐匿在自然规律中,也把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意愿发掘、利用和创造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