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阅读无用,而是你不会用

作为内容行业的企业创始人,我经常要面试撰稿人。在面试时,我总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你在工作中如何提升自己?”大多数人的回答通常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向同事或上司请教”等,鲜少有人提及“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

他们的回答有错吗?乍一听似乎没错。但作为撰稿人,一个内容输出者,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阅读,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对于从不阅读或认为阅读无用的人,我们是绝不会聘用的。

对于其他工作岗位来说,阅读的重要性虽没有如此苛求,但阅读也是我们长久且有效的学习方式。

无论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还是“向同事或上司请教”,这些往往只会在初次接触这项工作的前半年效果显著。因为在前半年内,工作中的事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新鲜”的,再往后随着工作熟练程度的提升、资历的增长和惯性思维的培养,从一件事物中获得更多知识的可能性会逐步降低。

而阅读则全然不同。阅读的效果几乎不受环境和时间的限制,也没有所谓的阶段、周期之分。当我们阅读工具类书籍时,能迅速掌握一门技艺;阅读文学类书籍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随着阅读范围的增加、阅读层次的深入,个人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

认为“阅读无用”和“阅读有用”的人,在认知上天差地别;经常阅读和从不阅读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截然不同;会阅读和不会阅读的人,在效率上大相径庭。

为什么有人觉得阅读无用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令人感到诧异的消息被披露出来。例如,“北京大学毕业卖猪肉”“清华大学毕业做保姆”“硕士毕业送外卖”等。于是,很多人洋洋自得道:“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些工作,我不读书同样能做!”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似乎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读书无用”的论调。在这些人心里,学历尚且无用,阅读更是如此。这些“尖锐”的声音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阅读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这个几近真理的观点?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寺庙中徒弟询问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一碗米的价值很难衡量,关键要看这碗米在谁手里。要是这碗米在家庭主妇的手里,她会将它蒸成米饭,那么就是1元的价值;要是这碗米在一个有点生意头脑的小商贩手中,他会花费些功夫将它包成粽子出售,那么就是5元的价值;要是这碗米在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中,他会用心地将这碗米酿造成一瓶酒,那么就是30元的价值。因此,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

书籍就像我们手中的一碗米,最终这碗米具有多大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加工这碗米。而之所以有人认为“阅读无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们‘死读书’。”“死读书”是指有些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唯书本论,认为书本上的每一字一句绝不能更改,完全不懂得将书本知识灵活变通,在实际生活中思维显得极其固化、呆板。好比郑人买履、按图索骥。所以这部分人即使满腹经纶,也让阅读显得毫无意义。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你看他读了那么多书,跟个书呆子一样,有什么用?”这是大多数人认为阅读无用的最主要原因。

“他们‘假读书’。”“假读书”是指很多人自认为看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实际却是流于表面,只学到了皮毛。就好比说,一个人在书本中经常看到“郑人买履”这个成语,但却不知其背后具体的含义,更不用谈该成语带给他的启示。

这类人止于阅读本身,缺乏独立思考,最终读完的效果跟没有读相差无几。这是大多数人认为阅读无用的另一重要原因。

正如《弟子规》中所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思是说,若只知道啃书本,而不知道按照书中的道理去做,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

这也从我国当代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口中得到了验证:“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他们‘急功近利地读书’。”回到上述一碗米的故事中。一碗米的价值可高可低,但其中却存在一个重要的规律,我们花费的心思越短,加工的时间越少,米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而越是耐着性子将其酿成酒,离最初的形态越远,价值就越高。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过于浮躁,希望自己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巨大回报,阅读也是一样,他们企图用几日的阅读获得快速成长,在一段时间内暴风式“吸入”,但当无法看到阅读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时,便会给阅读下定论,认为阅读无用。

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过于急于求成,很显然就违背了客观规律。

总的来说,阅读是否有用,完全取决于个人如何阅读、如何运用或如何正确看待阅读这件事。

经常阅读和从不阅读的人有什么区别

三毛曾经在《送你一匹马》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经常阅读的人和从不阅读的人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上。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Nancy去相亲,对方长相不错、工作稳定、家境殷实。我们都很看好这两个人,但朋友Nancy却在相处一段时间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

