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府

相对于平民,八旗子弟本身是特权阶级,不受百姓的监督和管制。可是,任何事物缺少了监督管理机制,都会因极权而走向覆灭。无论是八旗子弟,还是皇亲贵族,莫不如此。于是,清代设置了宗人府,专门对特权阶级行使管理职权。那么,这是一个专门管理皇族的机构吗?

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皇室成员进行管理,并非清代首创。随着皇室成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历朝历代都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皇族。唐、宋设有宗正寺,明代设大宗正院,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称宗人府,其长官为宗人令,此职为亲王担任,但后来宗人府又归于礼部管理。

清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人府,长官改称宗令,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任。宗令以下设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府丞、堂主事等官职,由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充任。到了清末,宗人府的官职全部由王公大臣充任。此外,宗人府设府丞一人,由汉人掌本府汉文之事。宗人府下设堂主事、经历、理事官、主事、笔帖式、效力笔帖式等官,分别由宗室或汉人掌管宗人府各项事宜。

皇室成员根据血缘由近到远分为宗室和觉罗,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一切事务,全部交由宗人府管理。宗人府所属有经历司、左司、右司、银库、黄档房、空房、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等部门,分别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宗人府的级别非常高,位于内阁、六部之上,体现了皇室成员非同一般的身份及地位。

为了约束和保护皇室成员,宗人府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首先,约束皇族人员的权力。明代对皇子们封爵列土,以便镇守各地,使得皇子们拥有了与中央直接对抗的条件和实力。明成祖朱棣能够登上皇位,也是有赖于这种制度。清代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对宗室实行“不赐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的政策,以防止出现藩国割据一方、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子们年幼时在皇宫里居住,成年分府后,不赏赐土地,只是在京城建邸居住。此外,出于政治的考虑,清廷还颁布了一系列“毋许”的条例来限制王公贵族的权力。例如,“王公毋许游观禁地”“王公毋许与外人交接请托”“王公毋许与内廷太监往来”“王公毋许僭用越分之物”“王公毋许与外臣往来”等。限制条例之多无法一一列举,种种的规制使得王公们的行动如履薄冰,动辄得咎。

除了对王公严格管理,清代对普通宗室、觉罗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例如,宗室不能擅自离京,如果有特殊情况一定要离京的,须要该族长据实呈报宗人府,才准离京。每次离京,申报手续十分烦琐。宗室若要出关,须要皇帝的亲自批准,且有时间限制,回来时要立即去宗人府销假,此后十年不准再告假出关。

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婚姻也要被严格管制,以此来维护皇室血统的纯正。《宗人府则例》规定,宗室、觉罗不能与民人结亲,违者按律治罪。

其次,宗人府还规定了皇室成员内部的等级,以便皇室成员之间按照长幼尊卑,依礼相处。如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按律严办。

宗人府的设立也有防止皇室成员恣意不法、骚扰百姓的作用。如果宗室、觉罗里有人在社会上横行不法、自甘堕落、败坏社会风气,引起百姓不满,玷污皇室颜面,要严格惩办。当然,对于皇室成员的犯罪,在判罪和量刑上较之普通百姓要轻微得多,这也是出于对皇室成员的保护。