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ESP的本质属性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主要包含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社会用途英语三大类。它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Halliday,1964);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和研究的领域,是用来研究语言的本质、探讨如何学习语言、融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与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具有特殊目的的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领域。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Halliday,Mclntosh,Strevens (1964)首次提出了ESP这一全新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观。随后Herbert、Ever、Latorre等国外语言学专家也开始了对科技英语的研究,并相继提出了构建科技翻译;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国外学者(如 Widdowson,1978;Coffey,1984;Alderson&Waters,1983)开始对ESP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教学评估等)进行研究。迄今,国外ESP 研究已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技巧分析(Skill and Strategies)、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所以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而论,国外的ESP已经成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

国内最早的ESP相关研究成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以论文的形式介绍了ESP的概念,并推荐了当代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介绍国外ESP理论及教学的文章,如伍谦光(1980)、童登莹(1981)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的出现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也初见端倪,如范宜(1995)、应惠兰等(1998)、秦秀白等(2003)。

ESP的产生具有自身的背景和理据。ESP并非事先谋划周详,组织井然有序的活动,而是各种不同需求汇合后形成的现象。尽管这些需求在世界各地表现不一,但促使ESP产生的原因却有其共通之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通用英语(EGP)教学一统天下,即将英语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素质为目的,仅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空前繁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便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语(Strevens,1977)。面对社会日益拓展和深化的交际活动,EGP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显然不能满足行业对具有专业交际能力的涉外人才的需求。

首先,ESP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对英语的需求。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其语言成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而独立后的美国因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移民进入美国,这些移民需要较快地掌握英语以适应他们生存、求职的需要。美国的经济、商业、科技活动很快在世界范围独占鳌头,与美国有业务往来的国家,急需对有关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以确保与美国进行有效交往,那么在短期内需要熟悉的专业英语,即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便随之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经济活动的急剧增长。这种增长造就了科技和商贸两股力量,它们使世界变得更趋同一,由此产生了需要一种国际共同语的强烈要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西方的资金、人员流入石油输出国,ESP的发展和需求加速并扩大。因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的需求还要继续深造,这种公共英语课被称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用于学术目的英语;有些人因就业需要学习英语,这种英语称为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为就业目的而教学的英语;还把科技英语称为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因为这种发展趋势总体上给英语教学增加了压力,要求它提供对路的“产品”,所以ESP的产生是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学是一项社会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各高校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外语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是多形式的、多层次的。ESP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则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其次,ESP的产生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ESP研究有助于整体的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课程设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材、教法的评估等。ESP课程研究则是英语课程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该课程分类甚细,需因学习者而异,需以学习者提出的各类问题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纳为语言描写、语言习得理论和需求分析等方面。所以对ESP课程设计研究实质上是对英语教学课程设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ESP的产生是语言学及翻译研究的需要。ESP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产物。语言学研究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初是历时语言学,即研究某种语言或某几种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到了20世纪初,语言学家Saussure(1916)提出仅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充分的,要想更好地了解语言,还必须搞清楚在历史中的某一时刻语言的现象,于是他提出了共时语言学。随着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学、心理学的发展,语言学的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肯定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这为ESP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ESP需求出现的同时,英语语言学研究也在进行。主要有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1964);Barber(1962);Candlin、Bruton和Leather(1976);等等。语言的研究由原来仅注重语言使用的特性和规律逐渐转向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交际中起作用的研究(Hutchinson和Waters,1987),如社交英语和教授特殊目的的英语等。ESP的研究有助于翻译研究。与通用英语(EGP)及文学等其他各种体裁相比,ESP存在自身独有的语言及文体等方面的特征,如何准确把握这些特征,自然是翻译研究应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对ESP科技翻译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除了专著、教材,还有《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两种专门期刊;对ESP商业经济、社会经济另外两大分支的翻译研究也出现不少成果。尽管如此,ESP的翻译研究要做到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典型性、实用性等,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外专家对ESP本质属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ESP是一门新崛起的分支学科。ESP(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教学(ELT)领域新崛起的分支学科,是使学习者在某个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2)ESP是一种新的教学途径。ESP是与传统的EGP相对存在的,它是一种新的教学途径(Approach),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里,Approach、Method和Technique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研究语言的本质、探讨人们如何学习语言,这属于Approach范畴;范畴Approach不同,教学方法(Method)则不同,所采用的授课技巧(Technique)也不相同。再具体说,ESP也是一种语言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Criteria for Language Syllabus Design),它以具体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Communicative Requirements)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例如,Strevens认为:“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but by functional or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s of the learner.”(Strevens,1977)。Hutchinson和Waters给ESP的定义为:“...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ESP is not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guage or methodology...Understood properly,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which is based on learner need.”(Hutchinson和Waters,1987)。

(3)ESP 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秦秀白,2003)。ESP 是一个“多元的”(Pluralistic)且“以不同形式出现的”(Protean)的教学理念(Robinson,1991)。这主要是因为ESP不仅涉及语言、语言学、教育学等,还涉及学习者所研习的专业知识;另外,国家教育政策的不同及国内地区或学校的不同也会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异同。

(4)ESP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范围(Halliday,1964)。Halliday认为,ESP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

由此可见,ESP 的产生具有特定的背景、理论依据及自身独具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