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写在前面

本书由: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海洋历史文化与战略研究”

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历史文献的整理与传播研究”

资助出版。

利物浦华人社区的形成大致归因于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三件事情。一是中华帝国在漫长的苦苦挣扎中走向覆灭,之后的军阀混战使中国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从而使一些人选择在外国商船上工作。二是利物浦的船东阿尔弗雷德·霍尔特发明了一种船用蒸汽机,比当时同类产品效率更高,于是越来越多的霍尔特公司的船舶出现在远东航线,并且进一步垄断了这条航线。三是1849年英国废除了《航海法案》。该法案此前规定,一艘英国商船上75%的船员必须是英国籍海员,这样一来,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在英国商船上工作。

这样一来,中英贸易逐渐增加。重要的是,船舶广泛使用高效的蒸汽机,并且船东可以雇佣到廉价称职的中国船员。

背景

1840年,在中国最后一个伟大统治者乾隆驾崩40多年后,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华帝国的门户,强占香港岛。半个世纪前,马戛尔尼伯爵率领的英国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乾隆皇帝曾对他们说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事实上,中国不仅仅对英国关闭了贸易的大门,也将世界其他国家拒之门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强的抵御力,早期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于是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抵消贸易逆差,在印度殖民地种植了大量可以随时供应的现货,并且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向中国。

到了19世纪40年代,鸦片贸易的急速增长给中华帝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清政府试图遏制鸦片贸易,却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凭借着先进的战舰和军事装备,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香港被割让给英国,一系列城市被迫开放成为战胜国的贸易中心。其中上海、宁波、香港等口岸对于利物浦英华社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构建利物浦英华社区的中国人大多来自这些口岸。

到了19世纪60年代,衰败的中华帝国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支离破碎,加速走向覆灭,数千万人死于战争。这场战争便是中国对西方国家开放门户所带来的副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可以到中国传教,随后大量中国人的信仰开始转变,尤其是在穷人和边缘化人群之中。客家族便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客家族来自中国北部,但此前这些所谓的“客家人”已在南方的广东省生活了几个世纪。香港岛在被割让给英国之前便是广东省的一部分。

当时基督教已经可以在中华帝国更加自由地传播,一名年轻的客家人洪秀全接触到了基督教的教义。在经历了几次科举考试落榜后,他的精神崩溃了,但他坚信自己是上帝之子、耶稣的兄弟,并开始游说深受压迫的客家人做他的门徒。因此他很快就领导了一场反抗清王朝的起义,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十余年之久,给中国北方[1]广袤的土地带来了巨大的摧残。战局甚至一度扩大到了英国商人云集的上海市边缘。不仅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消逝于这场战争之中,更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置于贫穷与绝望之中,这是现代且富裕的西方国家难以想象的。

大约在这一时期,阿尔弗雷德·霍尔特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发明的新型高效船用蒸汽机是一项货真价实的技术突破。这项发明意味着船上不再需要装载过多的煤炭,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装载盈利的货物。同时也意味着他的船舶可以经世界各地航行到中国,而且运费远远低于竞争对手,因此他发了大财。

阿尔弗雷德·霍尔特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发明了新型的蒸汽机,另一个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他开始雇佣中国海员。英国人自从拿破仑战争时期就开始雇佣中国海员,因为中国海员比英国海员更加廉价也更加可靠。于是中国海员便替代了英国皇家海军征召的那些英国海员。并且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种情况在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普遍存在。

英国人雇佣中国海员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海员不会像英国海员那样,因为酗酒而暴力相向,或者完全丧失适任能力。另外,中国船员的饮食使得他们对坏血病完全免疫,而在远航中,坏血病对于大多数欧洲海员来说却是严重的威胁,甚至是致命的。中国船员久负盛名,其航海历史悠久而令人自豪。在欧洲人意识到大部分世界存在之前,中国海员一直在环球航行。

15世纪时,中国皇帝派遣大量船队探索世界,并宣示强权与财力。在中国航海家郑和的带领下,中国舰队环游了世界并且画出了世界地图。[2]几个世纪以后,欧洲人才通过“地理大发现”绘制出了类似的地图,因此有些作家相信郑和才是发现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的第一人。阿尔弗雷德·霍尔特雇佣的中国海员继承了这样的优良传统。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处在一个既贫穷又混乱的时期,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强大威严的帝国已经是一段遥远的回忆了。阿尔弗雷德·霍尔特面对的便是这样的中国,其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工,这些劳工饱受绝望的折磨,从而心甘情愿地为他工作。在过去的10年里,来自香港和广东一带年轻力壮的农民不断涌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澳大利亚的金矿。实际上,等待他们的是到美国去修建铁路或者被运到南美或是其他任何愿意接收他们的地方当苦力。在接下来的近100年时间里,他们又在霍尔特的蓝烟囱轮船公司担任普通水手,就是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在甲板上工作的水手。虽然猛烈的暴风雨摧毁了船只,但中国水手们面对风暴的勇气令年轻的弗雷德·毕晓普[3]铭记于心,印象深刻。

阿尔弗雷德·霍尔特还在中国找到了技术娴熟并且经验丰富的海员。在上海雇佣船员的时候,他接触到了生活在海岛岸边的渔民和他们的后代。这些渔民熟知海性和航路,他们在小渔船上练就了一身技巧,因此阿尔弗雷德·霍尔特的船舶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海上宫殿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成为了中国的工业中心,也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上海和宁波的有经验的商人和海员“,蓝烟囱”的船舶得以一路从英国驶向澳洲和远东。

注释

[1]相对于广东而言。——译者注

[2]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外部分学者认为郑和做过环球航行,但并无充分证据。

[3]弗雷德·毕晓普是一名英国海员,曾和中国海员一起工作过,也是作者的朋友。——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