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发展改革成果 繁荣商品经济[1]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日)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五天了。开始时,万里同志作了一篇很重要的讲话,他简要地回顾了农村改革的历程,概括地总结了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对指导今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大家围绕万里同志的讲话和代中央起草的文件进行了充分讨论,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村形势,既肯定了成绩,又充分研究了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明年农村工作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会议开得生动活泼。现在,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讲点意见。

一、关于经济形势问题

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包括农村形势,是我们作出正确判断,进行正确工作指导和部署的前提和依据。我国当前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都很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搞“四化”,一派兴旺景象。今年,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将有一个相当可观的增长速度。上半年一度出现工业生产速度过高、基建规模过大等问题,经过加强宏观控制,经济生活渐趋正常。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今年可以消除赤字。市场比较兴旺。现在除少数地区外,多数地区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有的地区开始向小康型转变。总之,生产发展了,流通搞活了,国家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农村形势也很好。今年虽然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好收成,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一步,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各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都有较大增长。取消统购派购制度以后,商品流通渠道增多了,经营方式灵活了,流通范围扩大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提高,社会化服务有了新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也很快,累计已安排60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产值今年预计可达到2300亿元,在全国工农业产值中已占有重要位置。农民兴办乡镇企业,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在从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进程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格局。对粮食、棉花的生产要作具体分析。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有计划调减的,现在国家棉花库存仍然过大,调减一点对国家和农民都有利。粮食产量估计要比去年减少2500万吨左右,一是自然灾害严重,这是难以抗拒的;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调减种植面积,总的看是正常的;三是有些地区管理放松、经营粗放,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粮食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确实应该引起重视。看粮食形势,不能单看一年。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难以做到年年增产,在五年中如能做到年平均有较大增长,就很不错。我国已是连续六年获得大丰收,平均每年增产1700万吨粮食,今年的产量并不低于丰收的1982年。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裕的,农民也有些家底,市场供应完全有保证,有些地方的粮食安排可能要紧一点,但只要做好余缺调剂,不会出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地方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中,不大注意从实际出发,对需要与可能全面考虑不够,步子迈得大了一些,加上基建占地过多,粮田面积减得多了点。有些地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这里有种粮和搞工副业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有生产资料涨价、粮农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有工作跟不上,农民卖粮难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处理好种粮和其他产业的经济利益,逐步理顺关系,既要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又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总之,我们看农村形势,不仅要看农业形势,还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形势联系起来看;看农业形势,不仅要看粮食形势,还要看农村整个经济形势。我们对农村形势作全面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形势确实很好。我们通过改革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今天的成绩来自于改革,明天的进步还要靠改革。但是也要看到,有些政策还不落实,有些改革措施不配套,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紧,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以坚定信心;对前进中存在的问题,要正视,不能回避,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关于若干政策问题

这几年,中央对农村的改革和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几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形势之所以很好,重要的一条是加强了农业这个基础,解决了十亿人的吃饭问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农村经济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变。我们要实现四化,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十亿人口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这个基础还比较脆弱,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还在日益向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继续强化农业这个基础,保持粮食在4亿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是全局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们指导农业生产的根本方针。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前提。这两年,我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因为粮食连年丰收。如果不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说重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多种经营,回到“以粮为纲”单打一的老路子上去。这条“老路”走了几十年,事实证明是走不通的。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对的,要坚定不移,不要因为粮食一时减产,就发生动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加速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重视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坚持这个方针,才能使农村经济逐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多种产业互相结合、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实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产业结构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表现,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调整,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坚定不移、大胆实践,又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工作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中央对农村工作制定的政策是一整套的,其中许多任务是带有战略性和长期性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目前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需要结合进行,问题比较复杂,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从容的研究。因此,1986年农村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把现有的各项政策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发挥政策的整体效益,为继续改革创造条件,发展改革成果。这些精神已体现在万里同志的讲话和会议讨论的文件中了,现在我就一些经济政策问题讲点意见。