原因是对方在与Nancy或她周围的朋友相处时总是聊不到一块去,显得格格不入。

Nancy带相亲对象参加朋友间的聚会时,朋友问了对象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他却表现得满脸疑惑,完全答不上来,只能在一旁附和和尴尬地傻笑。在私下与Nancy相处时,为了努力表现得幽默,对方只能讲一些庸俗的段子。在与餐厅服务人员交流时,对方却又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用Nancy的话说,没有内涵的人,无论打扮得多么光鲜亮丽,只要一开口或在不经意间就会黯然失色。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大抵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经常阅读的人见多识广、勤于思考,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与人交谈时更有谈资。而从不阅读的人显然是缺乏这些知识储备的,无论是在知识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企及经常阅读的人,通常在向外输出时就会显得格外困难,在与朋友或同事聊天时,经常表现得对内容不了解或跟不上对方的思路。

而我之后也在无意中听到了Nancy的相亲对象真实地袒露了他在与Nancy交往时的心理——忐忑、焦虑。他说:“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但Nancy跟她的朋友都很爱阅读而且很博学,所以一跟他们相处,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在他们面前显得无知,甚至很傻。”

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经常阅读的人和从不阅读的人在思维能力上的巨大差异。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林语堂先生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一个从不阅读的人,就只能观摩自己平直的一生,像井底之蛙一般。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易被他人的观点左右,也许连自己的一生都活不明白。而经常阅读的人却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丈量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看到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与优秀的人进行“交流”,从他人的故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力,更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既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观点左右,也对于未知存在敬畏之心。

会阅读和不会阅读的人有什么区别

你会阅读吗?

也许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感到疑惑,认为阅读还不简单,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读书读了10多年,怎么可能不会阅读呢?再者,一个人哪怕学历不高,但只要识字,拿着书就可以直接读,有何不会。

如果你的答案跟上述一致,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阅读有一定的技巧,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正如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学会读书,并不简单。而我个人在这方面也还是处于不断摸索改进的过程中。”

之所以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对阅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的“读”上,殊不知,会阅读与不会阅读的差异从前期选书、购书开始,贯穿于后期记录、运用的过程之中。所以,会阅读的人与不会阅读的人有着云泥之别。

那么,会阅读与不会阅读的人之间到底具体存在哪些差异呢?表1-1所示为会阅读和不会阅读的人之间的区别。

表1-1 会阅读与不会阅读的人之间的区别

(续)

由表1-1可见,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运用各个环节来看,会阅读的人能做好每个环节,而不会阅读的人从选书和购书的环节就显得极其被动和吃力,最终收获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

朋友Helen是一个喜欢阅读但又不会阅读的女孩子。这还得从她买书的过程说起。她买书的过程十分纠结,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像无头苍蝇一样,只能“乱蹿”到直播间听一些名人做好书推荐,最后总是不加判断地盲目下单购书。

可想而知,这种选书、购书方式也让她的阅读过程变得十分艰难,一些书籍阅读难度太大,根本不适合她,而她也在打开了书本的第一页之后就没有了之后的动作。此外,一些书籍只适合娱乐消遣,对于她的职业生涯并无太大的帮助。所以,长此以往,阅读于Helen来说,变成了一件极其痛苦却又无意义的事情。

与Helen相比,我的另外一位朋友Emily在阅读上就显得格外得心应手,与Helen的状态也全然不同。Emily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想要购买的书。通常每个阶段对书目的类型要求不一样。Emily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技巧,最后也能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得益于高效阅读和积累,Emily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外在气质中都表现得闪闪发光。

虽然每个人都能拿起书阅读,但并不意味着阅读这件事门槛很低,阅读是一门技术活,若我们“技术欠佳”,就会使阅读变成一件痛苦且无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