(一)完善粮食调拨政策

到199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初步安排要达到4.5亿吨,五年增长5000万吨,又上一个台阶,这是很艰巨的任务。各省要按照这个总要求考虑自己的安排。同时,从明年起,要参照近两年粮食调拨的实际水平,合理确定各省的粮食调出、调入基数和财政补贴数额,一定几年不变。调入省减少调入节余的财政补贴,可留作用于支持发展粮食生产。适当提高粮食调拨价格,调拨价提高部分由调入省负担。超过调拨计划的部分,实行议价。今后各省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所需要增加的粮食要自行解决,可以自己多生产,也可以同外省协商多买。采取这样的政策,一是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国粮食以区域平衡为主的产需格局,减少全国范围的大调大运;二是有利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在4亿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防止大起大落;三是有利于合理调节粮食调出省与调入省之间的经济利益,发挥各自的优势;四是有利于各省有计划地安排粮食生产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到心中有数,量力而行。

(二)实行以工补农的政策

农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求得发展。同时也要以工补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业基本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农业生产,当前主要是扶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粮、猪),大中城市郊区还要扶持种菜。目前种粮收益和从事工副业、商业的收益相差比较大,但又不可能把粮价提高到使种粮收益同从事工副业收益相当的水平。为了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除了在宏观管理上保证粮食种植面积,提倡规模经营以外,还要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行以工补农,是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一条重要政策,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政策。以工补农的资金来源,一是“七五”期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原安排的基础上,准备每年再适当增加一些,主要用于大型水利建设和发展商品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二是国家从征收的乡镇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税的增长部分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持农业,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各地也应当在地方财政的结余中,给农业多安排一些资金。乡镇企业奖金税的收入归乡财政(没有乡财政的归县财政),用于农村保险事业和扶持农业生产。三是乡以下以工补农的办法,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的储藏、包装、运输、供销等服务业。有条件的地方,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型采矿业、小水电、建筑材料工业、日用消费品工业,为大工业配套和为出口服务的加工业。兴办乡镇企业要立足自力更生,主要靠自有资金,银行适当给以贷款支持。乡镇企业要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重视企业信誉,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生命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要以技术改造为主,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四)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合同定购制度

主要农副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制度,是指导生产,衔接产销,避免大起大落,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种好形式。今年国家对粮棉已经实行了合同定购,效果是好的。我们要把这方面的制度、办法逐步完善起来。有的地方建议粮棉定购任务,最好一定几年不变,丰年歉年可以适当调剂。这个意见是好的,各地可以试行。现在许多地方对其他主要农副产品,也实行了合同定购。在定购合同中规定了品种、数量、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价格以及其他应明确的要求,效果也是好的,应注意总结和推广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在搞活农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时,要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管理和调节。决不能把搞活误解为不要管理,放开决不是撒手不管。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把大中城市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搞好。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不可缺少的食品。菜价放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搞好蔬菜购销改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各级领导都要高度关心菜篮子。搞好大中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要着重抓好这样两条:一是在蔬菜生产和供应上,要实行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埠调剂的原则。大城市郊区要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一定的蔬菜种植面积,并且种足种好,还要以合同形式同外地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合理的供应网络。二是在蔬菜经营上,要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办法。国营蔬菜公司要掌握大路菜的大部分货源,以调剂供求,平抑菜价。必要时,对蔬菜的某些主要品种,要实行指导价格。要积极办好蔬菜批发市场,允许郊区农民进城搞蔬菜批发,国家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要办好农贸市场,准许农民到市场卖菜。

(五)适当调整个别产品价格

今年价格改革的步子已经不小,考虑到国家、企业和群众对于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已有的改革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因此,对明年的物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方针,不搞大的动作。农产品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不动的前提下,对个别品种做有升有降的调整:贯彻优质优价的原则,适当拉开品质差价;适当提高大豆价格,主要是集中产区的大豆价格。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一般不动。小化肥适当降价,生产企业因此而发生亏损的,可适当减税让利。

(六)加强土地管理

我国人多地少,保护耕地是一项基本国策。近几年来,城乡基本建设占地过多,势头很猛。被占的耕地,多数是良田。一些地方以为发展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经济效益高,就随意占用和浪费土地。农村建房占用良田的现象也很严重。有的省一年占用的土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这样发展下去,将会产生严重后果,贻害子孙后代。对此,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措施,加以解决。各省、市、县都要把土地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起来。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三管齐下,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严格非农业用地审批手续。各地要对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清查,凡非法占用耕地的,要严肃处理。国家将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加强土地管理的法规,严格土地管理。

(七)建立乡财政

有的地区建立了乡一级的财政,把各种收入和支出统一管起来,由乡人代会进行审查和监督。这样做,对于正当地取得收入和合理安排支出,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扶持农业生产,克服不正之风,防止贪污浪费,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各地都应该积极地有步骤地把乡财政建立起来。

三、关于加强领导问题

巩固发展农村改革成果,促进农村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一年召开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就足以说明农村问题在中央工作中的分量。中央领导同志是时刻把八亿农民放在心上的。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削弱对农村工作领导的现象。我国十亿人口中有八亿农民,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八亿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各方面的工作就能更加顺利地进行。各级领导、各行各业都要不断提高对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自觉性。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同国民经济全局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农村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扩展。我们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不仅要经常研究农业,研究农业内部的关系,而且要经常研究国民经济全局,研究城乡关系,研究工农关系,研究市场,研究供求,努力掌握发展趋势。从全局利益出发,既要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又要处理好农业同外部各方面的关系,总揽全局。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广大干部的天职。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现在需要我们为他们服务的方面越来越多。商品生产具有分工细、有机构成复杂、相互依存等特点,许多事情是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需要由社会来解决。发展社会化服务,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哪个地方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早,抓得及时,处理得好,商品经济就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也就能稳定增长。我们必须敏锐地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促进各种形式、各种项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发展以服务为中心的合作经济。在发展合作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决不能重犯过去一讲合作经济就搞生产资料合大堆、吃大锅饭的错误。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是临时的、单项的、松散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综合的、紧密的。发展合作经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刮风,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运动。要正确引导,水到渠成。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充分重视农村科技工作。“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是我们发展农业的正确方针。政策的作用、特别是政策的整体作用还要继续发挥,但科学技术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中国的振兴,最终要靠八亿农民的兴起。如果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快进步,实现全民族的振兴和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各级领导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上面来,这是根本性的措施。我们应该有这个预见,并且逐步付诸实践。如果在这方面见事迟,行动慢,就会造成大的失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技术改造和集约化经营,将来还要向智力农业阶段发展,把最新科学成果应用于农业。因此,发展商品生产,必须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增加物化劳动投入和智能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加工层次,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扩大农业在全社会的功能。国家科委倡议制定“星火计划”,提出通过一批示范项目把现代技术的火花引向乡镇企业,引向农村,这个想法很好,各方面应该积极支持,搞好试点,使之逐步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560个县划归城市领导。实行市带县,目的在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建立城乡经济综合发展的新格局。希望有带县任务的市,切实加强对所带县的领导。希望大中城市所带的县能够走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前列。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能单打一;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刀切”。搞突击,攀比速度,搞形式主义、浮夸风,结果是图虚名遭实祸。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是搞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基层干部处在第一线,党的政策靠他们去宣传贯彻,各项工作靠他们去组织推动,广大农民的呼声靠他们去倾听和向上反映,大量问题靠他们去解决。因此,加强基层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基层干部对于领导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搞好两个文明建设还缺乏经验。因此,必须注重选拔和培训基层干部。要教给他们新的知识和新的工作方法,使他们具有新的觉悟和本领,能够担负起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重任。党中央已经批准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农村整党工作的部署,各地一定要按照中央部署,搞好农村整党,并通过整党发现、选拔、培养、提高基层干部。只要两千多万农村党员都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百万个农村党支部都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村的各项工作就一定会顺利进行。领导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勤劳致富,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任。经济工作在农村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但经济同政治从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加强经济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广大农村工作者,要经常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国内外形势,提倡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引导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央已经为农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政策,只要我们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依靠广大农民的努力奋斗,农村改革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农村经济一定会更加繁荣,全国农村一定会出现更加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